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方言之义乌话“落花生配砂糖,胜过头婚郎

支氏渊源 2024-04-03 12:03:16
民间方言俗语趣谈第一百二十五篇义乌话“落花生配砂糖,胜过头婚郎”

释义:这是一句本地女性的口头禅,在农耕时期,一碟落花生配砂糖,招待客人是上上待客之道,其香甜滋味如同新娘第一次和新郎亲热般‬甜蜜蜜,回味无穷。

这一传统的待客之道,在义乌‬吉颜绸庄杨姐的公桌上一直保留至今。

特‬分享一篇书评以纪之。

潘爱娟作品

《皂角树下》吹泡泡浅评潘爱娟老师新书

《皂角树下》 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把一组组‬童年的生活经历穿掇成一篇‬篇‬短文‬,回忆‬起‬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农村人依然保存着那份纯朴,那份执著,安贫乐命,乐观豁达的‬心态‬,这就是植根乌伤大地人们骨子里的那股韧性,犹如疾风中的小草,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遇‬春暖花开,便蓬勃生发,生生不息。

《皂角树下》新书发布会在福田街道举行,时值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埠四十周年之际‬。 义乌市场三易其址,最后落锤三都福田,乃天遂人意事。 潘老师是福田的女儿,以初心不忘,妙笔写丹青,回馈家乡的养育之恩,其志可圈可点。

关于书评,许多文友都从不同角度,方方面面罗列铺展开来,结合自已的经历展开评论,溢美之词‬滿屏。 笔者有幸得到一本赠书,本想一睹为快,还‬未‬详细‬通读‬就在‬半途被朋友借阅‬了。 出书是给读者看的,认真拜读老师的新书,才对得‬起老师辛苦的付出。

写作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把听到的故事写的有趣,把看到的沿途风景写的唯美,把小人物的心态写的入木三分,需要作者长期的阅读及‬写作‬积累‬,和一双观察生活的敏锐眼光,更需要‬亲身经历‬。 把写作当成毕生的事业,潘‬老师的那份“执念”使人感动。

你懂得

潘老师是位高产作家,据说已经出了十五本书,可谓下笔如有神,妙笔开麻花。 读过潘老师的一些文章,总的来说文笔舒畅,述事平缓,犹如三五挚友围炉叙旧,娓娓道来,极具亲切。 文如其人,潘老师也是义乌文坛的大姐大,在作协文人圈,在论坛网友群,在各义工社交场合,都有潘老师忙碌的身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匆匆翻了《皂角树下》,窃以为,书名定的很好,和每个篇章内容贴题。

翻开目录:瓦片上的炊烟,披着蓑衣去种田,端着高脚碗串门,还有迎龙灯,猪头谢大年…… 翻开书页,一股久违的昔日农村气息扑面而来,既熟悉又陌生,直击‬如今‬80年代‬之前‬出生‬的‬义乌人‬的‬心灵‬。

皂角树下,使人想到在物质匮乏年代,农村妇女用草木灰滤汁洗衣服,采池塘边的皂角籽搓洗头发,门口塘边棒槌声声,鸭子嘎嘎,一派闲适的农村景象。 木盆里,村姑纤细的手上滿把的皂角泡沫,顽皮的小孩用麦杆当吸管,吹起一串串五彩的泡泡。

八十年代

皂角树下吹泡泡,在孩提时候是多么美的记忆瞬间? 当傍晚降临,农人晚归,村庄瓦背上冒起的袅袅炊烟,正是母亲呼囡囡崽崽:好食夜饭啦! 于是在门堂弹泥丸,斗鸡鸡,滚铁环,抽陀螺的孩子们,掸一掸身上草屑,擤一把鼻涕,来不及水塘洗一把手,纷纷作鸟兽散,飞到母亲锅灶旁…… 晚餐也许是一锅红薯,也许是一顿菜饭,孩子们高脚碗口插一块腌萝卜,一碗饭可以串半个村…… 这些农村景象,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犹如时空穿越,极具亲切感。

最后‬做‬一‬调侃‬结尾‬,“落花生配砂糖,胜过头婚郎”。红楼梦中,丫环袭人把第一次给了主人贾宝玉,男女偷偿禁果,也是女性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爱的奉献了。 不知潘老师的处女作写给谁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潘老师的《皂角树下》,有那么多名家和粉丝捧场,定能入围畅销书排行榜,期待潘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更多佳作面世,以飱读者。

​​​​

童年往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