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为什么说千万不要做一个“和稀泥”的人?

代菩提心觅 2024-08-06 12:38:31

01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寝室里发生过一件事情:

某一天,小A和小B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原因是小B把自己穿过没洗的袜子,随意地扔在了小A的床上。

小A看见了十分生气,就把小B的袜子扔在了地上,还踩了一脚,双方为此大声吵闹起来。

我们舍长听到,赶紧走上来调停。

舍长说小B:“你自己的袜子为什么不洗干净收好,扔到别人床上,别人能不生气吗?”

舍长又说小A:“她估计也是一时着急,你提醒一下就好了,何必把人家袜子扔在地上呢?”

小A和小B听了,都憋着一股气,回到了自己的铺位上。

看了这个事件,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舍长说得话有道理吗?

如果你觉得有道理,那你就是被一种“和稀泥”哲学所侵蚀的人;

如果你觉得没道理,那么至少你是一个能明辨一些是非之人。

在这个事件中,舍长各自打了50大板,说双方都有错误,言论看似合理,其实最无理,只是在和稀泥。

遇到问题要解决问题,不是和稀泥含糊过去。因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在拖延,把问题越拖越严重。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有社会的规则,人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小B不注重个人卫生,还侵犯了小A的私人空间,不管从哪一则法理上说,都是不合理的。

小B该是那个最应该受到指责的人,而小A纯纯的正当防卫,不应该受到任何指责。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一定要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声张正义。

可如果人人都“和稀泥”,那世界就乱了,正直善良的人寸步难行,地痞流氓如鱼得水。

02

“和稀泥”哲学害人不浅

其实,我们从小就是在一种“和稀泥”的哲学形式下成长起来的。

譬如小时候同学欺负你,老师会把双方都叫到办公室,让两个人都检讨错误。

你说是对方先动的手,老师说:为什么他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一个巴掌拍不响,肯定你也有错。

或者还可能说:别人动手是他的错,你还手就是你的错。

这是什么逻辑?没有逻辑,纯纯的“和稀泥”。

这种解决方式本意上是为了让同学之间可以和睦相处,但是坏人没有得到惩罚,他只会更嚣张,下次会欺负你更甚。

而这种“和稀泥”理论,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

譬如:

“都不容易”:既然都不容易,为什么不让做错事的改正,还让他胡捣乱?

“多大点事”:不涉及你,当然事不大,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孩子还小”:正是因为小,才要好好教育,纵容了长大怎么办?

“他没有恶意”:没有恶意,就可以做恶事?

“人家都道歉了”:用道明寺的话说:“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

把你伤得体无完肤,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都抵消了?

还有最可恶的就是那种“受害者有罪论”,那个泰国杀妻骗保案,居然还有言论说是女主的问题,否则也不会遇到渣男。

难怪孔子最厌恶的,就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人。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特指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之人。

这种人左右逢迎,不得罪任何人,感觉从他身上找不到什么毛病,但其实是虚伪至极之人。

孔子说,这种人是最败坏道德的人。

这种“和稀泥”的人越多,好人就越委屈,坏人就越猖狂,社会就越乱。

03

做个明辨是非的人

世上的万事万物有好有坏,有利有弊,需要我们用一颗明慎的心去分辨。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总是处于一种“和稀泥”的状态,那我们的生活也会成为一滩稀泥、烂泥。

而烂泥,是扶不上墙的。

这种“和稀泥”的哲学再传给下一代,祸害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大同学欺负小同学,而围观的学生没有出面制止,也没有报告老师。

有同学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穿着名牌,用的苹果,别的同学不仅不谴责,还羡慕不已。

在社会上:

有几个年轻力壮的城管,围着一个年过七旬的小贩,又踢又拉,却没有任何人上前阻止。

有人喝酒闹事,甚至回家家暴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也许有人说,这都是小事,不足为奇,但这正是我们不辨是非,“和稀泥”哲学所造成的种种恶果。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任此发展下去,将会贻害无穷,酿成大祸,国将不国。

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最讨厌这种“和稀泥”的伪善之人,这叫伪君子,这是“德之贼”。

这种人是非观念模糊,善恶美丑不分,乱德惑众,众人看他说得都是好话,以为是有德之人,结果被他误导了。

这种人还不如那种明着说自己是痞子流氓的人,因为痞子流氓最起码不可能误导众生。

所以,要想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才能引领正确的社会风向。

心中有大是大非,行动有坚定力量,方能除恶扬善,成就更好的自己,构建美好的社会!

点个赞吧!与君共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