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性质的中篇小说《老共青团员》,是一九五八年由当年中国著名的出版社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四猪市大街上的“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部优秀的革命回忆录。
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回忆录性质的中篇小说《老共青团员》,深受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回忆录性质的中篇小说《老共青团员》的主要人物 —— 何有,出生在山东一穷苦农民的家庭里。
何有九岁时,他爹在煤窑挖煤时,煤窑塌方,被活活砸死。不久,他伤心过度的老娘也离开了人世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一个寒冬腊月天,孤苦伶仃的何有在同庄人的撮合下,与乡邻孙发一家老小搭伴“闯关东” —— 去哈尔滨找他的舅舅 ……
他们从山东乘坐轮船到了大连。
在大连火车站,由于钱有限,车票只够买到宽城子的火车票。
当时,现在的吉林省长春市的火车站站名叫 —— 宽城子站。
宽城子站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凯旋路上,在当年铁道部长春机车工厂内。
九岁的何有跟随着孙发一家,从大连坐火车到了宽城子站下了车。
下了车,走出“宽城子站”,街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
何有和孙发一家都穿得破衣烂衫,一阵阵寒风袭来,顿觉严寒。
孙发家的小孩子冻得哇哇直哭,孙发急忙领着他们在宽城子街头准备找户人家讨点儿水喝,在略暖和一下再继续前行。
宽城子大街小巷俄罗斯建筑很多,而且都是带篱笆墙的小院子。
孙发他们走街串巷,好不容易才在三辅街上找到一户中国人家。
主人很热情,何有和孙发一家痛痛快快地喝足了水,每人一块“地瓜干”也都进了肚,身体也暖和过来了,便告别了善良的好心人家,沿着铁路线,向哈尔滨方向走去 ……
铁道邦子行走只能“一”字前行。
孙发挑着担子,走在最前面。他担子一端挑的是衣物、地瓜干,担子的另一端是他两岁多的儿子。
孙发老伴,何有紧跟着孙发后面匆匆北行。
当他们走过德惠,快到陶赖昭时,老天爷爷刮起了“大烟炮”。
东北人管暴风雪天气叫“大烟炮”。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天昏地暗,三五米远就看不清人啦!
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铁道邦子上,必须硬着头皮前行,别无选择!
走到双城堡时,天已黑下了,风雪也小了些。
孙发决定在此过夜,明早赶路。
没钱住旅店,住大车店,只好寻找好心人家的下屋,睡一夜。
孙发敲响一家房门,开门的是一个看上去五十出头的女人,她上下打量一下孙发,孙发立马说明来意,这时女人的老伴从里屋走出来,说 :“都是山东人,闯关东不易,住下吧!”
原来他们两口子也是山东人。
何有和孙发一家终于到了哈尔滨,终于找到了何有的舅舅家 ……
何有的舅舅家住在哈尔滨市道外的地窨子里,家里穷得也是吃上顿没下顿,常常有揭不开锅的时候。
每到这时,何有只好沿街乞讨,帮助舅舅家度过难关。
转眼开春了。
何有的舅舅托人给何有在鞋厂里找了份儿工作。
鞋厂老板告诉何有 :“ 家有家法,铺有铺规,干活必须勤快,有眼力劲儿 …… ”
何有听后,点头答应。
从此,何有便走上了社会,开始了新生活。
在鞋厂工作之余,何有常常到江沿附近挖野菜,贴补舅舅家。
在挖野菜的过程中,何有结识了邻居家的女孩儿小琴。
不久,何有的第一份工作丢了,在邻居的介绍下,何有又来到了铁路木架车厂当学徒。
在这里,何有干得很开心,师傅对他很好,总是认真传授技术给何有 ……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军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何有所在的铁路工厂不像从前那样景气了。
一九三二年七月,哈尔滨下了大暴雨。
这暴雨持续了十多天,松花江的水漫过江堤,直灌哈尔滨城区。
何有舅舅家的地窨子,早就被洪水淹没了。
洪水过后,何有去小琴家,小琴家搬走,不知了去向。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兴起。
何有在他师傅的指引下,放弃了横道河子的铁路工作,经穆棱街、代马沟、磨刀石,直奔深山密林处游击队营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何有作战勇敢,多次随游击队炸桥梁,炸碉堡,炸营房,伏击敌人汽车队,抢夺枪支弹药等等等。
在游击队打日军快一年的时候,受部队委派,何有又回到了哈尔滨,开始从事党的地下秘密工作。
到了哈尔滨,组织上为安全,给何有组建了一个“家庭”。
让何有万万没想到的是,组建的这个家庭的“妻子”竟然是小琴!
从此,何有与小琴这对“夫妻”并肩战斗 :油印传单,组织罢工,烧毁军用车辆 ……
一九三七年六月末,何有、小秀受党组织委派,奔赴延安,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老共青团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前,是一部很畅销的小说。书中真实再现了“闯关东”的苦难,能看到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能想象到北大荒“大烟炮”的猛烈,能体会到民国时期社会的纷乱,能感受到“九一八事变”大东北的悲壮 ……
一九六六年“文革”爆发后,回忆录性质的中篇小说《老共青团员》,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批判。
具有回忆录性质的中篇小说《老共青团员》,其中的五幅插图出自于中国著名大画家 —— 尹戎生之手。
尹戎生,一九三零年生,四川宜宾人,中央美术学院毕业。
回忆录性质的中篇小说《老共青团员》,曾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成“小人书”,一套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