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困苦的爹,辛劳的妈,破碎的娃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7-31 01:20:53

嗨!姐妹们下午好~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上周末我去看了这个暑假热播的电影《抓娃娃》,回来后我就在微博发了一条简短的影评。

我说用12字来总结这部电影,就是:困苦的爹,辛劳的妈,破碎的娃。

结果,评论区就有人在说我是某个导演的小号?真是哭笑不得。

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觉得说的对的你就看,说的不对就不看。确实是没有什么可争论的。

这部电影大概的情节,相信大家在网上也刷过不少了。

它是沈腾和马丽主演的,主要讲的是马成刚和春兰作为西虹市首富,发现大儿子没有能力继承家产之后,夫妻俩绞尽脑汁装穷,为小儿子打造了一个中国版“楚门的世界”。

小儿子马继业平常接触到的邻居、菜市场老板、朋友老师,甚至自己的奶奶都是他们请来的高级演员。

为的就是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上清北!

这部影片因为沈腾和马丽老师的演绎,让剧情增添了不少笑点,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整部片的笑点很残酷,基本上都是孩子童年创伤、心理阴影展开的,其中还穿插着满满中式教育的压抑感。

其实你会发现不管什么家庭,只要你有孩子都离不开孩子的教育养育规划。

这部电影已经上映一段时间了,但我还是想和大家聊聊我看到的一些养育思考。(以下内容部分含有轻微剧透)

一、苦难式教育“没苦硬吃”

在这部电影当中,马成钢的大儿子并没有长成“别人家的孩子”。

西虹市首富马成钢从小家境贫寒,他认为是小时候的苦难成就了他的辉煌人生。

特别是在大儿子富养但没有培养成功的情况下,他更加坚信苦难能够锻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成材。

所以马成钢和妻子春兰两个顶级富豪决定“返贫”,让小儿子马继业回到筒子楼里面过“穷苦生活”。

装的生活有多艰苦呢?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住的房子,天花板是漏水的;屋内灯光昏暗,读书要摸黑;汤里没油,兜里没子;父亲马成钢出门打工要赶驴;爸爸省着鸡蛋不吃,给儿子吃,出了麻烦只能自己一个人捡塑料瓶解决。

电影里面还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就是马成钢为了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让孩子被父母的含辛茹苦而感动,刻意穿着他开胶的鞋子在孩子面前走来走去。

我一看这不就是妥妥的“苦难式教育”?像这种——

“爸妈这么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能够出人头地”

“只要你能上学,我们就算砸锅卖铁也会供你读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赚钱不容易,花钱要省着点花”

.......

苦难教育、愧疚教育、打压式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材吗?很难说!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愧疚式教育长大的孩子,常常会有很严重的不配得感。

她会觉得自己没资格快乐,没资格享受,而这样的孩子是难以成长的。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父辈们被迫接受苦难式教育,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过去的产物就让它留在过去,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特征。

当时的养育环境和现在的养育环境已经截然不同,这也是这部片子看完后大家感觉不适的地方,刻意装出来的苦难,除了讽刺,还是讽刺。

二、孩子的梦想,父母托举

再聊聊电影里反复强调的梦想一词。

影片中马成钢夫妇精心构造的“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让儿子马继业长大成才。

而在他们的认知里,这一成才路径就是考上名校。而且在精心织构的“世界”里,所有的事情都潜移默化提醒着马继业一定要考清华北大。

例如因奶奶“去世”马继业真情实感地流露出自己悲伤的情绪而嚎啕大哭的时候,主持人声情并茂地说:“你奶奶的灵魂在清北大学工商管理系的上空等着你。”

在这样的氛围下,马继业也自然而然地认定这是他的梦想,整个青春期都以此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但这真的是马继业自己的梦想吗?

不是,马继业的梦想是田径,即使马继业向父母表露了这一兴趣,马成钢夫妇依然坚持着最初的安排,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因此孩子确实很努力想达到父母的要求,但那种“想”并不是自发的,而是恐惧和愧疚感驱使的。

这种驱动会让孩子在短期内满足他人的期待,却把真正想做的事情埋在心里,久而久之,产生的自卑和匮乏感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问题依然出在了父母身上。

很多时候,作为父母并不是不想让孩子过得好,成为人才,关键是自己的认知局限了自己的思想。

有句话是,爱你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其实要平衡自己的兴趣,和取得学业进步,并不是对立的啊。

像今年奥运会,有很多选手,本身就是学霸+体育特长生,比如江旻憓还是博士生。

所以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为你好”,这样子的爱反而是肤浅的。

只认定自己认为唯一正确的路子,新的事物、新的可能,都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去了解,直接抹杀孩子希望的可能,这对孩子真的是好事吗?

电影其实说的很含蓄,但留给每一个父母思考的问题更加严峻。

三、终成“烂尾娃”?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剧情,电影中马继业还彻底做了一回“烂尾娃”。

平常模拟考中有希望去冲清北,但是他高考时,居然提前半个小时出考场、卷子中画了只雄鹰交了白卷。

因此马成钢夫妻俩的心愿随之落空,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这是孩子的宣战,更是孩子人生的怒吼。

在马成钢夫妻俩心中,孩子已经烂尾了。但马继业真的是“烂尾娃”吗?不是的,完全不是。

他第二年以705分考入体育大学,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比什么都要精彩。

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进步有很多种形态,人生也一样。

一个人的价值是多元的,哪怕是成长本身,也需要时间去积累,不是瞬间就能实现的。

成长就是要不停拓展自己的边界,不断向上攀升,顺势而变,总有一天才会取得该有的收获。

这好像是电影的和解,但生活可没那么简单。

虽然我自己去看了《抓娃娃》,但我并不太愿意带孩子去看,我觉得电影给父母带来的反思,多过于孩子。

很喜欢老子这段话: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顺势而为,赋能成长。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其实养育最难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父母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顺势养育的理念,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花期,让他们都能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大树,我们要以此为念,互勉。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