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的灯灭了

亦巧看房产 2023-10-13 16:18:01

大家好,我是大嘴。

10月4日,中骏集团发布公告:

“公司没有根据2021年3月22日签订的银团贷款协议,支付已到期的本金和利息,共约6100万美元。未支付贷款已导致公司的境外美元优先票据出现违约事件”。

这份公告的发出,意味这家曾经的房企优等生,宣布违约。

从2021年10月4日,花样年成为首家公开债务违约的房企,两年的时间中,“爆雷”两字从“震惊”、变成了“平常”。

两年的时间,中骏一直维持住了债务信用,就在大众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然出清,各地开放限购,政策一片光明的时候。

中骏没能撑住,倒下了。

很显然,政策上到位了,市场还是没能“活过来。”

中骏之后,曾经那些叱咤风云的闽系房企如今也就仅剩下金辉一家独苗了,其他的已经全军覆没了。

在房地产市场上行的时候,所有的房企都有一个“千亿执念”。

哪怕他们那个时候有的才刚过百亿,有的甚至不到百亿,但是都不妨碍这个梦想。

而要实现千亿梦的第一步就是需要一个位置俱佳的总部,而上海魔都就是那个最理想的地方。

在他们的理解中,一线城市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带来了强大的人口吸附能力,一线城市的多元文化,使得当地企业同样该变得包容跟多元,也更容易摆脱地域的束缚。

总部搬到一线城市,更加有利于企业未来进一步的全国化扩张,而人才优势和资金便利更是一个主要因素。

尤其是在上海,既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又有自贸区,对房企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有帮助,而且,总部在一线城市可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总结起来就是:辐射长三角、启动全国化、实现规模冲击。

小时候的记忆中,讲到上海都是冠以一个“大”字,也就是所谓的“大上海”。

偌大的上海,挥金如土的房企却选择了一个对于上海城区来说较为“偏僻”的虹桥,而不是黄浦区或陆家嘴这样的地方。

有钱的人指定不傻,房企老板们明白,以他们的规模想完全角逐上海滩估计还是还是够呛,一年的收入估计买一块地都够呛。

所以,上海设立总部还是为了前面说的融资,为的是扩大规模,并不是为了在上海投资拿地。

大部分房企融资拿到钱后,是要快速布局上海周边的二三线城市以及上海周围的卫星城,而不是一头扎进上海主城区。

因此,交通通达度是房企老板们首先考虑的因素。而这个时候,上海虹桥商务区凭借拥有上海两大交通枢纽虹桥机场和虹桥高铁站成为最靠谱的总部选址地。

而这其中,以世茂、旭辉、宝龙为代表的闽系前辈房企早早将总部搬到上海虹桥,并逐渐在后续几年中跨过五百亿,达到千亿规模,这无形中给其他拥有“千亿梦”的房企打了个样。

于是在大干快上的那几年前,以闽系、川系、浙系房企为代表的房企,纷至沓来,进驻虹桥,有的直接是总部搬迁至此,有的是设立第二总部,有的又是大区总部。

无论房企从哪里起家,只要到了大虹桥,设立一个华东总部、长三角总部,立马身价地位就不一样了。

最鼎盛时期的大虹桥,拥有大大小小的房企不下50家,大虹桥对房企来说,就是打工人心中的北上广。

那一时期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明明跳槽了,但是又感觉没跳槽。

因为上班的地方没变,停车场也没变,午饭的餐厅也没变,楼下碰到的人也没变,就是发工资的银行账户变了。

然而这一切在2020年发生转变,可谓盛极而衰。

2020年底,融信中国突然抛售总部办公楼的举动,就打响了这几年房企搬离虹桥的第一枪。

随后,旭辉集团、中骏集团宣布卖掉写字楼。中奥地产、弘阳集团、三巽集团、蓝光发展、祥生集团.....“逃离”虹桥。

“西南王”金科地产全面退租,搬离虹桥。

以房企个体来说,它的繁华从入驻大虹桥开始,从离开大虹桥戛然而止。而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亦是如此。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房企决定离开虹桥的那一刻起,房地产就已经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过去的两年时间,作为虹桥后来者的中骏看着原先的那些前辈一个个倒下,一直在坚持。来自中骏的前员工是这么评价的:

中骏对员工算不错了,该给的都给了,不欠员工一分钱,全力在维持交付,至今还没有项目被爆烂尾。

疫情结束了,政策陆续开放了,就在上个月放开认房不认贷,一切看起来要转好的时候,身心俱疲的中骏倒下了。

中骏的倒下,也代表着曾经人声鼎沸的虹桥民营房企最后一点星光也没了。

未来,虹桥会继续车水马龙,但,不会是房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