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第一次见岳父杜聿明时竟忐忑地站在一边,像个害羞的小媳妇

公孙利剑出鞘 2024-10-31 09:46:45

在世界物理界,有一位教父级的“通天”人物,作为学术泰斗的他不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就连他经历的二次婚姻也被世人津津乐道地提起。他的“首任”岳父是威震海峡的杜聿明将军,而这位传奇式的人物便是享有“物理之父”的杨振宁先生。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合肥市三河镇。在那个群雄逐鹿、烽烟四起的战争年代,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怀揣着一腔爱国热情,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毅然决然地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1928年,杨武之因思乡心切,他决绝地回到了祖国。学富五车的杨武之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在幼时便跟随着父亲,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渐渐长大。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之,抗日战争逐渐地蔓延到了大半个中国。杨振宁的父亲因顾忌到家人的安全,遂含泪将儿子送回到了合肥老家。但战火一直肆虐地燃烧着,杨武之与家人的相聚却遥遥无期。

1938年,杨振宁转学到了昆明的昆华中学。同年,教育部取消了学生只能凭高中学历考取大学的硬性规定,并宣布所有中学生均可以按照“同等学历”的要求自主参加高考。

天赋异禀的杨振宁,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化学系录取。进入西南联大后,杨振宁倏然发现他对物理专业“情有独钟”,于是,他便积极地向校方申请转到了物理系。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恐怖如斯”,譬如拥有文学界的巨匠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理科顶级教授有叶企孙、吴有勋、周培源等。这些国内的顶尖大儒,更是对杨振宁偏爱有加。

在西南联大毕业之前,杨振宁慎而又慎地提交了毕业论文--《群论和多原分子的振动》。这篇造诣精深的学术论文,开启了物理学对称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年轻的物理学者杨振宁,因此在国内的学术界曾名噪一时。

1943年,意气风发的杨振宁申报了“庚款留学”的国考,并且幸运地成为了22名录取留学生中唯一一名的物理系学生。同年,杨振宁获得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硕士学位。1944年3月,22岁的青年才俊杨振宁踏上了远赴美国的求学之路。

1949年3月,一路高歌猛进的杨振宁,凭借着对学术上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最终,他顺利地完成了学术答辩,并获得了芝加哥学士学位。同年8月,杨振宁前往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工作。

在同年的圣诞夜,风流倜傥的杨振宁与同事在餐厅吃饭时,再次遇见了后来成为了他第一任妻子的杜致礼。在交谈中杨振宁得知--

原本杜致礼准备陪同患有肾病的父亲杜聿明去美国诊病,但岂料父亲却被国民党高层无故“截留”,将他紧急调往东北战场任前线御敌总指挥。而年仅18岁的杜致礼,只能只身继续留在美国读书。

杜致礼经朋友介绍来到了卫斯理学院攻读英国文学。而后,杜聿明战败被解放军俘获,杜家就此一落万丈,并家道中落。杜致礼只能转校去读“廉价”的圣文森学院。

他乡遇故知,正是你侬我侬之时,显然有倾述不尽的千言万语。而后,杨振宁与杜致礼书信往来,两人的感情因此迅速升温,很快便“无可救药”地坠入进了爱河。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教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有了妻子杜致礼的悉心呵护,杨振宁以更加充沛的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物理界的学术研究之中。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携手完成了著名的“杨·米尔斯”理论。这个“万能”的物理学方程,能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的理论相提并论,只可惜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下,“杨·米尔斯”理论犹如昙花一现,最后,沉沉地消失于苍茫茫的夜幕。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打破了对于守恒定律的传统认知,发表了论文《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两位顶级科学家立即找到了被称为“东方居里夫人”的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进行了实验验证。

1957年10月3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杨振宁和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杨振宁是当时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华裔。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杨振宁推向了国际学术界的顶流。

功成名就、载誉全球的杨振宁却时常幽然地喟叹--岳母曹秀清困守在台湾,而岳父杜聿明则久居在北京,选择与亲人相聚,便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政治事件”。亲情国事,使杨振宁态度决绝地选择尽快回到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

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破冰”,美国国务院石破天惊地解除了“旅中”禁令,在周总理的斡旋和促成下,杨振宁一家回到了大陆,杜致礼泪流满面地见到了阔别已久、两鬓皆白的父亲,而杨振宁也如愿地见到了尚未谋面的老泰山杜聿明。

和很多“毛手毛脚”的新女婿一样,杨振宁见到杜聿明时顿时显得忐忑不宁、手足无措。于是,他怯怯地称呼岳父杜聿明为“杜先生”。而旁边的周总理立即对他纠正道:“应该称为岳丈大人”。

杨振宁也自觉对杜聿明的称呼极为得不妥与不敬,便立即改过了口,称呼杜聿明为“岳父”。总理还风趣地和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打趣道:“你坐到女婿旁边去,丈母娘最爱女婿嘛”。总理诙谐幽默的谈吐,让在座的诸位都不禁哈哈大笑了起来……

而后,在杨振宁的心中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他对杜聿明曾经“消极”的看法,所以他也能够和杜致礼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在之后的每一年,,杨振宁都会保持着看望杜聿明的习惯。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肾衰竭而病逝。在临终前,他还牵挂着祖国统一大业,他悲痛地说:“病危深思,最关怀者一言而已,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一起把我文明古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

2003年,杜致礼与世长辞,这一离别,引发了杨振宁心中的巨大悲痛。他“万劫不复”地陷入到了丧妻的莫大痛苦中而无法自拔。从杨振宁的悲痛当中能够看得出来,他对妻子杜致礼的无限爱恋是刻骨铭心的。

倘若不是杨振宁第二任妻子翁帆的出现,也许杨振宁依然很难走出他心中的层层阴霾。丧妻之痛对于杨振宁的打击实在太过于悲深。在那段无限煎熬的苦难岁月,他一直保持着郁郁寡欢的糟糕状态。翁帆的出现和对于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令杨振宁倏然地看到了在痛苦生活中,出现了一缕久违的阳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