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老人碰瓷小学生的监控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大家纷纷感慨,要是没有监控,这谁说的清?
事件经过监控画面中一位老人腿脚不利索的从对面走过来,突然他看到了什么一下停住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锁定了目标。
他停下来没一会一个小男孩从他对面慢慢的骑着自行车过去。
虽然中间留出的路不宽,但是从视频中看虽然和老人擦肩而过,但原本小男孩是可以安全经过老人的,可是没想到这老人一下子伸出双手拽住了男孩的胳膊。
男孩此时明显慌张了,他应该是预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果不其然,老人一直拽着男孩把他连着车拽倒然后自己顺势躺下,假装是男孩骑车撞了他。
男孩说时迟那时快,倒下瞬间立马跳开到另一边避免碰到老人。
然后他一边扶起自己的自行车,一边指着地上呜呜乱叫的老人对着路人大喊:“碰瓷啊!这有人碰瓷!”
既然监控视频已经流传出来了也就意味着老人的碰瓷没得逞,但是要没有监控,谁说的清楚呢?
网友热议“最可怕的是,这些明显属于敲诈勒索的,即便证据齐全,也基本没人被法律制裁。”
“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这种人为什么不入刑?”
“明明是老人故意拉住男孩子然后倒地的,男孩无责!”
“赔偿孩子精神损失费10万,并断供养老人社保,太坏了!”
“碰瓷,应以“敲诈勒索罪”入刑,才能保护孩子和善良的人。”
上到马路碰瓷大车,下到碰瓷骑自行车的小孩,此类现象层出不穷,已然成为社会的一大顽疾。
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那些妄图通过碰瓷获取不义之财的人,毫无底线与良知,将他人的善良与同情当作可利用的工具,肆意践踏法律与道德的红线。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受害者往往身心俱疲,尤其是像事件中的小男孩,本应在纯真无邪的年纪无忧无虑地成长,却过早地遭遇这种恶意与欺诈。
这可能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恐惧与不信任的种子,影响他对社会的认知和未来的人际交往。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若碰瓷之风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人们在面对他人的求助或意外情况时,难免会心生疑虑,变得冷漠与麻木。
“扶不扶”“帮不帮”将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考量,而是充满风险的抉择。
事件反思碰瓷行为屡见不鲜,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且道德观念缺失,妄图通过这种不劳而获、讹诈他人的方式谋取利益。
他们心存侥幸,觉得即便被识破顶多只是被谴责几句,并不会遭受实质性的严惩,于是将碰瓷当作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生财之道”。
另一方面,在一些情况下,取证困难成为了碰瓷者屡屡得手的帮凶。
现场证据难以保全,目击者不愿作证等因素,使得真相往往被掩盖,让受害者有口难辩,只能无奈地选择破财消灾。
这种现象的持续蔓延,公众的同情心和信任感被不断消磨,人与人之间原本应有的互助友爱变得小心翼翼。
在公共场所,人们在面对可能需要伸出援手的情境时,往往会因为担心遭遇碰瓷而选择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导致社会道德冷漠化加剧。
同时,这也加重了司法机关的负担,消耗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在这些真假难辨的案件调查与处理上。
为了有效遏制碰瓷行为,亟待多管齐下。
法律层面上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碰瓷行为的界定与量刑标准,使其在法律框架内得到精准打击,提高违法成本,让碰瓷者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执法部门则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在接到碰瓷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及时还原真相,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碰瓷,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