中国股市的这一轮行情,到底是“强反弹”还是“新牛市”,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我的看法是:它大概率是“新牛市”,但行情的演变可能好事多磨。今天(10月10日)一大早,又有几个给行情“空中加油”的大消息发布。消息一:央行抢在今天开市之前,通过官网、官微宣布:SFISF来了!挺股市的意思显著。SFISF,就是9月24日央行行长在发布会上宣布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视情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央行今天早上宣布:即日起,接受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申报。
这是什么意思?有人把它理解为:央行直接印钞给股市。其实,这个理解不准确。央行没有投放增量基础货币,只是把券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持有的流动性差一些的资产,换成了“准硬通货”——国债、央行票据。比如有券商买了100亿元的ETF基金或者沪深300成分股,现在市场很好,想加杠杆买入。怎么办?可以找到央行,用上述资产为抵押,换成国债、央行票据。然后,用国债、央行票据找银行融资。央行没有直接给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现金,但给了“准现金”。这样做虽然没有增加基础货币,但会增加M2(广义货币)的衍生速度,其结果可以提高印钞速度。央行行长还表示,第一期5000亿,可以搞三期。理论上,股市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获得1.5万亿增量资金。但注意,这些钱是杠杆资金,行情好的时候助涨,行情差的时候可能助跌。这是央行用流动性支持股市的第一步。未来会不会发展到日本的程度?日本央行是直接印钞买ETF的。我觉得,如果中国股市一直不争气,未来中国央行购买ETF不是没有可能。但恐怕需要时间。消息二:国泰君安合并海通证券的方案敲定,两家公司的股票今天复牌,将给股市增添新的题材。国泰君安、海通证券都是中国的头部券商,为什么要合并?最主要的目标,是要为A股打造牛市发动机。熟悉金融行业的朋友应该知道,中国金融业中银行业独大,保险和证券都是小弟弟,证券行业尤其迷你:跟银行业一起拍照的时候,身高只有人家的脚踝高。下图是20家主要券商2023年的营收和利润,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1年的利润只相当于工商银行20天的利润。全部券商的利润,只相当于工商银行利润的三分之一。而中国股市的市值越来越大。在A股面前,145家券商相当于145个游击队,根本起不到“牛市发动机”、“A股稳定器”的作用。今年4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报告中提出,“进一步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合理调整国有金融资本在金融各行业的比重”。翻译成白话就是:做大做强证券行业,做大做强保险行业,结束银行业独大的局面。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首个以证券行业为主要履职经历的证监会主席,大银行行长转任证监会主席的时代结束了;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券商合并潮开始了。券商合并潮还有一个背景:中国允许成立外商独资的证券公司了。我们总不能把A股的主导权,拱手让给华尔街大鳄吧。国泰君安,是当年上海为总部的国泰证券和深圳为总部的君安证券合并而成的。现在又合并了海通,将成为公司资产、客户规模、证券与期货经纪等业务位居行业第一的券商。从2023年的营收和利润看,第一仍然是注册地在深圳、实际以北京为运营重心的中信证券。中信证券会不会合并其他券商,尚有待观察。我认为中信证券继续做大做强,也是大概率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央视新闻提前剧透了12日上午财政部新闻发布会的部分内容,多家媒体在今天开市之前广为转载。这篇报道解释了“逆周期调节”是什么,并总结了财政政策的四大亮点,分别是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统筹消费投资推动国内需求恢复回暖、保障重点领域支出等。但没有透露增发国债、地方债、财政赤字的数量,这些才是最核心的,市场最期待的。而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则援引专家的观点,认为:今天开盘前最大的吉兆是,富时中国A50指数涨幅是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