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杀死所有焦虑,死亡不是终点

友情故事汇成册 2024-12-23 18:16:53

史铁生曾说:“一直把死亡挂在嘴边的人,不是真正想死,而是渴望被爱。”

其实,人的死亡意识是其一生追求创造与幸福的动力,一个人只有意识到死之将至、生命有限,才会格外地珍惜生命,懂得如何去支配有限的生命,攀登尽可能高的生命巅峰,创造尽可能完美的人生。

《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台词:“死亡不是生命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除了你的至亲之人,还有谁会在乎你。

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你的生活犹如流水一般悄无声息地逝去,当你的生命走到尽头,也将如同一滴水融入大海,消失得无影无踪,无人能记起你的点滴。

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人的死了,他还活着。”

失去生命,并不是真正的死亡。只要在一个时空中,还有人记得你,你就没有走出时间,依然活着。

相反,如果现实世界中再没人记得你,说起你,那你已经被从时间的维度上被抹去,就真正的死了。

人这一生,除了生死之外,其余都是擦伤。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福,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如何死亡。

柏拉图相信灵魂与肉体是分离的,唯有人的灵魂才能不朽永恒。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远比肉身根本和重要。

人生不必活在他人的评价中,死亡又何尝不是一样。不要把起始终结都交到虚无的内耗里,做好本分,果上随缘,因上努力。

只要你担心别人会怎么看你,他们就能奴役你;只有你再也不从自身之外寻求肯定,那你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除了生病以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给你的,而非真实存在。

保持快乐的秘诀是无所谓,没必要,不至于,内心一旦平静,外界便鸦雀无声。人生最好的贵人,就是努力向上的自己。

生活就是这样,特别用力就特别容易疲惫,当你所有执着的东西,发自内心不在意时,好像一切都会如约而至,当你放下之后会发现一切都在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人最有魅力的时候,就是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不在乎的时候,不在乎他人的评价和眼光,不在乎自己是否有存在感,永远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这也是松弛感构成的来源。

真正内心稳定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审视世界,而不是通过别人的镜头来看待自己。只有自己的认可,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分量的东西。

接纳什么,什么就消失;你反对什么,什么就存在。

如果你不明白你的敌人是你自己,你会把所有时间、精力用在改变别人,最后一无所得。

人一定要停止抱怨,向内求,不要看别人的错,你看到的都是你的因果。

理论上,人生过成什么样,都可以。因为人是不能被定义的,不能说一个人必须要怎样怎样,所有的规则、道德,都是后天赋予的。

人一旦被定义,那就成了工具。

康德说过:“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

所以尼采才会说:“一切价值重估,成为你自己。”

人生不过一场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是非要得到不可的。人生永远处于得与失之间,你失去了什么的时候也会得到些什么。

一切非得到不可的东西只源于你内心的执念。你执着于结果,历尽千辛却求不得,信念便会崩塌。

如果明白了再伟大的人最终结果都是死亡,你就不再焦虑了。

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是短暂的,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哪怕你正在经历磨难,我们也要咬牙坚持,度过难关,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余华在《活着》中说:“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活着是一种过程,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叔本华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只是身体的结束。死亡意味着人在现象世界的终结。

季羡林先生说:“生的对立面是死。”

而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人这一生,活着都不容易,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情了,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了。

向死而生,方能知生,始得澄明。

3 阅读:25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