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商品的高鑫零售,自己成了一件商品

壹览商业 2025-01-03 11:01:36

作者/薛向

出品/壹览商业

没有想到,2025年开年第一天,行业最大的消息是阿里把高鑫零售卖掉了。

1月1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交易,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约合123亿人民币)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相当于1.75港元/股,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消息一出,行业皆惊。惊的是,阿里出手速度之快,甩掉包袱心情之操切和价格之低。

在12月17日刚刚将银泰百货甩掉,不到半个月又将高鑫零售出售。虽然他们俩在整个2024年都在被传要被阿里卖掉,但谁也想不到他们是在年尾被集中处理的。

处理高鑫零售的价格之低是很多人没能想到的,131亿港币,平均每股1.75港元,不仅远远不如现在高鑫零售在港股的市值,更是与当初阿里收购高鑫时的花费差距甚远。

2017年底,阿里斥资约224亿港元收购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20年,阿里追加280亿港元投资,一举拿下控股权——算下来,阿里前后斥资超过500亿港元。

再加上这几年的改造投入,粗算下来阿里在高鑫零售这个业务上至少亏了350亿港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如今阿里巴巴核心电商业务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回归主业的迫切心情。

虽然目前大润发,对阿里来说是一个累赘,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目前是存在着跟现在这个估值不匹配的商家价值的。

首先,作为曾经的陆战之王高鑫零售在2020年的市值突破千亿大关,全年销售额亦达到千亿级别。尽管近年来市场波动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根据2023年中国连锁TOP100数据,大润发仍以772.07亿元(不含税)的收入稳居行业第三,实力依然雄厚。

其次,与很多超市不同的是,大润发旗下的门店拥有相当比例的自有物业,而且因为门店开的比较早,所以这些物业很多都是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整体商业价值不菲。比如现在大润发新开的M会员店基本都是再过去的自有物业门店改造的。

最后,高鑫零售也一直在调整自身的步伐以适应变化的市场。一是对大润发的不良门店进行调整,2024年至少关闭了5家门店;二是调整经营重心,加大对M会员店和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的投入,且大润发Super模型已经跑通,在近期连续开出3家门店;三是调整高层,林小海退出,由更了解高鑫零售、了解零售行业的老兵沈辉接任高鑫零售CEO一职,而黄明端仍旧在发挥余热。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25财年上半年,高鑫零售实现扭亏为盈,同店销售录得同比增长0.3%——在传统商超面临挑战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尤为难得。

想必,这也是德弘资本看中且肯接手高鑫零售的价值所在。但高鑫零售也是一个缺点很明显的企业,这也是它目前估值不高的重要原因。

高鑫零售旗下拥有466家大润发、30家大润发Super(中超)及6家M会员店。其中大润发超市是典型的大卖场业态。

这个业态曾经很厉害,在大卖场的黄金时代,它由黄明端为代表的中国台湾团队主导运营,从微末一度做到行业最好,在连锁的标准化和对当时消费者的理解上,领先于同行。也曾经是中国很多区域连锁超市学习的榜样,就像大家今天去学习胖东来一样。

但如今,大卖场行业面临老化问题,无论是商品、场景、消费者还是管理团队都面临老化问题。

大润发也一样,他也老了,而且船太大,不好掉头。在管理上,当年在大陆“创业”的那批台湾团队老了,他们提拔的中层也老了,很多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巩固利益,而不是开拓。这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比如商品更新换代背后的供应商博弈;门店翻新背后的成本和利益问题。

这些都是德弘资本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在壹览商业看来,德弘资本可能并非高鑫零售的最终归途。作为一个私募基金,他们可能更擅长资本运作,而对于实际长期运营一家重资产的实体企业可能兴趣不大。

收购后,将高鑫零售整顿好,卖给下一家可能才是高鑫零售的终局。这一点可以从德弘资本的过去操作案例看出迹象。

2023年5月,德弘资本收购了美国嘉吉公司中国区蛋白业务,后改名为安徽太阳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随后,在整体改造后,2024年12月19日,德弘资本将太阳谷的54%股权出售给了圣农发展。

所以,德弘资本操盘高鑫零售,非常大的可能只是一个过客。他的终局是哪里谁也不知道,可能会像雅戈尔从阿里手里接盘银泰和五星电器被京东收购一样,走向产业链的协同;也可能像高瓴资本收购百丽一样,私下优化退市然后拆分业务,打包优质资产重新上市;更可能像汉堡王一样,60年来被到处转手5次,仍旧居无定所。

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润发从这一刻起就是一个没有爹妈的孩子,无论在谁手中都只是一个资产,被标上优质或者不良的标签,随时被待价而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