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二二一、诗有双关字,有偏举字。如陶诗“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云”、“鸟”、“水”、“鱼”是偏举,“高”、“游”是双关。遍举,举物也;双关,关已也。
- 注释:陶诗指陶渊明的诗。偏举指单独列举事物;双关指一词多义,既指事物又关联自身。
- 翻译:诗中有双关字,有偏举字。比如陶渊明的诗“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云”“鸟”“水”“鱼”是偏举,“高”“游”是双关。偏举,是列举事物;双关,是关联自己。
- 赏析:此段分析了诗歌中的双关字和偏举字,并通过陶渊明的诗句进行举例说明。
二二二、问韵之相通与不相通以何为凭?曰:凭古。古通者,吾亦通之。《毛诗》,《楚辞》,汉、魏六朝诗,杜、韩诸大家诗,以及他古书中有韵之文,皆其准验也。
- 注释:《毛诗》即《诗经》。杜指杜甫。韩指韩愈。
- 翻译:问韵的相通与不相通以什么为依据呢?回答说:依据古代。古代相通的,我们也相通。《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杜甫、韩愈等大家的诗,以及其他古书中有韵的文章,都是其标准验证。
- 赏析:此段指出判断韵的相通与否的依据是古代的经典作品。
二二三、辨得平声韵之相通与不相通,斯上声、去声之通不通因之而定。东、冬、江通,则董、肿、讲通矣,送、宋、绛亦通矣。推之:支、微、齐、佳、灰通,则纸、尾、荠、蟹、贿通,寘、未、霁、泰、卦、队通。鱼、虞通,则语、麌通,御、遇通。真、文、元、寒、删、先通,则轸、吻、阮、旱、纮、铣通,震、问、愿、翰、谏、霰通。萧、肴、豪通,则筿、巧、皓通,啸、效、号通。歌、麻通,则哿、马通,个、飐通。庚、青、蒸通,则梗、迥通,敬、径通。侵、覃、盐、咸通,则寝、感、俭、豏通,沁、勘、艳、陷通。阳无通,则养亦无通,漾亦无通。尤无通,则有亦无通,宥亦无通。
- 翻译:辨别平声韵的相通与不相通,那么上声、去声的相通与否就因此而定。如果“东”“冬”“江”相通,那么“董”“肿”“讲”就相通,“送”“宋”“绛”也相通。以此类推:如果“支”“微”“齐”“佳”“灰”相通,那么“纸”“尾”“荠”“蟹”“贿”就相通,“寘”“未”“霁”“泰”“卦”“队”也相通。如果“鱼”“虞”相通,那么“语”“麌”就相通,“御”“遇”也相通。如果“真”“文”“元”“寒”“删”“先”相通,那么“轸”“吻”“阮”“旱”“纮”“铣”就相通,“震”“问”“愿”“翰”“谏”“霰”也相通。如果“萧”“肴”“豪”相通,那么“筿”“巧”“皓”就相通,“啸”“效”“号”也相通。如果“歌”“麻”相通,那么“哿”“马”就相通,“个”“飐”也相通。如果“庚”“青”“蒸”相通,那么“梗”“迥”就相通,“敬”“径”也相通。如果“侵”“覃”“盐”“咸”相通,那么“寝”“感”“俭”“豏”就相通,“沁”“勘”“艳”“陷”也相通。如果“阳”不通,那么“养”也不通,“漾”也不通。如果“尤”不通,那么“有”也不通,“宥”也不通。
- 赏析:此段详细分析了平声韵相通与否对其他声调韵的影响,体现了古代诗歌韵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二二四、入声韵之通不通,亦于平声定之。东、冬、江通,则屋、沃、觉通。真、文、元、寒、删、先通,则质、物、月、曷、黠、屑通。庚、青、蒸通,则陌、锡、职通。侵、覃、盐、咸通,则缉、合、叶、洽通。阳无通,则药亦无通。
- 翻译:入声韵的相通与否,也由平声韵来确定。如果“东”“冬”“江”相通,那么“屋”“沃”“觉”就相通。如果“真”“文”“元”“寒”“删”“先”相通,那么“质”“物”“月”“曷”“黠”“屑”就相通。如果“庚”“青”“蒸”相通,那么“陌”“锡”“职”就相通。如果“侵”“覃”“盐”“咸”相通,那么“缉”“合”“叶”“洽”就相通。如果“阳”不通,那么“药”也不通。
- 赏析:此段进一步说明入声韵的相通与否与平声韵的关系。
二二五、论诗者或谓炼格不如炼意,或谓炼意不如炼格。惟姜白石《诗说》为得之,曰:“意出于格,先得格也;格出于意,先得意也。”
- 注释:姜白石即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诗说》是姜夔的诗歌理论著作。
- 翻译:谈论诗歌的人有的说锤炼格调不如锤炼意境,有的说锤炼意境不如锤炼格调。只有姜夔的《诗说》说得对,说:“意境出自格调,先得到格调;格调出自意境,先得到意境。”
- 赏析:此段分析了炼格与炼意的关系,引用姜夔的观点,强调两者相互依存。
二二六、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盖其天机之发,不可思议也。故余论文旨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论诗旨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翻译:文章不能表达的意思,诗或许能表达。大致上文善于清醒地表达,诗善于沉醉地表达,醉中的语言也有清醒时说不到的地方,大概是因为诗的天机的触发,不可思议。所以我论文章的主旨说:“只有这个圣人,能看到百里之外。”论诗的主旨说:“你们的各种思考,不如我的所到之处。”
- 赏析:此段比较了文和诗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强调诗的独特魅力和天机触发的不可知性。
二二七、诗之所贵于言志者,须是以直、温、宽、栗为本。不然,则其为志也荒矣。如《乐记》所谓“乔志”、“溺志”是也。“诗之言持”,莫先于内持其志,而外持风化从之。
- 注释:直、温、宽、栗出自《论语》,指正直、温和、宽容、庄重。《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乔志指高傲的志向;溺志指沉迷的志向。诗之言持指诗的作用是保持。
- 翻译:诗之所以贵在言志,必须以正直、温和、宽容、庄重为本。不然的话,那么它所表达的志向就会荒谬。就像《乐记》所说的“乔志”“溺志”那样。“诗的作用是保持”,没有比在内保持自己的志向,在外保持风化随之更重要的了。
- 赏析:此段强调了诗言志的基本原则和诗的社会作用。
二二八、古人因志而有诗,后人先去作诗,却推究到诗不可以徒作,因将志入里来,已是倒做了,况无与于志者乎?
- 翻译:古人因为有志向而有诗,后人先去作诗,然后推究到诗不可以随便作,于是把志向加进去,已经是倒过来做了,何况那些与志向无关的呢?
- 赏析:此段反思了古人与后人作诗的不同方式,强调诗应自然地源于志向。
二二九、《文心雕龙》云:“嵇志清峻,阮旨遥深。”钟嵘《诗品》云:“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刘越石仗清刚之气。”余谓“志”、“旨”、“才”、“气”,人占一字,此特就其所尤重者言之,其实此四字,诗家不可缺一也。
- 注释:《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嵇指嵇康。阮指阮籍。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评论著作。郭景纯即郭璞。刘越石即刘琨。
- 翻译:《文心雕龙》说:“嵇康的志向清峻,阮籍的主旨遥深。”钟嵘的《诗品》说:“郭璞运用俊上之才,刘琨依仗清刚之气。”我认为“志”“旨”“才”“气”,每人占一个字,这只是就他们特别突出的方面来说的,实际上这四个字,诗人不可缺少一个。
- 赏析:此段引用古代文学评论著作中的观点,分析了“志”“旨”“才”“气”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刘勰
二三〇、“思无邪”,“思”字中境界无尽,惟所归则一耳。严沧浪《诗话》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似有得于此意。
- 注释:“思无邪”出自《论语》。严沧浪即严羽,南宋诗论家,著有《沧浪诗话》。
- 翻译:“思无邪”,“思”字中的境界无穷无尽,只是所归之处是一样的。严羽的《沧浪诗话》说“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似乎有领悟到这个意思。
- 赏析:此段分析了“思无邪”的含义以及严羽诗话与此的关联。
二三一、雅人有深致,风人、骚人亦各有深致。后人能有其致,则《风》《雅》《骚》不必在古矣。
- 注释:雅人指高雅的人。风人指《诗经·国风》的作者。骚人指屈原等《楚辞》的作者。《风》《雅》《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雅》和《楚辞》。
- 翻译:高雅的人有深刻的情致,风人、骚人也各有深刻的情致。后人如果能有这种情致,那么《风》《雅》《骚》不一定只在古代。
- 赏析:此段强调了后人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诗歌的深刻情致,使经典的魅力在当代延续。
二三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然“黍稷方华,雨雪载涂”,与此又似同而异,须索解人。
- 注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采薇》。“黍稷方华,雨雪载涂”出自《诗经·小雅·出车》。
- 翻译:“从前我离开的时候,杨柳轻柔随风摇曳;如今我归来的时候,大雪纷纷扬扬。”高雅之人的深刻情致,正在于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如果舍弃景物不说,不过就是说“春天过去冬天来了”而已,有什么意味呢?然而“黍稷正开花,大雪铺满道路”,与此句又似乎相同又不同,需要有人来理解其中的差异。
- 赏析:此段通过《诗经》中的诗句,强调借景言情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不同诗句之间的相似与差异需要仔细品味。
二三三、夏侯湛作《周诗》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弟之性。”余谓孝弟之性,乃其所以温雅也;二而言之,安仁于是为不知诗矣。
- 注释:夏侯湛、潘安仁都是晋代文学家。孝弟即孝悌,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 翻译:夏侯湛写成《周诗》后,拿给潘安仁看。潘安仁说:“这不仅仅温文尔雅,还另外表现出孝顺悌爱的性情。”我认为孝顺悌爱的性情,正是他的作品温文尔雅的原因;把两者分开来说,潘安仁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不懂诗了。
- 赏析:此段对夏侯湛作品的评价进行分析,强调孝悌之性与温雅风格的内在联系。
二三四、谢灵运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下句意须离不得上句,不然,是名教外别有所谓神理矣。
- 翻译:谢灵运的诗:“事情为了名教而作用,道理凭借神理而超越。”下句的意思必须离不开上句,不然的话,就会认为在名教之外还有所谓的神理。
- 赏析:此段分析谢灵运诗句的上下句关系,强调两者的紧密联系。
谢灵运
二三五、不发乎情,即非礼义,故诗要有乐有哀;发乎情,未必即礼义,故诗要哀乐中节。
- 翻译:不抒发情感,就不符合礼义,所以诗要有快乐有悲哀;抒发了情感,未必就符合礼义,所以诗要哀乐适度。
- 赏析:此段论述诗与情感、礼义的关系,强调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要适度。
二三六、天之福人也,莫过于予以性情之正;人之自福也,莫过于正其性情。从事于诗而有得,则乐而不荒,忧而不困,何福如之?
- 翻译:上天赐福给人,没有比给予中正的性情更好的了;人自己求福,没有比端正自己的性情更好的了。从事诗歌创作而有所收获,就会快乐而不荒废,忧愁而不困窘,还有什么福比得上呢?
- 赏析:此段阐述性情之正与福分的关系,以及诗歌对性情的陶冶作用。
二三七、景有大小,情有久暂。诗中言景,既患大小相混,又患大小相隔。言情亦如之。兴与比有阔狭之分。盖比有正而无反,兴兼反正故也。
- 翻译:景物有大小之分,情感有长久短暂之别。诗中描写景物,既担心大小相混,又担心大小相隔。描写情感也是如此。兴和比有宽窄的区别。因为比只有正面没有反面,兴兼有正面和反面。
- 赏析:此段分析诗中景与情的特点,以及兴与比的区别。
二三八、昔人谓激昂之言出于兴,此“兴”字与他处言兴不同。激昂大抵只是情过于事,如太白诗“欲上青天览日月”是也。
- 注释:太白即李白。
- 翻译:过去的人说激昂的话语出自兴,这里的“兴”字与其他地方说的兴不同。激昂大致只是情感超过了事情,就像李白的诗“想要登上青天揽取日月”一样。
- 赏析:此段分析特定语境下“兴”的含义,并以李白的诗为例说明激昂之情与兴的关系。
二三九、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 翻译:山的精神写不出来,用烟霞来写;春天的精神写不出来,用草树来写。所以诗如果没有气象,那么精神也就没有寄托之处了。
- 赏析:此段强调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现抽象的精神,以及气象对诗歌精神的重要性。
二四〇、诗格,一为品格之格,如人之有智愚贤不肖也;一为格式之格,如人之有贫富贵贱也。
- 翻译:诗格,一种是品格的格,就像人有聪明愚笨、贤良不贤良之分;一种是格式的格,就像人有贫穷富贵之分。
- 赏析:此段对诗格的两种含义进行解释,以人的不同特征作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