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年,大唐遭两大强敌入侵,若无这位孤胆老英雄,华夏或已沦亡

老达子爱历史 2024-11-25 09:51:59

文|老达子

本文共3002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经汾阳旧宅》

这首《经汾阳旧宅》是唐朝诗人赵嘏在看到郭子仪的汾阳旧宅是如此的冷落荒凉时有感而作,前二句是在歌颂郭子仪恢复山河的功绩已经超过了马援,后两句渲染了汾阳旧宅的冷落荒凉。郭子仪生前虽因建立殊功而名重一时,但当时却受到猜忌,赵嘏有感于此,便写下这首诗。

可以说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尽管受到过冷落,但在大唐需要他的时候,他会为国家大义毅然挺身而出。公元765年,吐蕃和回纥骑兵强强联合,聚集30万大军,向长安猛扑而来。而临危受命的郭子仪身边,只有数万军队,就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究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老达子就跟大家聊一下~

两大强敌入侵,郭子仪临危受命化解危机

回纥和吐蕃作为大唐两大邻国,一直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大唐。尽管这两个政权在大唐的鼎盛时期曾表现出臣服的姿态,但却经常趁大唐不备就搞事情,唐朝虽然实力强大,却难以彻底根除他们。

永泰元年(765年),背叛朝廷的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和回纥两大强敌,又联合吐谷浑、党项等少数民族,向长安发起猛烈进攻,联军总兵力达30万。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后期,陇右和河西已经被吐蕃攻陷了,关中地区在安史之乱的重创下已经残破不堪了,而关东各地的藩镇又纷纷割据根本不听从中央的号令。

唐廷现在的局面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而且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就在3年前,吐蕃已经将长安攻破过一次了,那时他们还没有回纥的支持。而这一次不但有了回纥的骑兵,还有党项、吐谷浑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支持,集中了数十万大军,这次他们更是势在必得了。

一旦他们攻破关中和巴蜀,将会导致一片散沙的关东地区彻底沦亡。华夏文明似乎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着灭顶之灾。

而这次的仆固怀恩也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兵分三路(吐蕃攻奉天、党项攻同州、吐谷浑和奴剌攻周至),而回纥则作为吐蕃的后援部队,要一起啃下奉天这块硬骨头,仆固怀恩则领军垫后。

就在这个危机时刻,一位老将挺身而出,他就是郭子仪。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联军一路掳掠泾州、凤翔,进犯醴泉、奉天等地。大敌当前,唐代宗亲自率兵驻守在苑中,只分给郭子仪一万兵马驻守泾阳。面对三十万强敌,硬刚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在郭子仪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小插曲的出现,让郭子仪看到了希望,也有了新的计划。

因为仆固怀恩在行军途中暴毙了,作为吐蕃与回纥的主要联络人,他的暴毙就给了郭子仪从内部瓦解他们联军的机会,这样的前例在战国的合纵与连横中经常见到,一旦发起人出现了闪失,只要在联军内部散布一些各怀鬼胎的小道消息,联军自然就会瓦解。

于是,郭子仪做出了非常冒险的决定:他决定单枪匹马前去说服回纥,试图将回纥拉拢到唐朝这一边。可他的下属都觉得太冒险了,尤其是他的儿子郭晞死死地拉住他的战马说:“回纥是虎狼之师,而你是大唐的统军元帅,不能去冒这个险啊”。

郭子仪回复他:“如果硬钢,不但我们父子会战死,国家也会处于危难之中;但是如果我这次去真的说服了回纥,那就是四海之福;如果失败了,那我愿意以死殉国”,说完便扬长而去。

快到回纥大营的时候,他命回纥部下传令,就说郭令公求见。回纥人不相信他是郭子仪,因为仆固怀恩在当初拉拢回纥的时候就说郭子仪和唐代宗都死了,回纥这才同意联合吐蕃进犯大唐的。

直到他走进回纥大营,才真的确认是郭子仪本人,他并没有死。随后,在首领药葛罗的带领下,回纥诸将纷纷向郭子仪跪拜。因为在安史之乱期间,回纥曾派兵协助唐朝平叛,许多回纥将领都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参战。

对他们来说,郭子仪不仅仅是一位领袖,更是他们心中的至高无上,甚至被回纥人尊称为父,可见郭子仪在回纥人的威望有多高,我想着这也是他敢于单枪匹马前来的底气吧。

几番寒暄过后,药葛罗才知道自己被仆固怀恩给骗了,再上郭子仪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诱之以利的说服下,回纥再次倒向唐朝。随后,郭子仪又与药葛罗歃酒盟誓,约定两国联手,共同对付吐蕃。

成功搞定了回纥,大唐的这次危机基本就解除了一半。

回纥倒戈,唐回联军给吐蕃致命回击

郭子仪这边单骑入敌营,吐蕃的探子早就察觉到了唐朝和回纥之间的这些互动,赶紧上报给了吐蕃大帅。吐蕃大帅预感到事态不妙,回纥很可能会倒戈,立即命令吐蕃军队带着掠夺的财物向西撤退。

看到吐蕃撤退,郭子仪邀请回纥诸将一起回长安拜见代宗。唐代宗再次以厚意相待,并赠予回纥三千匹丝绸作为赏赐。回纥将领得到了这些好处,加上他们眼红吐蕃所掠夺的财物,便召集全军,与唐朝联军一同追击吐蕃。

尽管吐蕃军队急速西撤,但由于随军的人口和财物实在太多了,使得行军非常缓慢。最终,在灵台西原被唐朝和回纥的联军追上,两军合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大败吐蕃军,斩杀五万余人,解救了被掳的四千余名士女。

“破吐蕃十万于灵台西原,斩级五万,俘万人,尽得所掠士女牛羊马橐驼不胜计。” ——《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

年过6旬的老将几乎以一己之力帮助大唐解除了这次危机,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回顾郭子仪的一生

郭子仪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为将,史书对他的评价很高:“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他早年通过武举考试成功进入仕途,先后担任左卫大将军、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的紧要关头,郭子仪披挂上阵,率军东讨安禄山。

郭子仪在河北可以说是连战连捷,将叛军史思明打得不得不赤足逃命,最终与颜真卿、李光弼大军会合,切断了安禄山在洛阳和范阳之间的通道,一度将局势扭转得十分有利于唐军。

不久,叛军发生内讧,唐军开始反击。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唐军组织有序、步步为营,成功击溃了叛军,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等失陷的各郡。随着两京的光复,郭子仪因卓越的战功被封为司徒,晋升为代国公,封地千户,并且升任中书令。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肃宗调集了二十万联军想要征讨安庆绪。可笑的是,这支联军没有设置统军元帅,而是由不通军务的宦官鱼朝恩负责协调。唐肃宗的这个安排真是太失误了,相当于二十万大军群龙无首,还有一个搅屎棍,能赢就怪了,最终铩羽而归。

而鱼朝恩因为嫉妒郭子仪的功绩,便将失败的责任都推给了郭子仪,百口莫辩的郭子仪被罢免军职,被迫回京。

而没有郭子仪的统帅,唐军又接连受挫,东都洛阳再度沦陷于叛军之手。再次被启用的时候就到了上文说的单骑退回纥,又大胜吐蕃,最终化解了这个危机。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德宗即位以后,将驻守在前线的郭子仪调回,并尊为尚父。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郭子仪病逝,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能看出,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中,领导或参与了很多次关键战役,包括攻克河北诸郡、收复两京以及邺城之战等。在安史之乱平息后,他又成功地平息了回纥和吐蕃的进攻。

史书都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老达子说

可以说,在中唐这个政治舞台上,郭子仪不仅战功卓著,而且被誉为“完名高节,烂然独著”。《旧唐书》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显然,郭子仪之所以在中唐的评价如此之高,跟他对国家竭诚效力、恪守忠臣之节密不可分的。

虽然他身居高位、富贵无双,但从皇帝到百姓,没人会因此而嫉妒他。因为所有人都清楚,郭子仪所取得的一切都是应有的,是拿命换来的!就像,有谁会嫉妒袁隆平院士或钟南山院士呢?

1 阅读:214
评论列表
  • 2024-12-04 02:18

    仆固怀恩才是真的比窦娥还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