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和孝庄的故事是真是假?权力顶峰的多尔衮,为何没有称帝?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3-03 12:40:01

在现代的一些野史小说和影视剧中,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喜爱的儿子,以至于相传在努尔哈赤临终前曾留下遗命,要将大汗宝座传给他。

但是,由于皇太极等不顾父亲遗骨未寒发动政变,最终导致多尔衮错失汗位,还逼死了他的生母大妃阿巴亥。在多尔衮隐忍成年以后,皇太极又夺走了他最心爱的女人大玉儿。

握有重兵的多尔衮本可以自立为帝,但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不得已做出妥协,扶立大玉儿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为皇帝。

有些民间故事中甚至传言大玉儿,也就是著名的孝庄太后,为了儿子不惜屈尊下嫁多尔衮,做他暗中的情妇。这样看来,多尔衮真可以算得上是古今第一大情种了。

但是,这位悲剧人物与皇位擦肩而过的一生,真的只是如演义中那般简单?

▲ 剧照 多尔衮和大玉儿

努尔哈赤突然病逝,太妃阿巴亥离奇殉葬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钮祜鲁氏,她是女真族,出生地是在今天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吉拉街满族乡。她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

嫁给努尔哈赤的时候,阿巴亥刚刚年满十二岁,两人有着三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小小年纪的阿巴亥丰姿貌美、而且颇有机变,由此逐步得到宠信。两年以后,她就被立为大福晋。

又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战功赫赫、大名鼎鼎的儿子: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后世人们所发现的《盛京城关图》中可以看出,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府邸紧挨着努尔哈赤在沈阳的“天命汗宫”,从侧面也反映出这一时期多尔衮的地位。

▲ 盛京城阙图

阿巴亥做梦也不会想到,然而,阿巴亥做梦也没想到,努尔哈赤的崩世也成了她的丧日。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努尔哈赤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便前往清河温泉沐浴休养。

十天以后,他的病情加重,想要返回沈阳。回京途中,生命垂危之际,努尔哈赤紧急召见了大妃阿巴亥。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在距离沈阳四十里的瑷堡,努尔哈赤驾崩,在位十一年,享年六十八岁。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震惊:大妃阿巴亥被皇太极逼着殉葬。理由是阿巴亥容貌艳丽,性情嫉妒,被努尔哈赤厌恶。尽管阿巴亥颇有心计,但努尔哈赤明察秋毫,始终没有掀起大风大浪。

▲ 剧照 大妃阿巴亥

然而,由于努尔哈赤的担心,他提前留下了遗言给诸位王公,称若努尔哈赤去世,必须令阿巴亥殉葬。那时,等到努尔哈赤真的归了天,皇太等人将遗言告知阿巴亥。阿巴亥一开始“支吾不言”,后来为形势所逼,不得不穿好礼服、佩戴好各式珠宝,打扮得花枝招展。对诸王说:“我自十二岁侍奉先帝二十六年,衣食丰裕。但我不能忍心离开故土,到地下去侍奉先帝,吾二幼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

前面都是客套话,末了又个儿子多尔衰和多年纪太小,希望你们能看在我的面子,妥善对待。皇太等若干人等也是做足表面工作,涕滨横流着:“二幼弟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

于是大妃阿巴亥,在努尔哈赤死后第二天自尽,年仅三十七岁;和她一同殉葬的,还有两个小妃阿济根和代因扎。

这就是《清实录》中所记载的阿巴亥殉葬事件的全过程。生殉,是奴社会流传下来的遗俗,在清代初年的满族社会更是见不鲜。《宁古塔纪略》记载:“夫死,必有一妾从殉!当殉者必于主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

满族在当时是一夫多妻多妾制,通常情况下小妾殉葬是常态。当殉者不但不能哭,而且要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坐在炕上去等死。家中主婦以下要依照程序下拜。

一套流程走完以后,以弓弦将其活活勒死。如果当殉者表示不服:“你们爱谁谁,老娘我就是不接受殉葬。”在场的所有其他人将会行使她们的权力,一起将当殉者掐死。

习俗的力量是可怕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阿巴亥的一些言行。可是,这其中仍有至少两个疑点:一是生殉其实是有限制的,阿巴亥以大妃的身份殉葬十分不合常理;二是努尔哈赤一代英主,在生命垂危之际急于会见大妃,却对身后之事毫无安排和交代,在情理上也是不通的。那么这件事情的背后,究竟又有哪些秘密呢?

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在诸子侄的逼迫下,为努尔哈赤自尽殉葬。其临终前嘱咐诸王照顾幼弟的凄惨景象,让人印象深刻。阿巴亥不是普通的婢妾,《清史稿》说她“心怀嫉妒”、“有机变”。

这几个原因都可以作为我们深入思考的切入点。早在殉葬以前,阿巴亥的确有过过错,遭到努尔哈赤的呵斥,而后很快又被谅解。根据成书较早的《满文老档·太祖》之一的记载:天命五年、1620年阳春三月,小妃代因扎向努尔哈赤告密报称,大妃阿巴亥的贴身婢女纳扎,和一个叫达海巴克什的男人通奸。

努尔哈赤对这件事十分重视,亲自会集大臣密理此案。结果证实纳扎的确和达海巴克什,有不可描述的行为。除此外,纳扎还曾私下请大妃阿巴亥,将两匹翠兰布给了达海巴克什。

▲ 努尔哈赤

处罚是极为严厉的,纳扎被直接处死。达海巴克什因通晓汉语汉文,被从轻发落。被用铁锁拦在木头墩子上拘押起来。这对苦命鸳鸯身上,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学会一门外语有时也能保命。

婢女纳扎通奸案连累了大妃阿巴亥。因为当时有禁令,任何人未经请示,私下给其他女人一匹布、一块缎子,就是欺骗自己丈夫的行为;而给其他男人,就会被视为倾心于那个男子。因此,努尔哈赤认为为阿巴亥破坏禁令,将两匹翠兰布给了达海巴克什,这是没有善良之心的表现。

正在这种情况下,小妃戴因扎说:“我还有比这更劲爆的消息。”发出了提前准备好的炮弹,她说:“大福晋曾两次被饭送给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给四贝勒送饭,四贝勒受而未食。此外,大福晋一日两三次派人到大贝勒家,甚至大福晋本人曾在深夜溜出宫院两三次。”

大福晋就是大妃,不同时期有不同叫法。这里的“大贝勒”指的是二皇子代善。“四贝勒”指的是皇太极。努尔哈赤听了代因扎的话,派人去查证,结果发现确有此事。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全是因努尔哈赤本人曾说过的一句话。

他说他死后,诸幼子和大福晋,都将交给大贝勒代善抚养。他不知道,就是这句话出口之后,大福晋就开始亲近大贝勒。在家宴或开会时,她经常出面招待,本来就年轻貌美,又和大贝勒年纪相当,眉来眼去,十分露骨。

诸位大臣全都察觉到了不对头,但因忌惮大贝勒和大福晋,都不敢向努尔哈赤报告。努尔哈赤觉得家丑不宜外扬。遂以阿巴亥私藏财物为由,将其离弃,分居异处。并严令众人不得受纳大福晋之物,亦不得听其言,违者无论男女,格杀勿论。

此即天命五年大福晋乌拉那拉氏阿巴亥获罪之始末。

代善虽未因此事受到牵连,但威信一落千丈。而那个告发者代因扎因此受到宠幸,甚至被允许与努尔哈赤同桌吃饭。耐人寻味的是,多年后皇太极等人以遗命为名,迫使阿巴亥殉葬。

另外两个被逼着一同殉葬的,还包括当初的告密者代因扎。时至今日,我们已不可能知晓,大妃是否与大贝勒有了不伦之恋,但可以肯定的是,阿巴亥的所作所为太过招摇。事发两个月后,努尔哈赤借故罢黜代善太子之位。

阿巴亥也终于意识到,只要努尔哈赤还在世上活着一天,自己就不能生任何背叛他的心思。于是她几次通过旁人带话传自己对努尔哈赤的思念,又利用幼子多尔衮吸引努尔哈赤的心转意。仅仅一年以后,努尔哈赤借一次胜利召回阿巴亥,并复封其为大妃。

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当中,长子阿济格才华出众,军功显赫;幼子多铎活泼可爱,深受努尔哈赤喜爱。唯有多尔衮,名位较低,政治地位不及阿济格,甚至不如弟弟多铎。很多重大活动都看不到多尔衮的身影。

直到天命五年(1620)的九月,努尔哈赤废黜代善太子之位,同时册封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九人为和硕额真,共同参与国政。自此,年仅八岁的多尔衮便以和硕额真的身份参与朝政。努尔哈赤爱屋及乌,甚至将自己所领的镶黄旗之全旗业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

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将自己统领的两黄旗六十牛录一分为四,一份留给自己,其余三份平均分封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并分驻于两黄旗中。此时的多尔衮尚非旗主,而是隶属于其兄阿济格所属的正黄旗。若无意外,努尔哈赤的继承人或将出自阿济格与多铎。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进攻击宁远城失利,于是退回到清河温泉疗养。

同时,努尔哈赤在七月前后,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任正红旗下,很有可能要多尔衮去接手镶白旗。然而,在这关键的一年里,努尔哈赤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同时,他对自己的寿命的判断也存在着许多侥幸。

当年4月,努尔哈赤命令阿济格协同硕托远征蒙古,将其直接调离了自己的身边。同时,镶白旗旗主也久久悬而未决。这一年,多尔衮十四岁,多铎十二岁。在长兄阿济格离开后,兄弟俩根本无力辖制正黄旗军士。

多铎不到十岁就受封旗主,这种过度的宠爱令其他皇子产生不满。比如皇十子德格类,天命六年就立下大功,代善之子硕托也是赫赫有名的武将。然而这些贵戚们直到努尔哈赤去世也不过受封固勒。

眼看着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身居郡王,他们怎能安心呢?更可怕的是,由于努尔哈赤晚年减少亲征,调用亲军作战的时候,两黄旗武将直接受在外作战的皇子们统帅。作为昔日的部下,如果皇子真的发动政变,在如此危急的处境下,一旦努尔哈赤雨腿一蹬,身如狼似虎的皇子们必然会有所动作。

一辈子工于心计的阿巴亥此时也过分乐观。她始终为努尔哈赤不会如此轻易地就离她而去。但是人算终归赶不过天意。

努尔哈赤在行宫中病逝。紧接著就发生了前面讲过的皇太极、代善等王公贝勒逼迫大妃殉葬事件。努尔哈赤在临死前曾急召见阿巴亥。

从时间上看两人是有充分的谈话时间的。大汗的临终安排也只有阿巴亥最清楚。以皇太极为首的王公逼迫阿巴亥殉葬,这个背后的政治谋算也就显而易见。

这也正好解答了为什么后来入关以后,多尔衮还说“太宗之位,原系夺立”。

皇太极登基,全才多尔衮崭露头角

在解决了阿巴亥以后,政治手腕强硬的皇太极立刻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他迅速夺取了镶白旗,以儿子豪格为其旗主。。这样一来他的势力陡增到三十六牛录。(有的史料写成牛录,去掉金字旁。牛录是满清八旗的基本建制单位,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皇太极由此成为了诸皇子中颇有势力的一家。

▲ 皇太极

此时的八旗中势力最大的仍是两黄旗。可惜多铎的镶黄旗只敢观望,正黄旗则在阿拜格的带领下还在草原上追逐羊群。四大贝勒的皇太极掌管镶白旗,莽古尔泰掌管正蓝旗,代善掌管镶红旗,阿敏掌管镶蓝旗。

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有即位资格。莽古尔泰与代善常年不合,势力偏弱。代善在与长子岳托长谈以后,决定支持皇太极即位。

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皇太极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投桃报李,装出一副和善的模样。甚至要求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平起平坐。虽然面子上的和睦没有撕破,皇太极的动作丝毫不疑。

他在即位后,首先令镶黄旗与自己掌控的白旗易色。几年以后,政局逐渐稳定,皇太极逐渐没有了顾忌,间接迫使莽古尔泰抑郁而终,幽禁阿敏至死。其次打压代善父子,对放多尔衮兄弟,他也是一直在想办法挑拨分化。

天聪二年(1628年),皇太极抓住阿济格私自为弟弟多铎定婚的罪过,直接削去他的爵位和旗主地位。但是对多铎却没有任何的处罚。同时,任命多尔衮为镶白旗旗主。

不久以后,皇太极又找岔子混编两白旗,意图制造多尔衮与多铎兄弟的分裂。但多尔衮傲人的天资最终使他没有像其他王爺一样被打翻在地。

自步入政坛以后,多尔衮乎是以全才的身份,在许多领域同时创下奇功,迅速成长为了皇太极朝的一颗政治明星。

军事上,他带兵打垮林丹汗,进献元朝的传国玉玺。这块玉玺最终成为皇太极帝位传承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政治上,他带头推行创立八衙官制,自己就职户部多年。人事上,他推举了大量的重要官员,比如范文程、焦赖等一大批满汉重臣。经济上,他建立调整与明朝的贸易策略,同时改变与蒙古部落的互市情况。

▲ 多尔衮

虽皇太极曾利用琐事敲打多尔衮,却始终难以掩其光芒。到皇太极去世前,多尔衮贵为和硕睿亲王,与弟弟多铎一起统领两白旗。与此同时,他手握户部,大小官员的任免必须由他点头。

但即使如此,多尔衮依然没有达到足够支撑他登上皇帝宝座的条件。

皇太极猝死,多尔衮、豪格帝位争夺相持不下,顺治意外继位

崇德八年(1643)的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在这一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以及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

时八旗旗主,两黄旗皆属皇子,且皇太极生前削弱诸旗,独将正蓝旗授予豪格。此时,豪格壮年,资质出众,久经战阵,屡立战功。从根本宗利出发,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旗主必将拥戴豪格。

除豪格外,睿亲王多尔衮亦为炙手可热之竞争者。多尔衮文武兼备,功勋显赫,其身兼两白旗旗主,又有勇猛善战之兄弟二人为后盾,又得正蓝旗、正黄旗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且多尔衮长期执掌吏部,亲信遍布朝中。是故,多尔衮如虎添翼。

豪格与多尔衮叔侄,皇位争夺互不相让。

八旗中的另外三旗,代善的正红旗此前已经遭到皇太极的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就已经不过问朝政。然而,礼亲王的资历和正红旗的实力,使得代善的举动仍然能左右事态的发展。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人物,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他同样不是直接争夺者,但是一旗之主的向背,对各个派系至关重要。

就这样,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等一大批王公大臣一起来到崇政殿,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着手立新君。矛盾最后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正黄旗和以多尔衮、多铎为首的正白旗之间。双方横眉冷对,互不相让:一方叫嚣“你瞅啥”,另一方回应“瞅你咋地”。

事情发展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一个不小心就很有可能擦枪走火。朝中的所有王爷和重臣,无一例外全都卷入了这场皇位争夺的漩涡之中。

豪格这才意识到,和强硬不屈的多尔衮协商解决是不可能的,武力解决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多尔衮也明白,如果自己强行继位不是最佳选择,豪格非把他除掉不可。大臣们惟恐伤及国运,也都在苦苦寻求出路。

▲ 剧照 豪格

经过多日反复商议,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先帝对我们的恩情好比天大,如果不立先帝的皇子,那我们宁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个时侯,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倾向于拥立豪格,两红旗代善的态度也是倾向于当立皇子。精明的多尔衮由此随机应变,提出以皇太极第九子,当时只有五岁的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共同辅政。这一提议最终获得了双方的可。

当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盛京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顺治。这一场皇位争夺风波不难看出,此时的多尔衮政治手腕已经相当成熟,懂得利争权,平衡各方的势力,远非豪格之流可以相提并论。

多尔衮把持朝堂,豪格神秘暴毙,皇位再一次向睿亲王招手

不久后,睿亲王便重新投身到征讨大明的伟大事业中。而豪格则耿耿于怀,屡次在公开场合诋毁多尔衮,言辞激烈,连身处中立的两红旗大臣都听不下去。不到半年,豪格便因诋毁重伤多尔衮而被削爵。

清军入关以后,多尔衮和顺治帝大封王爵,念及豪格多年来平定中原有功,又恢复了他的爵位。随后的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领兵入蜀平定四川,取得胜利班师回京之后不久,他被以隐瞒部将冒功、启用罪人等罪名下狱。两个月以后,豪格就死在了狱中,年仅四十岁。

▲ 剧照 豪格

另一个辅政的济尔哈朗对日常政务毫无兴趣,且深知自己绝非多尔衮之敌,于是干脆就全部放权。朝政就这样被多尔衮所掌控。随着清军入关、改朝换代的丰功伟业达成,曾经那个夹缝中求生存的皇子,如今终于摇身一变,成为了清廷最有实力的摄政王。

而此时,登上皇位的时机,似乎在又一次向他招手了。在一些野史小说中,正是福临登基前后这一关键时期,无依无靠的孝庄太后才不得已下嫁多尔衮,心理和生理上博取旧情人的欢心。但事实上,就算是在这个时期,孝庄太后也无需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

因为这一时期的多尔衮,在朝中还远远没有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而他最大的恐人,自然就有那些皇太极的死忠粉——两黄旗和正蓝旗的大臣们。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的分化拉拢手段,但多尔衮仍然无法掌握对主动权。

政局不稳,盟友也未必见得有多可靠。手握正红旗的代善,平日里不声不响,但是一到关键问题,他总是喜欢和多尔衮唱反调。唯一能勉强依靠的,只有第一任辅政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

因此,直到顺治五年以前,多尔衮未曾追究过济尔哈朗的罪,甚至连济尔哈朗圈占土地,府上违禁使用铜鹤、铜龟等装饰品也一概不问。

即使如此,多尔衮也未真正收服济尔哈朗,因为在多尔衮死后,诸王当中第一个跳出来清算他的,正是这个济尔哈朗。除了这些糟心的政局和不靠谱的盟友,多尔衮此时面对的外界情况,同样不容小觑。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朝廷、地方起义军,诸多势力虎视眈眈。

诸多势力虎视眈眈,这种时候不要多尔衮妄想争夺皇位。只怕朝皇宫中多看一眼,第二天都会收获来自四面八方的政治攻讦。直到顺治五年,局面才终于得以改变。

多尔衮清洗政敌,放弃冲击皇位之谜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被农民军击杀。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将政敌图赖在军中处死。顺治四年(1647年),张献忠被豪格射杀。顺治五年(1648年),代善、豪格相继去世。

随着昔日功臣元勋们一个个老去或病死,多尔衮在感慨之余,也满怀深情地表示,一定会一视同仁,清算到底。顺治五年三月,多尔衮指使心腹告发济尔哈朗,对其从轻发落,降为多罗郡王。

随即,他又把矛头转向镶黄旗。在罗织了大量罪名后,终于向政敌们开刀。他借死人不会说话,陷害图赖阴谋立豪格,实属大逆不道。

判处革去爵位,没收家产,将其兄弟子侄等全部革退。同案中的鳌拜以四罪免死赎身,塔詹从宽免革。

经过几次从上到下的清洗,多尔衮确定朝中再无能与之抗衡的势力。

此時不要說是帝,就是他想玉皇大帝,也一定会有小鬼甘心替他做马前卒了。然而最终他仍然选择了不称帝。在人生最后的几年时间里,然多尔衮权倾朝野,虽然再也没有向皇帝宝座发起冲击。

有人认为,这恰好是孝庄太后下嫁的最好证明。

▲ 孝庄太后

似乎这种说法仍然不能成立。孝庄太后下嫁的最直接的证据,是明朝遗老张煌言所写的《建夷宫词》。

其中一首为《上受伤》,为何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受大礼,躬逢太后婚。

但这首诗首先存在史实错误——孝庄住进慈宁宫是顺治十年以后的事情,此时多尔衮早已经病逝。张煌言很可能是在多年后得知这种说法,然后才将已经住在慈宁宫的孝庄写入了诗句。

而且,张煌言所作多为诽谤清廷。作为抗清名士,他的仇恨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有直接史料依据的诗论,可信度是无法服众的。

孝庄太后下嫁的第二个证据,是多尔衮的罪状中,有“又亲至皇宫内院”一说。

首先,多尔衮好色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豪格死后,他的大福晋直接被多尔衮霸占。多尔衮要求朝鲜进贡公主,恰逢多尔衮出关打猎,结果遇上朝鲜使团的人马。多尔衮竟将朝鲜公主在没有举行正式婚礼的情况下直接纳入房中。

但从检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敢在罪状上写出这一条,至少说明他们确信多尔衮不是和孝庄太后,甚至不是和太妃们有所瓜葛。否则,这分明是在打皇家的脸,而且是打得啪啪作响。哪个要命的大臣,敢于这样做呢?

孝庄太后下嫁的第三个证据,是多尔衮自封为皇父摄政王,且孝庄死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

这个说法实际上更是不堪一击。首先,古代国君常以老臣为“尚父”,表示尊敬,多尔衮如此自居也无不妥当。其次,济尔哈朗是“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为表示自己比他尊贵,自封了一个“皇父摄政王”。

至于葬孝庄不和皇太合葬,一方面是由於皇太下葬的昭陵早已有主,里面陪伴先帝的正是孝庄姑母孝端皇太后,孝庄不可能和自己的姑姑争位;另一方面,孝庄和康熙感情很深,在世时就多次表示,想要葬在皇城附近,永远看着子孙。

实际上,无论是清史大家孟森先生,还是当代的一些清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太后下嫁子虚乌有。孟森先生还为此著書《太后下嫁考辨》。

历史上真实的太后与摄政王产生私情,实际上发生在辽圣宗时期。太后萧氏为保护儿子皇位,与重臣韩德让“食则同桌、寝则同帐”,出入都在一起,毫不避讳。

而圣宗也是“至父事之”。此事《辽史》《宋史》都有相关记载。依据宋史,萧太后是在暗杀韩德让妻子后与他同居的。

两人经常同吃同住,即使在军阵前也是双宿双飞。但韩德让得到的恩宠远非多尔衮可比。统和三年(983年),皇族耶律虎古顶撞身为非皇族的韩德让,结果韩德让一气之下当场用兵器将他打死,事后竟然毫無處分。

统和六年(986年),契丹贵族胡裡室马街撞了韩德让,太后大怒,直接将他问斩。尤其黑色幽默的是,某次韩德让推举一个曾与自己有过过节的人,他的手下心腹不解,问其为何以德报怨。没想到韩德让居然回答:“他连我都不怕,肯定不会怕别人。”

由此可见,至少在韩德让眼中,整个辽国似乎他自已已经是最厉害的人物。

多尔衮被鳌拜等大臣们,用奏折淹没也只能忍气吞声。同样是权势滔天,实际上也分三六九等。

由于萧太后没能给韩德让生下一儿半女,因此十分自责,她一开始就让自己的皇帝儿子圣宗将韩德让当父亲看待,皇帝长大以后又给他过继皇子皇孙。

而圣宗对于韩德让也是礼恭吏敬,乎同家人一样,韩德让生病时,圣宗亲自到床前守候,皇后亲手奉上湯藥。

而根据《清史稿》记载,多尔衮病重时期,福临却未来看望他,连多尔衮本人都忍不住发牢骚:“皇上虽然是皇上,但我生了这样大的病!就不能来看我一眼吗?”。

说完这句话,他又觉得后悔,在心腹离开的时候,派人追上去说:“千万不要告诉皇上,我让他来看我。”

后来福临果然亲临探望多尔衮。多尔衮反而不高兴,把那天在场的心腹直接斥责。由此可见,多尔衮和福临完全处于一种奇怪的貌合神离的状态。

身后荣辱

如果说孝庄下嫁纯属子虚乌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权势滔天的多尔衮最终选择了止步不前呢?

这就不得不提起对多尔衮影响深远的兄长阿济格和弟弟多铎了。阿济格虽然是青年才俊,但在父母一夜双亡以后,性情大变,不但毫无政治头脑,说话做事更是昏聩。皇太极时代,他曾因私自给弟弟婚嫁而被打压。

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入侵山海关的时候,他又任性而为,事后被皇太极质问:他自己不进军是因为要在前线养马等粮。皇太极去世以后,阿济格所作所为越发过分,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不等朝廷下诏擅自班师;顺治二年,他又不奉皇命,擅自攻取鄂尔多斯。在朝野内外巨大的压力下,多尔衮无奈将其贬为郡王。

▲ 阿济格

顺治六年(1649年),眼见弟弟摄政,他居然宣称济尔哈朗不是努尔哈赤亲生血脉,所以皇叔父摄政王应该由他来当。连多尔衮都无法容忍他狂妄自大,不许他干预政事。有一个如此荒诞的兄长,多尔衮要称帝,几乎不可能得到他的有力支持。

弟弟多铎不像哥哥一样不知天高地厚,但年幼时候的遭遇还是使他的性格怪异。皇太极时代,多铎就曾霸占汉臣范文程的妻子,丑闻传遍朝野。此后,他还屡次出言不逊,对皇太极故意不敬。

皇太极驾崩以后,多铎的心思也都全部放在了收集美女上了。然在政治舞台上,他毫不成熟。顺治五年后,以汉臣陈名夏为首的一批官员合谋劝说多尔衮帝位,但多铎对此不感兴趣,起初还稍微附和,后来连随声附和都免了。

多尔衮的崛起有赖于自身过人的政治头脑,但更多是依靠哥哥阿济格的勇猛和弟弟多铎的战神之能。可是,这两个人在帝位问题上,一个阴晴不定,只会惹祸;一个及时行乐,度量不明。没有他们的秘密支持,多尔衮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具备了这临门一脚的实力。

▲ 多铎

(1649年),多铎因天花去世,年仅三十六岁。这不由得使多尔衮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多尔衮一生所纳的妃嫔不少,但都不生育。只有一個獨生女兒東莪格格,此时也只有十二岁。就算多尔衮能顺利夺下皇位,你他将来又能传给谁?

长兄阿济格狂悖无度,所生的儿子们也几乎没有一个成器。弟弟多铎此时已去世,他的孩子们也没有特别出众者。难不成这个皇帝当两年就还得还给福临,等待他的将是无穷无尽的清算?

先夺下皇位再慢慢的生子,但很可惜,似乎他的身体也不支持他这样做。长居关外的多尔衮根本受不了北京那种北京又干又热的气候,据说哪怕在冰室中当中他都會中暑。携哪怕是在冰室当中他都會中暑。

顺治七年七月,多尔衮以京城暑热不可耐为由,在泽地筑城避暑。或许是被热昏了头,本就身体欠佳的他仍然执意出关打猎。结果,不到半年后,多尔衮在围猎中坠马身亡,年仅三十九岁。

从顺治三年开始,多尔衮就将部分皇帝的印玺拿来自己使用。顺治四年以后,他严令所有官员在向他写公文时,必须写全“皇叔父摄政王”,如果漏字错字就要受到革职处分。某种意义上,与帝王避讳有异曲同工之妙。

顺治五年,多尔衮晋封皇父摄政王,仪仗等同皇帝。

顺治七年,多尔衮大隧仪仗出行,所过之处,仪仗胜过皇帝出巡的排场,

在多尔衮坠马去世后,朝廷更是破例追封他为皇帝。福临对他的死做足了政治表演,一直紧绷着的心态的两白旗大臣们也因此暂时放松了警惕,数月后,多尔衮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兄长阿济格果然阴谋发动政变,被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王公大臣门一举拿下,儿子女儿全部送人為奴。

阿拜格本人也在不久后于监狱中气死。

三个月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带头攻击多尔衮,指责他狂悖等七项罪状。两黄旗大臣和出身正白旗的苏克萨哈随即上书,对多尔衮予以清算。眼见时机成熟,顺治皇帝立刻摘下了自己伪善的面具。

▲ 剧照 济尔哈朗

追夺多尔衮的一切封爵,毁墓掘坟。将他逐出太庙,受戮连者数以万计。将他逐出太庙,受戮连者数以万计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每次当他靠近权力宝座时,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其阻拦,让他与眼前的至尊龙位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

这只手,是以代善为代表的满清贵族;也是皇太极苦心布局多年的朝堂暗流;更是人类社会最高超、最微妙的艺术——政治。

无论多尔衮有多少功绩,多少争议,在这场权力的追逐战中,他最终还是输了。这一输,便是上百年。

▲ 剧照 多尔衮

即使乾隆皇帝恢复了他的名誉,许多本应属于他的光荣和赞歌,却也再无消息。只是不知,当地上的人们对他清算报复,刨坟掘墓之时,九泉之下那个早已等待多时的八哥,是否还愿意亲切地再叫他一声“十四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