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消失”多年的清华才女武亦姝,证实了董卿当年没说错

体育大狂人 2024-10-13 13:35:03

2019年,当头顶“诗词大会总冠军”、“北大放弃录取资格的女孩”这些光环的武亦姝,以613分的成绩步入清华园时,鲜有人预料到,接下来等待她的是长达数年的“隐身”。

网上关于她的消息越来越少,以前那些把她捧得高高的赞美,也慢慢被新的热点话题淹没了。

事实上,武亦姝从未刻意追求过聚光灯下的耀眼夺目。 她只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纯粹的方式,去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

而这份梦想的种子,早在她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在书香的滋养下悄然萌芽。

武亦姝的家庭,称得上是典型的“高知家庭”。 父亲是精通法理的律师,母亲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辛勤园丁。

在这样的家庭里,书籍成了武亦姝童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客厅的书架上,放着各式各样的书,有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还有历史传记和自然科学,种类挺多的。

武亦姝常常穿梭于书架之间,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蜜糖。

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武亦姝对古诗词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亲近感。 那些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诗句,总能轻易地叩开她心扉,在她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

她喜欢李白的豪迈奔放,也欣赏杜甫的沉郁顿挫;她沉醉于苏轼的豁达乐观,也敬佩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每当读到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时,她都会情不自禁地朗诵出声,仿佛与那些伟大的诗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然而,武亦姝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女儿对文学的偏爱,就忽视了对她其他方面的培养。

他们深知,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灌输,而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引导他们去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武亦姝成长的过程中,爸妈一直像领路人一样指引着她。 他们不会强迫女儿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也不会因为女儿的成绩出现波动就过分焦虑。

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引导女儿。 每天下午四点半,当武亦姝放学回家后,迎接她的不是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辅导班的奔波,而是一段温馨而宝贵的亲子时光。

武亦姝的爸妈会抽空陪她一起看书、聊天、玩游戏。 他们把这段时间称为“四点半学习法”,但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而是通过陪伴和互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父母的影响下,武亦姝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她不再只是等着别人往她脑子里灌输知识,而是自己主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她会在书海中遨游,也会在生活中观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这个世界。

上了初中后,武亦姝的文学才华越来越明显了。 她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常常能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讲述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2015年,武亦姝参加了上海市的初中生作文比赛,这个比赛是由新闻晨报主办的。 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她凭借一篇名为《你是我心中的风景》的作文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三万多名参赛者中的佼佼者。

这次比赛的成功让武亦姝更加坚定了要在文学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她开始多读文学作品,还试着自己动笔写写。

她会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也会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摘抄下来,细细品味。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文化节目一炮而红,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热烈欢迎。

这档节目旨在通过欣赏中华诗词,寻找文化根源,感受生活之美。它通过诗词知识的竞赛和解析,推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了大家学习诗词的热情。

当武亦姝从电视上看到这档节目时,她内心深处的那份对诗词的热爱,再次被点燃了。 她决定报名参加,想要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检验自己多年来的学习成果,也想要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武亦姝的表现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她面对镜头时的从容淡定,答题时的准确流利,以及对诗词意境的深刻理解,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年仅16岁的武亦姝,凭借着扎实的诗词功底和沉着冷静的比赛心态,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站上了总决赛的舞台。

她的对手是位北大的博士生。 这场比赛,网友们开玩笑说是“高手过招”。 在比赛现场,面对强大的对手,武亦姝一点儿也不紧张,反而越战越勇。

她沉着冷静,对答如流,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诗词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终,她以明显的优势战胜了对手,拿下了那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

主持人一宣布比赛结果,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武亦姝的名字,也随着这档节目的热播,传遍了大江南北。 大家都对这位16岁女孩的才华感到惊讶,也被她沉稳淡定的气质所吸引。

武亦姝一夜之间成了大家熟知的“诗词才女”,各种 关注也随之而来。 尽管突然之间有了名和利,武亦姝还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她没有被胜利冲昏头,也没有被鲜花和掌声迷住。 在《中国诗词大会》结束后,武亦姝婉拒了来自北大的保送资格,选择回归校园,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

她明白,诗词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眼下最重要的是学习。

2019年,武亦姝参加了高考。 她最后考了613分,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这个分数,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对于武亦姝来说,这仅仅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她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走进清华园,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当全国各地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考生手中时,网络上关于武亦姝“拒绝北大保送”的讨论也达到了高潮。

很多人不明白,还有人觉得她的决定是不是太随性了。 对武亦姝来说,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早在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之前,武亦姝就对清华大学充满向往。 她觉得清华的学术氛围很严谨,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学科种类多样,这些都更符合她未来的发展方向。

她渴望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上,继续探索知识的海洋,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步入清华园后,武亦姝并没有因为“诗词才女”的光环而受到特殊待遇,相反,她很快融入了这所百年学府的学习节奏中。

她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忙着在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之间来回跑。她认真对待学业,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

尽管在公众视野中,武亦姝的身影逐渐淡去,但她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 在清华这所学府里,她拼命学习,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2019年9月,刚刚经历过军训洗礼的武亦姝,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篇名为《尚未领略凌晨三点的上海,已在凌晨三点睹过北京》的随笔。

在这篇随笔中,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自己初入清华的所思所想,展现了她在面对新环境、新挑战时的真实感悟。

适应北京的生活不容易,有时候还是会想念上海那湿润的天,以及曾经回家的日子。 “但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图书馆的书桌上,当深夜最后一盏灯在实验室熄灭,当身边同学们为了梦想而拼搏的身影,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这篇随笔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人们惊讶于武亦姝在诗词之外,还有着如此细腻的文笔和深刻的思考。

在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世文学堂班”学习期间,武亦姝接触到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授和同学,这让她对文学的理解更加多元和深刻。

她开始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如何用更具国际视野的视角,去解读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大学里,武亦姝常常说自己将来想做和儿童文学相关的工作。 她认为,儿童文学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和价值观的最佳途径,而她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笔触,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童话世界。

2023年,武亦姝从清华大学顺利毕业了。 她没有急着去工作,而是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进一步提升自己。

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更是为了能够在儿童文学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早在高中时期,武亦姝就已经展现出对人物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2015年,她在《美文》杂志上写过一篇叫《我的历史老师》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武亦姝深情地描述了一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历史老师。

“她是一位充满魅力的女性,她教授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

“她会为了那些被历史误解的人物鸣不平,也会毫不留情地揭露那些被神化了的人物背后的真相。”

“她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她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爱和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

这篇短短的文章,不仅展现了武亦姝的写作才华,更让我们看到了她对生活、对人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敬佩和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从腹有诗书的“国民才女”,到心怀梦想的清华学子,再到如今潜心学术的青年学者,武亦姝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也充满了精彩和感动。

她没有被突然而来的名利冲昏头,也没有在世俗的喧嚣中迷失自己。 她一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追着自己的梦想,同时也热爱着生活。

武亦姝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并非在于获得了多少掌声和荣誉,而在于是否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不懈奋斗。

她在一次采访里提到,希望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来为社会做点贡献,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武亦姝一定会带着她的梦想和才华,在儿童文学领域,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董卿曾经说过: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做什么样的人就好了!”

她的故事会继续鼓舞年轻人,勇敢追梦,活出自己的精彩。

部分参考资料:

网易:事实证明,“消失”多年的清华才女武亦姝,证实了董卿当年果然没说错

百度百科:武亦姝

0 阅读: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