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报告发布时,美国学者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撰文,便断言“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在于西方学者认为文献中的夏朝不可信,尽管考古证实商朝之前必有王朝,但考古没有字证或自证,就不能认可夏朝存在。
但同时,世界有名的特洛伊遗址、米诺斯文明等,有何考古字证或自证它们叫文献中的特洛伊或米诺斯?实际上并没有,但不妨碍西方将之称为“特洛伊遗址、米诺斯文明”!与之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若以西方对待夏朝考证标准去衡量自身,那么西方历史可能要重写一遍。
对比之下,不难看到一点,就是西方双标对待彼此。而在中国青铜技术起源,与楔形文字起源上,可以再次看到这种双标。
中国青铜技术起源1949年,德国学者罗越发现商朝青铜业非常发达,但出现的非常突然,看不出存在一个演进的阶段,而商朝某些青铜器与欧亚草原上的比较相似,于是提出“中国青铜技术西来说”。
迄今70年过去了,中外很多学者认可“西来说”,前两年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中,社科院郭物和王鹏的文章指出“最早一波传入中国的是黄牛,绵羊,青铜冶炼术和青铜器”等。
之所以提出“西来说”,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青铜技术看不出一个演化的过程,相反西方却更明显一些。
学者许宏《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中就认为:除了西北地区以外,(中国更早的冶铜)多为考古学文化或遗址孤例,是偶然出现的冶铜经验,为原始铜合金,不能量产,与后来青铜冶铸之间有大时段的冶金史空白,缺乏冶金技术演进的脉络。
但同时,相对中国而言,西亚中亚的青铜技术却有一个过程。比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朱凤瀚,在《中西早期文明交流的欧亚草原通道》文中指出:较早期的砷青铜含量集中在3.5%—5%之间,符合使砷青铜达到最佳性能的比例,但这种比例在西亚、中亚地区都是自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后经历了相当长时间才得以掌握。
当然,《中国考古学百年史》中也刊登了另一篇文章,学者张天恩认为中国青铜器起源于本土还是外来影响,是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学术难题,目前还不能形成共识。之所以如此,在于的确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中国冶铜不晚于西方、西来说的传播路径还不明朗、中国青铜技术或源于长江流域(还在探索之中,另商周攻略南方目的之一,就是获取铜矿原料,说明南方有冶铜基础)、中国制陶与炉温更利于冶铜业发展等。据此,也有很多学者提出“本土起源说”。
总之,以演化链作为青铜技术起源探索的标准之一,这是毫无疑问理性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本土说”、或者“西来说”,或者“各自独立起源说”,又或“交流融合说”,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楔形文字起源历史楔形文字,被西方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甚至西方学者认为甲骨文起源于它。那么,楔形文字到底有何起源?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教授、《西亚考古史》作者、亚述学家拱玉书指出:“陶器符号在西亚没有影响楔形文字的起源,就目前所知,楔形文字的起源和陶器符号没有关系。”其中,包括西亚极为常见的“万”字符,在楔形文字中依然没有出现。
也就是说,比楔形文字早的西亚陶器符号,与后来的楔形文字没有关系,前者不是后者的演化铺垫,楔形文字是突然出现的!于是,西方提出“英雄造字观”,就是上古一个或几个贤达,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造出成熟系统的文字——楔形文字,所以楔形文字才会突然出现,才会没有源头。
与之类似的古埃及文,也是在5000年前突然出现的,没有演化过程。至少,迄今没有发现演化过程的证据。
问题在于:青铜技术需要演变过程,为何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却没有,难道文字都是突然造出来的?当然不可能,中国文字就有漫长的演变过程。
距今9000年左右的彭头山遗址有“五”子符,与之年代相近的贾湖遗址有“目”字符等,距今7300年的安徽双墩遗址有630个字符、且具有“语段特征”、还出现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法,距今7000年以上的湖北柳林溪遗址有“文”与“五”字符,还有学者苏秉琦等根据甲骨文字形发现“丙”、“鬲”、“酉”等造于距今5000年左右(根据这些象形字字形对应的陶器形状判断)等。总之,上古陶器符号与后来的甲骨文或多或少存在联系,因此中国甲骨文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有着漫长的演化过程。
其中,“酉”是根据仰韶小口尖底瓶形状而造,从器型到文字的脉络非常明显。由于相关尖底瓶后来被淘汰,因此可以据此判断“酉”字出现年代,应该已有5000年的历史。令人费解的是,在楔形文字中,也有高度类似中国“酉”字的字形。
著名考古泰斗苏秉琦曾经指出:“象形字的创造者只能是模仿他们亲眼看到、生活中实际使用的器物形态。因此,甲骨文实物虽出自晚期商人之手,它们却为我们留下中国文字初创时期的物证。”因此,根据象形字对应的事情流行情况,是可以大致判断某些文字出现年代的。
从制陶到铜、再到青铜需要一个演化过程,推广传播也有一个过程,那么楔形文字需不需要演化过程呢?按照事物正常逻辑,文字出现肯定要有漫长演化过程,不太可能没有缘由的造出来。
但如果需要演化过程,那么楔形文字就不可能是突然造出的,在当地没有演化环节,那么一方面演化过程可能在其他地方、一方面可能是参照其他文字而造,就像西夏文,或直接脱胎于某种文字。而以中国文字历史来看,楔形文字未必不是起源于汉字。
当然,尽管楔形文字没有演化过程,但西方学者对其从不质疑,国内学者基本也是这样,即都认为是苏美尔“英雄造字”。
总之,缺少丰富演化环节的中国青铜技术,被视为西方传播而来;没有演化环节的楔形文字,却被视为苏美尔人独创,被视为合理现象。那么,这是不是又一种双标呢?
值得思考的是,在西方历史叙事中,与之类似的还有很多,古埃及、苏美尔、古希腊等都有很多没有演化而突然出现的“先进科技”,或者仅有“孤证”(如仅在古埃及壁画、泥版文书上出现过),但往往却被视为当地起源,被视为合理现象。但以“中国青铜西来说”的逻辑看,西方这些缺乏演化过程的事物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一遍?
“西史”由传教士脑补的故事汇总而来,雷人的叙事很多,可考证的稀少,所以对于现存的“世界史”应保持谨慎,以批判的态度去学习研究
神话也可以当做历史,考古从来不搞与历史文字的对应核对,基本没有信史,一个吊炸天的文明无缘无故的出现无缘无故的消失没有源头没有传承没有事物的正常演进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法则
连近代史都能造假的西方,你敢信他们的古代史[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二战现在给它们改得乱七八糟,无限提高美英法,无限压低苏联作用[笑着哭]现在还发展到想把二战发起国德国洗白,罪名安给苏联[笑着哭]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记事与书契同出自易的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八卦是结绳记事的规则。而书契出自四象的扩展洛书,为黄帝尧舜则之,易之以书契。即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穷就是指结绳记事已经不敷应用,演变成书契。中国文明是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跨越了八卦结绳记事与书契。
伪造历史是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的一环。
易的象,从初象太极开始,两仪为二三象。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则之蓍龟河图,作四象。黄帝时期又则之洛书,作书契。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洛书书契是一体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