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韦杰病逝,妻子主动交回奔驰250,军区:现在没人有资格坐

慧言说个史 2024-10-22 02:43:41

“把奔驰250归还给公家。”

1987年,开国中将韦杰躺在病床上,屡次告诉家人,等他去世后,把车子主动归还给公家。

妻子郭毅在他去世后,不仅归还了车子,还把北京海淀区万寿路一处400平米的房子也归还给了公家,主动申请搬进一处小房子里居住。

她始终不忘丈夫生前的嘱咐,“不能占公家便宜”,凡是韦杰生前享受到公家给的待遇,都被她归还给了公家。

(韦杰、郭毅夫妇)

郭毅在丈夫去世后做了哪些事?韦杰生前的嘱托,对家人有怎样的影响?

一、坚持节俭度日,不忘革命传统

1987年春节,韦杰在家人的陪伴下,住在北京301医院老南楼8病区的一间病房里。

被病痛折磨着,肚子疼得厉害,不停地翻身、坐起来又躺下,如此反反复复。

韦杰出生于1914年,20岁那年入党,参加过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

他是一路追随党、追随我军的老革命同志,解放后被授予中将军衔。

因此,韦杰认为自己经历过革命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这点病痛对他来说算不了什么。

生命进入倒计时状态,一切由不得自己做主,仅凭坚强和乐观,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到了大年初六那天晚上,韦杰的状态越来越差,再次向家人交代后事。

据大女儿韦娜莎回忆,父亲曾多次交代,一定要把陈康叔叔的鱼竿还回去。

(陈康)

陈康比韦杰早两年入党,两人的革命经历相似,也被授予中将军衔。

韦杰多次提到的鱼竿,是韦杰之前借的,后因各种原因,一直耽误了,没能及时归还。

鱼竿并不是价格昂贵之物,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据为己有。韦杰交代家人一定要还。

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被他一直念叨最多的是,把那辆奔驰车归还给组织。

其实,当初这辆车子也是在众人的劝说之下,他才收下的。

在担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期间,韦杰使用的是一辆早已破旧的红旗轿车。

那辆车已经服役多年,司机小李时常抱怨说:“首长,这车都快散架了,跑起来总是有各种声响,咱们换辆新车吧。”

而韦杰则认为车子还能用就行,不用讲究那么多。

(韦杰)

小李知道,这位老首长一向节俭,想要说服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于是,小李时不时在韦杰耳边念叨着当时国产的红旗车在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相比其他的车子,油耗有些高。

这让一向注重节约的韦杰皱起了眉头。

经过一番考虑,韦杰最终同意更换车子,而让小李没想到的是,韦杰选了一辆二手的更换了一辆日产的达特桑。

当时也在四川任职的赵紫阳看到车子之后,还问他车子怎么越换越小了?

韦杰倒觉得没什么,笑嘻嘻地回答道,“这车挺好的,关键是省油。”

(赵紫阳)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不少领导干部开始享受到了一些物质上的改善,但韦杰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

他经常对家人说:“咱们过日子要量入为出,不能浪费。”这句话成了家里人的座右铭。

1985年,当时军委决定给各军区正职配发奔驰250轿车,韦杰也在名单之中。

他知道这辆奔驰250是国家给予的荣誉,但他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这样的豪华车辆不适合自己。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劝说下,他不好再推辞,便接受了这辆车,并将其留在北京用于医疗和家庭事务。

(奔驰250)

这辆奔驰车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有时用来接送探望韦杰的老战友,有时则帮助运送药品。

每当有人夸赞这辆车时,韦杰总是谦逊地表示感谢,但从不因此而自满。

两年后,韦杰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病床上的他,最牵挂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如何处理身后事。

(左二:郭毅)

他多次对妻子郭毅说:“等我不在了,你一定要把车交给组织,咱们不能占公家便宜。”

二、郭毅坚持完成丈夫遗愿,归还公家财产

1987年2月3日,韦杰走了,妻子郭毅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商量韦杰临终遗愿。

郭毅告诉子女,“那辆奔驰车是国家的,现在你爸爸不在了,咱们不能继续用它。我们要把它交还给军区。”

当时,在国内使用小汽车的人并不多,尤其是拥有一辆好车,更是屈指可数。

孩子们内心多少还是有些不舍的。

不过,他们也明白,这辆车子不仅仅是一辆车子,更承载着父亲一生节俭与廉洁的精神象征。

他们纷纷支持母亲的决定。很快,郭毅联系了军区相关部门,表达了归还车辆的愿望。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军区领导劝说她留着供家里人使用。

虽然对方诚恳地劝说,但郭毅心意已决,“谢谢你们的好意,但这是韦杰同志临终前的嘱托,我一定要遵守。”

军区方面见郭毅态度坚决,便派了一位负责人亲自上门做工作。

这位负责人来到郭毅家中,试图用各种理由说服她:“您看,这辆车已经用了这么多年,再换给别人也不合适啊,而且,您家里也需要一辆好车方便出行。”

(右二:韦杰)

为了劝说郭毅死心,军区方面甚至告诉她,按照军队规章制度,目前没有人有资格使用韦杰生前使用的这个档次的车子。

面对这些说法,郭毅依然不为所动,她平静而坚定地说:“我们家现在也不需要这么高档的车,有辆普通的伏尔加就足够了。”

随着沟通的深入,军区负责人逐渐意识到郭毅的决心不是轻易能够动摇的。

最终,军区同意接受奔驰车,并为郭毅调配了一辆较为实用的伏尔加作为日常代步工具。

解决了汽车的问题之后,郭毅又开始着手另外一件事,处理位于北京万寿路的一套400多平方米的房子。

这套房子是当年组织分配给韦杰居住的,本着执行丈夫生前遗愿“不占公家便宜”的原则,郭毅提出将房产归还给公家。

她的想法遭到了总政老干局工作人员的反对,他们认为韦杰即便去世了,按照规定,他的家人依然享有这套房子的使用权。

郭毅认为孩子们陆续长大了,搬出去住,不需要住这么大的房子,组织只好同意她的请求,给她万寿路另外调配了一套较小的三居室给她。

三、子女继承和发扬父亲的精神,认真踏实工作

勤俭度日、不占公家便宜、坚守革命传统……郭毅传承着与丈夫共同树立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他们子女,并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前排:郭毅)

1992年,大儿子所在的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失去业务等原因开始裁员,他也在被裁的名单中。

失业后的大儿子一时感到茫然,面对生活的压力,他甚至有些动摇了自己的价值观。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老大沮丧地说:“妈,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生活如此艰难。”

郭毅劝说儿子,“生活的挑战让我们更加坚韧,你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要在艰难中寻找希望。”

大儿子在母亲的劝解下,很快重新振作起来。

小儿子韦强因为工作表现出色,单位准备给他安排一个更好的职位。

然而,这个职位需要一些“打点”。韦强内心有些动摇。回家后,他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困惑。

郭毅听后,语重心长地说:“你爸爸一辈子清清白白做人,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违背原则。”

听了母亲的话,韦强最终放弃了那个职位,选择了坚守职业道德。

还有一次,大女儿韦娜莎所在的医院引进了一批新设备,不少同事都想通过非正常途径优先使用这些设备。

但韦娜莎坚决反对这样做,她认为应该按照规定程序来分配资源。

她的坚持引起了部分同事的不满,甚至有人对她冷言冷语。

面对压力,韦娜莎没有动摇,而是耐心地向大家解释公平的重要性。最终,她的坚持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支持。

从几个子女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正是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做到廉洁自律、公正无私。

即使在遇到困难和诱惑时,他们也能坚守底线,不为所动。

这不仅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更是将那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了下一代。

总结:

韦杰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在家庭中继续生根发芽,激励着每一个家庭成员,成为孩子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无论未来的路多么曲折,家庭的价值观将永远是他们心中不灭的灯塔,照亮着每一个人的前行之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