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有关徐蚌会战的决策及指挥机构设置,可谓是一个笑话,因为顾祝同由陆军总司令改任参谋总长,而将“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以为“徐州剿总”,由刘峙任总司令,又因为刘峙无能,而又为杜聿明量身打造了一个“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由杜聿明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被蒋介石抓到东北后,又要成立一个“国防部蚌埠指挥部”,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两大“剿总”部队,与解放军进行大决战。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白崇禧,却玩起了花招。
到南京后的第三天,白崇禧派他的作战处处长覃戈鸣到河南信阳,向华中“剿总”重要将领传达口信:“我们还要回来的(指不到蚌埠去),应赶快部署兵力,恢复平汉路南段的交通。”
到南京后的第五天,白崇禧突然给空军总司令周至柔打了个电话,请他临时派一架飞机给他使用。周至柔以为他要到徐州或蚌埠去了解前线情况,组建蚌埠指挥部的班子,没有多想,便安排了。
白崇禧带领他的亲信们,匆匆坐上飞机,于当天午后溜回华中“剿总”去了。据后人考证,这一天应当是10月29日。
而这一天,国防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总长顾祝同准备再次召开国防会议,研究徐蚌会战时,却找不到白崇禧了,急忙让国防部第三厅副厅长许朗轩到处打电话找,最后终于把电话打到汉口,问白长官是否回到了汉口,还说:“我们以为白总司令到蚌埠或者到徐州去了,可是打电话到蚌埠和徐州都没有找到,原来你们是回武汉去了。为什么不辞而行?”
对于许朗轩的质疑,白崇禧并没有正面回应,直到当天晚上,何应钦又来电催劝白崇禧遵照蒋介石的电令到蚌埠去指挥,远在北平的蒋介石也发来了电报,而白却复电说:“华中匪情严峻,应对已力不从心,徐州方面,由刘经扶坐镇,但可无忧,况且,南京亦可以直接指挥,不必重床叠架,徒劳无益。”
对于白崇禧无赖式的不接受命令,蒋介石、何应钦等人自然无可奈何。关于这事,笔者说几句题外话,也是当初李宗仁劝张轸的话,原话是:“翼三兄啊,在当今中国,你要想有职有权有势力,无非三条路子。一是有自己的队伍,有枪便是草头王,你瞧瞧白崇禧、阎锡山、冯玉祥他们,哪个把蒋介石塞进眼里过?蒋介石又奈何不得他们,为什么?还不是他们有队伍啊!你说文的不行,咱就动武的,他们有这个资本。二是投机钻营,舔老蒋的腚沟子,投其所好,尽其所兴,就像汤恩伯这样的人,老子最瞧他不起。但是他天上有保护伞,任何事情有尚方宝剑,整天耀武扬威,人五人六的。这样的人升迁得比谁都快!再一条路,就是实干,忠心耿耿,尽忠尽职。屡建大功。但翼三兄啊,这条路,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上几乎没有人靠这个上去的。你是留过学的人,日本的三明治你不能白吃啊,不能太书生气啰!”
白崇禧不干了,宋希濂呢?他也多次表示不干,但他不是白崇禧,在老蒋的严令之下,又不得不干。
10月26日,同样经过深思熟虑的宋希濂认为,与其贻误于将来,不如慎之于事先,因此决定辞受新命。于是便以“到鄂西后情况渐明,正在作种种规划和积极部署以及自己对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为理由,致电蒋介石及参谋总长顾祝同请求收回成命,并婉复刘峙及郭一予等人。
27日,蒋介石从北平发来一个限一小时回复的电报,云:“某电悉。吾弟到鄂西后的种种规划,颇为妥善,深洽余意。惟今后战争重点在徐蚌。徐蚌为首都门户,党国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负此艰巨,迅即赴徐与刘总司令及各将领妥善部署,勿再延迟为要。”
宋希濂一看,傻眼了,蒋介石一称“吾弟”,那只能有三种可能,第一种,老头子生气了,后果很严重;第二种,战斗快完蛋了,给部下将领打气,做最后之挣扎;第三种,我蒋某人和你,已经称兄道弟了,你还想怎么样?
宋希濂吃过这方面的亏,前几年,蒋介石叫过他一回“吾弟”的,还愤怒地问他,家里到底有多少钱,听说你老婆都把票子给烧了?于是,自己便坐了好几年的冷板凳,一个堂堂的集团军总司令,被发配到迪化办军校、任教育长去了,从管理十余万的部队,到管理300名学生,其遭遇可想而知。如今,老头子又喊了一声“吾弟”,宋希濂肯定吓得蛋子上膛了,可又有一些不甘心。于是,急忙复电蒋介石:
“某电奉悉。将此间事务稍加料理后即赴京转徐。唯有一事不能不事先为钧座呈明者,徐州方面以邱清泉兵团为骨干,邱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如万一将来再发生类似豫东战役的情况,以致贻误戎机,则所关甚大,谁负其咎……”
对于宋希濂的小聪明,想把战败的责任,事先推卸给邱清泉、孙元良等将领的不听命令,蒋介石根本没有理睬,也没有再回电。宋希濂无奈,只好将诸事料理后,于10月31日率一部分人员由荆门到沙市,候船东下。而在这个时候,蒋介石的电报又来了:“已决定派杜聿明前往徐州方面负责,吾弟可仍供原职,希按原拟计划,积极实施为盼。”
一头雾水的宋希濂肯定想,是不是杜聿明又争回了这个位子?还是出现了其他变故。不过,有关宋希濂和宋希濂的想法,已经和我们的故事主题没有太大关系了。但,这件事,确实是出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杜聿明要回来了;第二,徐蚌会战的方案,又调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