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空精灵儿
说说这次旅行
今秋已近尾声,回看北京这个秋天,中间没有降温没有刮风,红黄秋叶稳稳地挂在树上,久久不愿落下,人们可以在天气的眷顾下赏尽北平的炫烂之秋。
但再美好的景色在疫情的阴霾下也是无法尽兴。北京疫情从国庆节起来之后没再减轻,而是越来越严重了,担心,让我的赏秋计划在忐忑中进行。
不能出京,面对京内这么美的季节也是不能轻松欣赏,真是应了苏大家的那句“月明多被云妨”呀!
预告片
潭柘寺
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
北海菊花展出-金背大红
紫竹院乾隆行宫
北京动物园晚清建筑
北京动物园晚清建筑
北京动物园晚清建筑
北京动物园晚清建筑
11月7日,北海赏菊
北京的这一小波疫情很让人讨厌,没严重起来,却也没压下去,每天几十个确诊加上几个社会面,女儿便不太同意我出去了,在家闷了3天,正值红叶欣赏佳期,又是3个大好天气,真是让我心急呀!今天周一了,我也不想再等了,疫情也就这样了,冬天快到了,还能变得更好吗?
今天决定北海赏菊,心心念念了好些天的节目了。
哇!果然很棒啊!品种多,花色美,还有盆景和插花,以及珍贵品种的介绍等。北海的菊花展档次就是高呀!
慢慢地看了一遍之后,感觉没尽兴,又第二次进入,再次认真 欣赏了那几个自已感觉漂亮独特的品种,大金背、粉荷、孩儿面等,花朵或飘逸灵动,或大气华贵,美得不可方物,我心里更喜欢颜色淡丽,造型灵动秀雅的品种。
今天空气也是格外清澈
11月8日, 再游潭柘寺
今年决定 再去游潭柘寺,9月份上塔林开放了,也应该去一次的。三年前去的那次东侧的帝王树叶子全黄了,西侧的配王树还是绿的,算了日子今天比那年要晚些,最好配王树黄,便可欣赏到与上次不同的内容。
今天是十五,自驾来上香的人太多,景区停车场安排不得力,造成严重堵车,多花了近半小时时间,花了2.5小时才到达。
进入一看,果然配王树黄了,而帝王树叶子已落大半。院子里面的游人与那年差不多,并没有人满为患,游览起来还是自如的。
这次除了欣赏古银杏树外,重点拍摄了大雄宝殿顶上那对高2.9米的元代巨大琉璃鸱吻,仅比故宫太和殿上的正吻小0.5米,这在北京的古建筑中是相当大的,为民间之冠。特别是康熙皇帝赐给潭柘寺四条金链子,把它锁起来,让它永世不能离开大殿,而且命名这四条金链子叫“鎏金剑光吻带”。这四条金链子是潭柘寺的一绝。当时肉眼几乎看不到,但拍下的特写照片就很清楚了。
又补拍了潭柘寺二宝:
宝锅: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石鱼: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以前石鱼是可以摸的,传说可以解除病痛,现在有栏杆不能靠近了。
2小时游览结束,吃了干粮休息后,便去找上塔林。由于潭柘寺经历了10多个朝代,数不尽的僧人在这里修行终老,附近便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形式多样的僧人。上塔林共有28座覆钵形藏式砖塔,以清代建筑为主,因建造时间较晚,塔额大多尚存,因而比较容易辨别其墓主人是谁。
出山门沿公路向下走约几百米就见到了。塔林正中间的祖塔是“钦命主持岫云堂上重开山第一代振灵福公和尚灵塔”,塔高13米,是上塔林中最大的一座。右面是第二代主持止安超越律师塔,抬头看有一棵高大的古松,将平展的树冠伸向塔顶,犹如一把掌开的伞遮护着止安律师,很是神奇。
塔林内几乎无游人,只有这些砖塔千百年来安静地竖立在树林之中。
旁边的墙内就是不开放的塔林,里面大小不一的砖塔造型多样,不同于上塔林的单一式样。举起相机拍了几张,便结束了我的潭柘寺之行。
11月9日, 紫竹院赏秋
今天雾雾的,就没远走,又到紫竹院走走,紫竹院的秋天还是很值得一游的。从东门进入就可看见几棵高大的枫树,色彩艳丽,造型美观,很是养眼。今天是沿湖南侧走的,路上还见到几棵不错的枫树,其中一棵简直可称完美,在树下欣赏了半天,若是光线好会更美艳。
最后还是绕到乾隆行宫,里面有菊花展,细细地欣赏了好几遍,除了花儿美,每个品种的名字也是极富诗意,中国文化真是让人心生佩服和骄傲呀!
殿内的展览是古代书籍的插画,也是很有意境。
只是那现棵400多年的古银杏的叶子已快落光了,看来它们要比家门前大马路上的银杏早一周到十天呢。
11月10日,专访北京动物园晚清古建筑
北京动物园始建于1906年,它的前身是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试验场是在原乐善园、继园(又称“三贝子花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所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动物园。至今留下了一些当时的老建筑,很值得欣赏品味。
那天从五塔寺出来进到对面的动物园,可走了一小圈并没看见古建筑,回来后查了一下,画下了位置,今天再过来专门找这几个晚清时期的古建筑。
还是从北门进入,进来右转,在公园西北角找到了畅观楼,哇!真是太漂亮了!真有点被惊到了,建筑为巴洛克风格。许多资料都认为设计者是欧洲人,但我更相信设计者是广东人傅佰锐的说法,他是中国近代史第一批留英的学生之一。这个畅观楼、还有乐善园(动物园正门及进门的几栋建筑)都是傅佰锐设计的。1908年初建成的畅观楼,最初目的是作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乘船去颐和园时中间休息的行宫。
从后面慢慢走到畅观楼正面,午后的阳光洒在上面,细细打量发现建筑东西两侧是不对称,东边是三层的圆柱形建筑,楼顶有一个圆形的平台。西边是多棱形的,比东边低些。正面是白色廊柱,墙上的砖雕精美,但却是很新,应该不是当年的了。
畅观楼内目前是展览馆,除了观看动物园的历史印迹,还可以欣赏畅观楼的内部华丽装饰。
畅观楼南侧就是鬯春堂,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一座有着中国传统格局的建筑。鬯春堂的屋顶结构,由三个房脊相连而成,在建筑中叫做“三卷”,从侧面看得很明显。整个建筑前廊后厦,穿堂门,房屋四壁全是高大的玻璃窗,而堂内的地板则全是金砖铺就。目前鬯春堂是个环境优雅的阅览室,里面只三五个人,安静的午后在这里小坐很是惬意。
出了鬯春堂的院子,东面一片草地中间是当年农林总长宋教仁纪念碑,1912年4月至12月,他一直居住于鬯春堂。
继续向东走,水鸟栖息的湖面,就可以看到一座红灰相间的砖楼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之中。这里便是建于1934年的陆谟克堂,是一座利用法国退还庚子赔款,为纪念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而修建的一所中西合璧的三层小楼。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学科研楼,也是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建筑外墙的砖石为灰红两色,当年这里的1-2层是实验室和图书馆,而3层则是标本室。1949年,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目前看着应该还是科研类的办公室。
向北再拐向东,在水禽湖东北找到了初建于1908年的牡丹亭,四面环水的牡丹亭由南北两个半圆廊组成,被称为"中式花园之圆游廊",廊内种植着大株的牡丹。
牡丹亭老照片
牡丹亭的东边就是豳风堂,建于光绪三三年(1907年),主题建筑包括了五间房屋和一座庭院,整体风格依然是中国传统建筑,同时镶嵌了大块的玻璃窗。1949年后,这里延续了当年的功能,成为了动物园内的一家饭馆和职工食堂,如今是个茶舍和饭馆。
在豳风堂的南面茂密树林中立着“清代农事试验场旧址”的国家级文物的石碑。
在豳风堂南面不远处还有个依绿亭,是清朝农事试验场遗存建筑遗址,亭内矗立着黄永玉先生所题写的“北京动物园百年纪念”石碑。
南侧隔湖相对的便是荟芳轩。建筑一排九开间,这里最早是农事试验场的农产品种植区和展览区。目前也是办公场所。
荟芳轩老照片
过磊桥,站在狮虎山的南侧隔湖而望,对面的小敞轩便是著名的松风萝月轩了。建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从新老照片的比对中来看,变化并不算大, 但给人的感觉却没什么历史感。
松风萝月轩老照片
这一路下来找得差不多,便开始向动物园的正门过去。在一片宽敞的绿地中有一座烈士墓,是为了纪念1912年1月16日刺杀袁世凯未遂而被杀的彭家珍、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所以又叫做“四烈士墓”。
最后来到正门内的清农事试验场旧址,一个有模有样的老院子,两栋相同的二层小楼和侧面的长廊式建筑都非常有感觉。
今天游览了这么多晚清建筑,到现在已有了较深的印象,突出的独特风格便是中西合璧,中国传统和西洋风格的完美体现,感觉阔朗且秀雅。
动物园的正门建于1906年,是一座深灰色的西式建筑:底层是三个拱形门、柱子是希腊式的,上部是弧形山墙。建筑表面有密密麻麻的砖雕,浓密的树木花果、四条活力四射的龙等。可惜门前摆了好几层栏杆,无法近前欣赏,只能远远地拍摄照片。
动物园正门老照片
11月11日的一场秋雨及12日的一场大风,宣告北京的秋天基本结束,开始进入漫长的冬季了。
感谢浏览
图文 太空精灵, 常驻北京
热爱旅行的处女座攻略控、古迹控,多平台旅游达人。
原创游记,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如需它用请私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