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从参加考试,屡次不中的情况下,坚持考了三十多年,在他不懈的努力下终于高中举人,他收获成果时说的第一句话,表示他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不过自从《儒林外史》这本书被无数人了解后。
书中的范进被无数人嘲笑,他高中秀才后的滑稽形象,深深刻在无数人脑海中,很多人对他的了解非常的片面,很多人觉得他是高中举人,一下翻身有种突然成暴发户的嘴脸,变得张狂甚至有点疯癫。
小部分人看完整个故事后,不会继续嘲笑他,范进高中之后过得如何,他又做了什么?
一、范进的前半生书中并没有详细赘述范进的出身和前半生所过的生活,但是他用三十年时间考取举人,只为改变现状,我们就能看出他家并不富裕,勉强温饱并且有钱送他去读书。
范进从小读书,能够高中举人,学习也很刻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是他唯一的出路,考取功名入朝为官是他唯一能够翻身的机会,读书的目的就是当官。
范进很清楚自己未来的目标,为此他努力学习,在附近名声非常好,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同村的胡屠夫非常喜欢范进这个读书人,身为商人很有经商眼光。
屠夫同样如此,他十分现实,看见范进刻苦学习,仿佛看到他高中之后的场景,无利不起早的胡屠夫选择将女儿嫁给他,作为提前投资,期盼他日后当大官,他也能跟着享福。
可这其中还有别的难言之隐,那就是古代女子早在十六七岁就早早嫁人了,屠夫因为自身原因,也有女儿原因,一直到三十岁还没嫁出去,作为大龄剩女身份很尴尬。
女儿嫁给范进那天,胡屠夫对外宣称是女儿拒绝了很多富家公子的追求,使劲的抬高自己女儿的身价,说是范进高攀自己的女儿,好在范进一心只想着读书,对于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妻子,一点也不在乎。
范进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跻身朝堂,一定能够借此翻身,范进在当地也是小有名声,想要靠读书翻身,可翻身之路还是遥遥无期。
此时的清朝的科举制度还是延续明朝的制度,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明代的科举制度是最巅峰的时期,那时天下比较太平,全天下读书人都以科举考试为目标。
此时范进刚刚过了第一关,拿到了一个入场资格,他以为之后的路会一帆风顺,轻松闯过后面四大关,没想到竟然如此难闯,之后范进还要参加乡里的考试,人数非常多,脱颖而出很难。
而会试更加重要,更是决定了考生的未来,这是礼部负责举办的考试,考上之后就确定了未来,不会出现被罢免的情况,之后就是皇帝亲自接见的殿试,用来确认高中之人的名额排序。
古代科举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清朝的想要参加科举考试,门槛很低,只要识字写出来就能过了童试,可要想夺得头筹,除非运气极好获得皇帝赏识。
再或者就是能力出众,要不然想夺得魁首,那必须得十年寒窗苦读才行,没有硬关系,就得凭借硬实力才行,除了完成殿试的人,其他人就算获得名次也没用,得不到实质性奖励。
成了举人才算获得竞争资格,才能有机会入朝当官,而且当时的科举考试也是固定名额,当时的考试环境非常差劲,闯过乡试之后,就开始准备赶往京城。
因为当时交通并不便利,离京城远的没赶过去那不得冤死,而范进努力了很多年才堪堪闯过童试这一关,被称之为“童生”,那是因为他足够真诚,参加考试从不偷奸耍滑。
范进虽然被叫做童生,但其中很多人并不是孩童,二三十岁的居多,四五十岁的人也有,他们为科考贡献自己的一生。
二、范进的一生范进虽然考上童生,但之后的科举路却是举步维艰,之后更是连续考了二十多年,最终的结果就是多次失败,考上秀才的那一年,他已经变成一个四十多岁的老秀才。
人生已经过半,把自己的余生都奉献科举考试,他的余生就奉献给了考试,家境贫穷的范进势要把自己所受过的委屈全都发泄出去,在清朝时期,普通人、穷人想要翻身唯一的机会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一个国家要想运行起来,那除了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治下的臣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朝廷大小官员管着各地各郡县,责任重大,科举制度从周朝开始一直流传至今。
曾经第一批科举考试都是由当地名门望族推荐,这样的制度使得朝廷的权力都被豪绅富族垄断,无法选拔全国的优秀人才,很多有才能的因此被埋没。
春秋战国时期,时局动荡不堪,周朝的流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度最终被始皇帝否定,随后考试全国各地向国家推荐人才,改变制度,刘邦上任之后,再次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选用“察举制”。
但弊端依旧非常大,地方大族官员推荐较多,参试的寒门学子仅占一小部分,隋朝时期才出现了考试选举的方式,选拔人才任命官员,并在当时建立相较之前更加完善的科举考试制度。
范进用了三十多年才考试中举,耗费了大半时光,更是不顾家中妻儿的反对,把家庭拖得越来越贫困,受尽无数人的白眼,别人的嘲笑成了他前进的动力。
三、范进中举发疯放榜当日,范进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而是遵从媳妇卖掉家中仅剩的老母鸡维持家中温饱问题,走着走着,突然被邻居拦下,他的儿子参加考试没能考中,却意外看见范进的消息,连忙告知他。
范进突然接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一时激动进而演变成发疯,边走边对着路人大喊:“我中了,我高中了”,范进的疯狂举动吓的众人连连后退。
直到他快步走到岳父的猪肉摊上,被其一巴掌打醒才慢慢恢复神智,这要放在现代早就上了新闻头版头条,范进中举是有原因的,要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身处环境和情况,你中了,你也会短暂发疯。
此时范进因为参加考试把家里造的一干二净,家里老母和妻儿都等着他卖鸡还钱救命,以后他也没有再次考试的机会,绝望时突然知道自己高中,不仅解决温饱问题,还圆了多年以来的遗憾。
中举之后他就获得当官的机会,古代很多县老爷都是中老年形象,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余生都搭在考试上,范进一旦高中高低也是个县太爷,周围邻居会带着礼物巴结他。
他岳父多年看不起他,也会因此高看他,巴结他,范进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长时间的苦难和失落折磨他,突然间知道自己的高中,瞬间的反差让他突然精神失常,这就是他发疯的原因。
范进参加科举多年,最终获得第七的好成绩,直接就是直线起步,光是朝廷的赏赐就够他翻身,再加上无数人登门拜访,放在现在那也是县级干部,妥妥的铁饭碗,没了生活压力之后。
范进趁着业余时间,抽空学习继续考试最后更进一步成了“进士”,官职更是更上一层楼,被派往山东地区出任正三品学道,搁到现在那也是个省厅级干部,妥妥的大权在握。
结语多年的精神压力差点把他压垮,他坚持了34年,最终收获胜利的喜悦,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疯了,多年的隐忍和压力,一瞬间得到释放,放在小编身上也得疯,这本书也展现出封建社会的落后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