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全球变暖的难题?NASA气候模型专家伊戈尔阿雷诺夫和戴维·林德曾在论文中提出计划:把全球的沙漠都变成森林,就能解决温室气体的问题了。
可实际上,这个提议真的能有效解决问题吗?假设真的把所有的沙漠都变成了森林,地球将会怎样呢?沙漠真的是百害无一利吗?
地球上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在探索“如果将沙漠都变成森林会怎样”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沙漠是怎么形成的,知根知底后,问题便迎刃而解。
全球的陆地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带,分别是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荒漠自然带的典型表现就是降水量少、植被覆盖面积特别小,因此产生了岩漠、沙漠、泥漠等地貌。
我们说的沙漠便是荒漠自然带中的一种地貌类型,也就是“沙质荒漠”,被漫无边际的黄沙所覆盖的地区,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全球1.62亿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中,有20%的面积都是沙漠。
从北非西海岸到中亚,再到中国的西北部地区,一条长度超过七千千米的沙漠带就像一条黄色的飘带一样环绕着地球。
沙漠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终究离不开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自然因素中,形成沙漠的根源是气候原因。一个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就导致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低。
没有植被抵抗风力,那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地表的岩石就会风化变成细小的沙粒,最终积沙成滩,形成沙漠。
那为何会某些地区的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呢?这就离不开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
世界上的沙漠主要集中在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因此副热带高气压带涵盖的地区多以晴朗高温天气为主,降水稀少,非常容易形成沙漠。比如世界著名的非洲北部撒哈拉大沙漠。
而中亚地区、我国的新疆、内蒙古地区,由于深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没有充足的水汽就难以形成降水,最终形成沙漠。
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是沙漠面积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长时间的毁林开垦,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挤压着植被的生存空间,导致大量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最终走向土地荒漠化。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位于南亚地区的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就离不开古代印度毫无节制的开垦以及利用印度河水源灌溉的行为。
我国也深受沙漠化危害的影响,而且沙化速度逐年加快,到21世纪初,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已经达到了每年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都在损失一个中小城镇。
因此这些年,为了阻止绿洲变沙漠,我国下了不少的功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治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沙漠变绿洲可行吗?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全世界都在呼吁植树造林。沙漠面积在陆地面积中的占比不小,再加上现在技术那么成熟,让沙漠长出绿色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根据科学家们的气候模型预测,如果按照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到2100年的时候,全球气温将平均上升4℃。
不要小看这4℃,这看起来小小的数值能直接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南极三分之一的冰架将融化坍塌,使全球海平面上涨70米,低海拔的地区不复存在,将会有5亿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为此,有人提出,把沙漠都变成森林,就能解决温室气体问题了。
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个想法得到的是科学家的否定,并表示如果将沙漠都改造成森林,那带来的后果人类可能难以承受。
植树造林是好事,怎么改造沙漠、增加森林面积反而会造成坏结果呢?
我们在前文讲过,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气候、地形、海洋等因素,它是地球原生的一种自然环境,也是地球整体生态循环中的一部分。
虽然人类无法长期在沙漠中生活,但适应沙漠的各种动植物使沙漠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鸵鸟、蜥蜴、跳鼠、响尾蛇、仙人掌、芦荟、沙棘、梭梭树、红柳等动植物组成了沙漠里的生命画卷。
如果我们盲目将沙漠改造成森林,那沙漠原有的生态系统就会造成破坏,在沙漠生存的物种就会失去生存空间,甚至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失衡。
除了动植物外,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其影响。森林面积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
森林是地球绿色的“肺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根据研究显示,每生长1立方米的森林可以吸收约1.8吨的二氧化碳,释放出1.6吨左右的氧气。
如果增加314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面积,那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将达到历史巅峰时期,同样空气中含氧量也将达到巅峰值。
估计会有朋友疑惑,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应该是越多越好吗?
其实不然,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对于人类来说含氧量过高会导致氧气中毒,从而产生头晕头痛、抽搐、精神错乱等问题。
地球的各种地形地貌、各类气候、不同的物种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组成了如今的生态系统。
就像一辆自行车,车把、座椅、链条、车轮组合在一起,使自行车能够平稳行驶。若是突然改变其中某一部分,那自行车就不能稳定行驶下去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也是如此。
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能使相隔万里的美洲产生一场飓风,更何况是将沙漠改造成绿洲,产生的后果不是我们能够人为控制的。
其次沙漠也并不是毫无用处,由于沙漠渗透性强,所以它是补充地下水的大功臣,巴丹吉林沙漠每年能补充将近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
而目前人类最重要的不是改造沙漠,而是控制土地荒漠化的速度。
治理荒漠化迫在眉睫沙漠是地球原生景观,属于陆地荒漠带,但是荒漠化却不是。荒漠化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会导致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减少,进而影响粮食生产,还会使自然灾害程度加重。
目前,全世界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影响了全球将近15亿人口,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四百多亿美元,还正在以每年60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就像蝗灾一般不断蔓延。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异常严重,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荒漠化面积有两百多万。
沙尘天气来临时,导致北方城市被漫天黄沙覆盖,不仅影响居民出行,还非常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影响人们的健康。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便已经意识到到了土地荒漠化的严重性,开始进行土地荒漠化治理。
毛乌素沙漠治理是我国防沙治沙工程中最耀眼的成果之一。它是我国的四大沙漠之一,面积比海南岛还要大,大约4.2万平方公里。
在唐朝以前,这里是一片绿油油的牧场,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毛乌素最贴切的体现。但是随着当地牧民无休止、无节制的放牧,使地表植被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地表植被的生长速度跟不上牛羊消耗的速度,水土流失严重。长此以往,毛乌素地区基本上就变成了一片荒漠。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乌素的植被覆盖面积仅剩下了0.9%,其余的地区都被茫茫沙海覆盖,源源不断的黄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1959年,我国政府决定正式开始对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在一代代治沙人的摸索下,通过“草方格法”来种植树苗。
经过多年努力,原本一片荒芜的黄沙如今被绿色的植被覆盖,已经荒了几百年的毛乌素回到了曾经生机勃勃的样子。
我国治理土地荒漠化的奇迹不止毛乌素一个,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民参与的蚂蚁森林……
一个又一个防沙治沙的工程加上一代代人的努力使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实现了连续十年荒漠化面积负增长。
改造沙漠不可行,但是遏制土地荒漠化是必要的,保护环境,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有未来可讲。
参考文献:
[1]覃柏龙. 地球上沙漠的形成
[2]杨卫刚. 林业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重要性及措施
[3]慈龙骏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