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坛风流谱——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4-03-07 22:50:45

桂林——漓江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梁漱溟有着孤峰独秀的鼻梁、紧抿的嘴角、深邃不屑的目光。在这尊严峻冷面“佛”的背后,却有一副忧国忧民的胸怀。他与同时代的仁人志士一样,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追求探索,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曾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资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生》等。

梁漱溟像

一、投身佛门,素食终身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梁漱溟出生于北京安福胡同一户官宦人家,祖籍广西桂林。先祖为元世祖五子忽哥赤,至元四年八月,封云南王,赐驼纽鋈金银印。自曾祖赴京会试中进士后居北京。父亲梁济27岁中举,40岁踏上仕途。少年时的梁漱溟酷爱静思,不喜运动。8岁开始就读于新式学堂,先后在公立小学堂、蒙养学堂读小学。14岁入地安门外顺天中学堂,与张申府、汤用彤同学,接受新式教育。他天赋异禀,潜心读书,作文成绩名列前茅。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同班的插班生、革命派甄元熙鼓励下,他剪辫子,加入京津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顺天中学毕业后,任京津同盟会《民国报》编辑兼记者,那时他年仅20岁。《民国报》社长是甄元熙,总编为孙炳文。

北京地安门

孙炳文后来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国民党“清党”时,在上海壮烈牺牲。他的女儿孙维世是周恩来的养女。一次,孙炳文先生兴之所至为他题写一扇面,将上款题为“漱溟”。自此始,他正式易名为梁漱溟,并沿用终生。作为外勤记者,梁漱溟上跑总统府,下访各团体,政治新闻、市井民生都是笔下文章。作为《民国报》记者,他亲眼目睹当年袁世凯在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曾回忆说:“袁世凯与我们记者近在咫尺。他矮墩墩的个头,光着秃脑袋(帽子拿在手里),留着短须,已有几根花白,胡须周围和两颊都没有修刮干净,一套军服也是皱巴巴的,与大总统就职的庄重典礼很不相称”。

梁漱溟手书

梁漱溟天生就爱思考人生、哲学之类的问题。由于对人生和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找不到答案,早年的他很是困惑。他拒绝父母为其订婚,曾欲往衡山出家为僧。公开声称自己上辈子是一个禅宗和尚;今生不结婚,志愿出家,决意为僧。1912年,苦闷至极的梁漱溟还想自杀。虽然他最终没能当成和尚,自杀的行为也被朋友成功劝阻,然而他内心的苦闷终究没有解决,于是便一头扎进了佛学的海洋,开始钻研佛学,试图从佛学中寻找答案。1913年正月,他赴西安修行开始茹素,并杜门研佛三年。他觉得自己锦衣玉食,却常常苦闷不乐;而家中的女佣,天天辛苦,却笑脸常开。最后,他悟出“人生的苦乐不在外界(环境),而在自身,即在主观。其根源在自己的欲望,满足则乐,不满足则苦。而这种欲望是无穷尽的”。

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

1916年,梁漱溟的表舅张耀曾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部总长,邀其担任机要秘书。他结识了曾任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副手范源濂。1917年1月4日,在范源濂的引荐下,梁漱溟登门拜访了受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寒暄过后,梁漱溟拿出自己的新作《究元决疑论》,向他请教。《究元决疑论》分“究元”“决疑”两部分,论述佛学之如实论、方便论,以解决人生究竟问题。看得出来,梁漱溟为了寻求真理,确实下过不少功夫。蔡元培看后为之一振。文章具备深厚的佛学功底,且对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尼采、康德等人的理论也有一定的研究。不久,蔡元培便发信邀请梁漱溟到北大哲学系任教。梁漱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巴佬”,其文凭仅中学毕业,能受邀荣登北大教席,不得不佩服作为“海归派”蔡元培的眼光与气魄,体现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

蔡元培像

二、任教北大,结识名流

民国五年(1917年)十二月五日,梁漱溟带着邀请信来北大校长室,向蔡元培报到。当时文科学长陈独秀也在场。他向蔡先生和陈独秀表明:我此来北大就是替释迦和孔子说个明白,不做旁的事情。当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开始,"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浪潮在北大已成气候。而一个无名小辈敢对前辈大家表明他的态度就是替释迦和孔子说个明白,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梁漱溟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任教北京大学后,他就为哲学门三年级讲授印度哲学概论,开始替释迦说个明白。后北大出版部出版了他的《印度哲学概论》。民国六年(1918年)三月,梁漱溟从佛学折入儒学,在北大哲学门研究所开设孔子研究,开始替孔子说个明白。

北京大学

在其处女作《究元决疑论》中,梁漱溟曾指名道姓的批评了熊十力。他写道:“此土凡夫熊升恒(熊十力)……愚昧无知云云”。因为熊先生曾发文批评佛学:“了尽空无,使人流荡失守,未能解缚,先自逾闲,其害不可胜言”。熊十力是湖北省黄冈人,与梁漱溟一样也是一位自学大家,小学都没有毕业,学历比梁漱溟还要低。1919年暑假,熊十力给梁漱溟寄了明信片。他说:此文看过,骂我的话不错。我准备暑假来北京,可否一晤?在得到梁漱溟肯定的答复后,他赴京与梁漱溟见面。虽然在理论上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两人惺惺相惜,和而不同,从此结下终身友谊。不久,梁漱溟访问金陵刻经处研究部,向近代著名佛学居士欧阳竟无大师介绍熊十力,并推荐他入院求学。

熊十力像

到北大任教不久,梁漱溟就与杨怀中等人发起组织哲学研究会。杨怀中是湖南长沙人,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原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后被蔡元培聘任为北京大学教授。杨怀中与梁漱溟的堂兄梁焕奎交情不浅。梁焕奎早年供职于湖南省学务处,曾保荐杨怀中留日,又与之同赴日本。梁漱溟的另一族兄梁焕又是杨怀中的学生。在梁家兄弟的引荐下,已拥北大教席的梁漱溟与杨怀中既是同事又是忘年交,梁漱溟经常叩访杨家向杨怀中讨教哲学问题。时为北大图书管理员的润之先生寓寄杨家常为其开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民国八年(1920年)1月17日,家境贫寒的杨怀中先生不幸病逝,年仅49岁。梁漱溟等友人解囊相助,而承办丧事的就是杨怀中的准女婿润之先生。

东城区豆腐池胡同 15 号——杨怀中故居

当时,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在北大任图书馆主任。梁漱溟经常去图书馆,一来二往,两人也渐渐地熟悉了起来,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果有好书,好刊物,好文章,李大钊就会递给梁漱溟,梁漱溟看了几页觉得好,说一句:“下次还”,就会直接拿回家。李大钊也从不说什么,彼此之间从来没有俗气的客套。后来,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被北洋军阀张作霖逮捕,梁漱溟曾四处奔波营救。李大钊不幸遇难后,他第一个赶到了李家安抚孤儿寡母,又去北京西城长椿寺接好友的遗体,并买了一副上好的棺木为李大钊装殓下葬。李大钊是中国马列主义的先驱,而梁漱溟是虔诚的佛教徒,尽管他们理念不同,但是他们的真挚友谊却感动了无数人。

中国马列主义的先驱——李大钊

三、入世济人,宿愿难酬

1920年10月,一幅春秋墨子形象的梁漱溟在北大教席上主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而一幅西方杜威形象的胡适也在北大教席上主讲《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个土生土长的文人与一个留洋多年的博士在楼上楼下同时开讲哲学,打起了学术擂台。两人同样是妙语连珠,场面火爆。梁漱溟一反众议,独树一帜,公开批评新文化运动“向西走”的不对,主张东方文化应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他宣称:世界的未来有待于中国文化的复兴。在当时激烈反传统的时代潮流中,梁漱溟登高一呼,接续儒学道统,竭力提倡传统儒家文化精神,肯定中国文化的价值,使其成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北大红楼

1921年,梁漱溟在北大主讲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义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结集初版,广受欢迎。后曾八次重版,并被译为英、法、日等十多种文字,被誉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为梁漱溟先生赢得了"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的赞誉。自此,现代新儒学思潮在中国产生,使其成为与当时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在主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期间,梁漱溟研究探索了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襞及其弟子所著的《东崖语录》。受泰州学派心学理论的影响,梁漱溟的世界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思想宗旨由佛归儒,人生哲学由苦转乐,行动轨迹由学术殿堂转向社会实践。他放弃了出世的思想,转而入世济人,曾称"吾辈不出如苍生何",表达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梁漱溟手书

在时年29岁的梁漱溟放弃出家之念后,他的亲友就给他介绍了对象。民国10年(1921年)夏,梁漱溟娶了满族姑娘黄靖贤为妻。黄靖贤生于1894年,小梁漱溟一岁。身体健壮,气度像个男子,有“小山东”之称。1922年秋,蔡元培先生要梁漱溟开设“唯识学”的课,梁漱溟觉得熊十力在佛教唯识学方面的研究更深,并向蔡元培推荐。这年冬天,熊先生到北大任教,主讲唯识学。在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中,熊十力如鱼得水,获得了与学术界精英砥砺学问的机会。正因为有了这一机缘,熊十力才逐步走上了“成一家之言”的道路,成为与梁漱溟、马一浮齐名的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

梁漱溟与夫人黄靖贤

梁漱溟先生常说,“我一生中受两大问题的支配:一个是中国问题,再一个是人生问题”。他提出: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他认为,与西方人把个人的自由、平等放在第一位不同,中国人注重伦理,把伦理放在优先的位置,一切无不为伦理本位的展延与扩张。职业分途就是社会分工。中国社会不存在阶级对立而只有职业的区别。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他强调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是"乡治"。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民国十二年(1924年)秋天,在北大任教七年的梁漱溟决定辞离北大,走向社会,践履笃实,投身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力图解决当时中国存在的问题。

梁漱溟与村治学院的学生

民国十七年(1929)二月,他考察江苏、河北、山西等处的村治实验。当年秋天,赴河南辉县参与筹办村治学院,自任教务长。六月,他主编《村治》杂志,并于该刊发表《主编本刊之自白》《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等文。民国19年(1930年)9月,军阀韩复榘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梁漱溟曾于民国十年应西北军冯玉祥之邀,在北京南苑给西北军官佐主讲儒家哲学。当时韩复榘是营长官衔,他念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字,这在旧军阀中是难得一见的。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凭借当年的交情,梁漱溟成功说服韩复榘后,为其乡村建设试验提供了诸多方便,得以在河南、山东开始他的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实验,并逐步将实验区扩大到全省十几个县,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韩复榘像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二月,教育部召开民众教育家会议,梁漱溟被教育部聘为民众教育委员会委员,并执笔撰写《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十月,接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1933年夏,梁漱溟、熊十力专程到杭州西湖拜访马一浮,中国三位现代新儒学大师难得相聚一起,彼此交谈甚欢,为文坛留下一段佳话。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与梁漱溟育有两子的夫人黄靖贤因病去世,清心寡欲的梁漱溟又过上了单身汉的生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梁漱溟的数十万字《乡村建设理论》出版。“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乡村改造运动被迫中断了。

北京卢沟桥与宛平城

四、投身抗战,桂林再婚

1937年8月11日,国民党接受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组建一个战时政策的最高咨询机构——国防参议会,会议主席蒋介石、副主席汪精卫,首批聘任的参议员除润之先生外,还有梁漱溟、胡适、蒋百里、傅斯年、黄炎培等16人。国防参议会成立后的第三天,邀请第一批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到南京集会。梁漱溟出席参议会,他提出"一多相容,透明政权"的建议,坚决主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他曾带着学生深入前线,写信给尚在读书的儿子梁培宽称"时人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此行盖践之以"。

蒋介石像

1938年1月6日,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梁漱溟访问延安。梁漱溟与润之先生两人同庚,梁长两个月。两人见面时,润之先生的第一句话是:"梁先生,我们早就见过面了,您还记不记得?民国七年在北京大学,那时您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图书管理员。您常来豆腐池胡同杨怀中先生家串门,总是我开的门"。梁漱溟吃惊地频频点头,连声说:"是的。好记忆,有这事,有这事"。梁漱溟坦率地说,他对目前的抗战情况甚感失望,中华民族会灭亡吗?润之先生十分果断而有力地回答道:"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

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的16天时间里,他与润之先生有过多次交谈,有两次是通宵达旦。梁漱溟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1月25 日,梁漱溟离开延安,竟有些依依不舍。临别之际,他送润之先生自己新出版的《乡村建设理论》,润之先生向他推荐阅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梁漱溟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挑起"党争"、破坏抗战,忧心如焚。为联合中间势力,促进联合抗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十一月,他与黄炎培等人发起"统一建国同志会",并在四川壁山创办了勉仁中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梁漱溟参与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创办《光明报》出任社长。1941年,他在《光明报》发表民盟成立宣言和政治纲领。同年3月19 日,民盟在重庆成立,.梁漱溟任常务委员。

四川壁山勉仁中学——漱溟馆

他对国民党当局"民有痛痒务掩之,士有气节必摧之"的独裁专制极为不满,断然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操办的所谓"宪政实施协进会",赴桂林撰写《中国文化要义》。当年夏天,友人给丧偶多年的梁漱溟介绍在桂林当教师的陈淑芬时,他没有拒绝。陈淑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47岁,一直未婚,才高貌美,风韵犹存。1944年1月23日,两人的婚礼在桂林举行。桂林文化界、学术界一百多人前来庆贺。当时来宾兴致很高,热闹非凡,仪式一时无法结束。急着想入洞房的梁漱溟又不想让大家扫兴,于是就站了起来即兴给大家唱一段京剧《盗御马》。唱完后,梁漱溟还幽默用京剧念白说了声“我去也”,就乐悠悠地挽着新娘潇洒离去,众人这才随之退场。

才高貌美,风韵犹存

五、力主和平,尽瘁百年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五月,梁漱溟出任民盟秘书长。他作为"第三方面"人士不厌其烦地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和平奔走呼号。1946年5月,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梁漱溟闻讯后勃然大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等着他!梁漱溟坚定地表示:他本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于文化工作,但现在却无法退出了。他冒着吃“第三颗子弹”的危险,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旗帜鲜明地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将反动政府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告白于天下。

闻一多像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议”,公开发动大规模内战。梁漱溟回到重庆北碚勉仁中学,著书立说,续写《中国文化要义》。9月,重庆勉仁国学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他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宗旨,接纳了不少穷困的学生。即使明知有些师生是从事民主运动的,他也乐于保护。当学生被捕时,他多方奔走呼吁,保释被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当时,勉仁国专一度成为民主运动的“保护伞”和“避难所”。10月11日,梁漱溟惊见报端已刊发国民党攻占张家口的消息。面对记者的采访,梁漱溟说了这句话“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此话一时为媒体广为引用,成为痛斥蒋介石背信弃义的经典语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梁漱溟退出民盟,创办勉仁文学院,从事讲学与著述,并与罗庸、谢无量等在北碚缙云山上修习藏密功法,迎接全国的解放。

四川北碚缙云山——缙云寺

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所鼓舞,公开宣称:"我已经认定跟着共产党走了"。梁漱溟同情并敬重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精神和为之进行的努力。同时,他以"帮助共产党认识旧中国"为己任,对解放初期的国家治理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950年1月,在润之先生的再三邀请下,梁漱溟由重庆来到北京,出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住在颐和园的一处小院内。润之先生专门派车接他到自己家里做客。由于梁漱溟终身吃素,润之先生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在这段时间里,梁漱溟与润之先生关系十分融洽,两人经常就“如何建设新中国”进行讨论,有时谈得兴高采烈,有时又不欢而散。也许正是这种不分上下的朋友关系,才使梁漱溟一时忘乎所以,惹出1953年的那段“犯颜直谏”公案。

颐和园——玉带桥

从此,梁漱溟沉默寡言,深居简出,致力于理论研究。历经多次“运动”的冲击后,梁漱溟秉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原则,仍是一身傲骨,正气凛然。在1979年初召开的全国第五届政协会议上,85岁的梁漱溟当选为政协常委。之后,他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在九十多岁的高龄时,仍然著文演讲,大力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撰文悼念,颂扬其具备“敢于犯颜直谏”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美德。他给梁漱溟的挽联是: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直言。

笔耕不缀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