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晋祠圣母殿周围,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众景点

星之旅说 2023-03-11 05:24:03

晋祠是一处以儒、道、释文化为内涵的奉祀祠庙,同时也是一处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古建园林群。它不仅是山西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晋祠的总体布局可谓独具匠心。园区坐西朝东,以晋祠大门到圣母殿为中轴线,由中线、北线、南线三组建筑群组成。

圣母殿是整个祠区的主体建筑,它背靠悬瓮主峰,俯视鱼沼和飞梁(由汉白玉组成的十字形桥),在全祠布局中处于居中独冠的地位。大殿周边布局灵活多变,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开阔疏朗,清新别致的感受。

本篇就让星说旅游讲述圣母殿周围,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众景点,喜欢的朋友不要忘记点赞、转发、收藏!

不系舟

难老泉出口张郎塔之西,水面上有一小石船,仿佛荡漾在碧波之中,上置单檐卷棚式的凉亭,石雕造型,是公元1930年(民国19年)所建,名“不系舟”。取意于《庄子·列御寇》曰:“巧者劳,智者忧....饱食而游,泛若不系之舟”,宋代诗人梅尧臣也有诗:“目击高飞鸟,身轻不系舟。”

游人登临其上,可欣赏难老泉的美景,有舟行水中,飘飘欲仙之感。水中石坝如一条玉带系于腰间,堤坝下凿有10个孔洞,这些石洞是当年南北两渠的三七分水界。

难老泉亭

难老泉亭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至559年),明嘉靖间(公元1552年至1567年)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高9米,斗拱昂嘴的做法,突显明代特点,而间架结构依然保留着北齐风格。

亭内泉眼深约10米,砂石砌筑。泉口围以木栏杆,游人可凭栏观赏晶莹透明的泉水。亭内匾额很多,有傅山先生所书“难老”,有刘汇写的“晋阳第一泉”,有杨一阳写的“奕世长清”等等。清代宁鹏年为泉亭作“昼夜不舍,天地同流"的楹联。

难老泉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是晋水的主要源头。泉水出自地平线下约5米的断层岩,水温恒温17 ℃左右,即使是在隆冬之季,水中特有的长生草仍然碧绿如茵。

水母楼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又称梳妆楼、水晶宫。楼内供奉的是晋源水神。创建于公元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

水母楼高14.5米,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券砌石洞3孔,一明两暗,明间稍宽,两次间各砌石磴以供上下楼之用。在中间石洞内,供有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在二层的东檐下,挂有“悬山响玉”一匾,为清乾隆年间杨二酉得意之作。

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坐像。两旁分别塑有4尊风格别致的鱼美人侍女像。这组“鱼美人”,正看是体态端正的美女,背看为美妙的游鱼。宽广的衣袖,轻盈地飘逸摆动,姿态优美,形状各异,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水母楼南北两壁绘有水母朝觐观音和巡察民间水情的两幅壁画。壁画采用通景式构图,场面开阔,水母及仙班前呼后拥,活跃其中,富有浪漫的情调。

画中仙女窈窕可爱,与楼内鱼美人塑像相得益彰。水母楼壁画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在古代壁画中独树一帜。壁画线描技法多样,功力颇深,是清代壁画中优秀之作。

公输子祠

公输子祠位于台骀庙和水母楼之间,庙虽不大,但祠基高耸,沿石阶20余级才能上达祠院。祠院居高临下,朴实无华,景致十分幽雅。

祠堂坐西向东,殿内供奉公输子像,公输子,复姓公输,名班,即鲁班,春秋时鲁国人,是一位能工巧匠。“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祠内南北壁上有壁画,檐下悬“巧思人神”匾额一幅。

台骀庙

台骀庙位于圣母殿的南侧。创建于公元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由晋祠镇东庄人高汝行出资建造。从晋祠的整体布局来看,如圣母殿的右配殿。殿内中间供奉明代木刻台骀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

台骀为水官,相传古代的金天氏有一个儿子叫昧,曾担任“元冥师”(治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允格,一个叫台骀。台骀继承父业,担任了水官。台骀在治理汾、洮二水时成绩卓著,保障了太原一带人民的生活。后人思其“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之功,便尊其为汾神,并建庙奉祀。

苗裔堂

苗裔堂俗称奶奶庙,或日子孙殿。从全祠布局来看,实为圣母殿之左配殿。创建年代不详,公元1328年(元致和元年)重建,公元1511年(明正德六年)重修。1960年,政府拨款重修。堂内悬“赞化育”横匾一面,笔力圆润道劲,系里人杨二酉得意之作。堂门柱上挂楹联一副:“圣泽流芳,椒衍瓜绵时锡瑞;神灵毓秀,凤毛麟角永呈祥。”以喻繁衍多子,子孙兴旺。

朝阳洞

朝阳洞即灵官洞,位居祠内西北隅山半,负山向东,每当旭日东升,该洞先得阳光,故称朝阳洞。创建年代不详,洞内置灵官神像。左右辟门各一,左通财神洞、待凤轩,拾级而上,可连吕祖阁、读书台、三台阁,右通老君洞,门前危磴陡立,宛若云梯,俗称七十二圪台。自下仰观,弥是高峻。

洞檐前横匾为“别一洞天”,檐里有榜书“朝阳洞”。檐柱挂木联两副,一副是“朝岚烟水连空翠,暮花松云拂洞空”;另一副是:“石磴登云原有路,洞门迎旭别开天。”此地幽雅寂静、别有天地的美妙风光尽寓其中。洞门里还有里人杨二酉书写的“眼底壶天”横匾一幅,不仅书艺超群,而且寓意饶有景趣。

老君洞

老君洞位于朝阳洞南侧,洞为一明两暗,明间门楣悬挂公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金字横匾一块,书“云鹤仙儀”四字,字体工整清秀。中洞门口上方镶嵌砖刻大篆“存无”两字,系傅山所书,笔力遒劲古拙,堪称佳品。洞中龛内塑老君像三尊,全属金装。洞内冬暖夏凉,迥异他洞,避寒消夏都很适宜。

云陶洞

云陶洞初名“朝阳别一洞”,位于朝阳洞北侧,相传是古代百姓躲避兵乱的地方,为天然石洞,清乾隆时期名“茶烟洞”。明末清初,傅山曾在这里隐居,作《宿云陶洞诗》:“雾柳霾花老眼憎,云陶隐睡拨鸡鸣。晋祠三日无吟兴,只忆观澜智勇生。”并书“云陶”二字,悬于洞门额上。后来常有道士在此煮茶待客,茶烟云霞徐徐升起,成为晋祠内八景之一“石洞茶烟”。刘大鹏《石洞茶烟》诗中“岩腰古洞吐红霞,有客登临快品茶”之名句,描写了这里的胜景。

待凤轩

待凤轩位于开源洞(财神洞)北,坐北向南,公元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创建,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唐人牛丛有诗日:“洞名独占朝阳号,应有梧桐待凤栖。”待凤轩命名可能就是取其意。

里人杨二酉题“待凤轩”横匾一面,并题楹联一副:“桐叶自当年剪得,凤凰于何日飞来。”笔力飘逸洒脱,似龙飞凤舞,寓意也很雅。

三台阁

三台阁位居读书台北,与吕祖阁一线毗连,东向三楹。清光绪初,晋祠住持僧续昙募建。

此阁建于悬瓮山腰,是晋祠地势最高的地方,因地高峻,命名三台。在这里可以鸟瞰晋祠全景:智伯渠蜿蜒穿流于殿堂楼阁之间,影影绰绰的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四季景致各具特色:早春桃李争艳,夏风杨柳依依,金秋果实累累,寒冬白雪皑皑。

骚人墨客临此佳境,无不题咏抒怀。如清光绪时汪敦元仿汉缪篆所题的木刻楹联云:“胜迹拓蓬菜,凭栏向远,只赢得几点落花数声鸣鸟;名山开图画,把酒凌虚,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沙鸥。”

读书台

读书台位于悬瓮山半山腰,为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邑人高汝行所建,公元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重修。檐下悬画卷式“读书台”匾额,为太原知县吴重光题写,门的左右挂有傅山之子傅眉写的古体木刻楹联:“小架几函云锦艳,空床三尺雪丝凉。”

相传是北齐名臣杨愔读书处,现仅存遗址。杨愔,字尊彦,做过北魏的北州刺史,杨愔幼年随父来过晋阳,曾在这里读书学习。《北齐书·列传》载:“杨愔随父之并州,性既能恬默,又好山水,遂人晋阳西悬瓮山读书。”后来辅助高欢成就霸业,文武双全,为北齐名相,对晋祠有“日落应归去,鱼鸟见留连”的感情。

吕祖阁

吕祖阁位于朝阳洞顶,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公元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以前就有吕祖阁。建筑坐西朝东,阁内原塑吕洞宾身背宝剑坐像。阁南有王继贤题石刻“仙阁”二字,率真脱俗,飘逸潇洒。每当夏秋云雾缭绕,微微轻烟穿阁而过,忽隐忽现,仿佛置身仙境,这就是晋祠内八景之一“仙阁梯云”。

这些景观,与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构成如今的晋祠的中线建筑群。这组建筑布局合理,造型雄伟,以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珍贵著称。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条主轴线上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以青山为背景,汇沼泉于殿前,将山峰、殿宇、沼泉、桥梁、亭榭、台坛组成一体,既有自然山水美,又有人工建筑美;既不局限于祠堂规范,又不失传统的园林建筑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祭祀建筑的功能,丰富了中国建筑组群中主次分明、参差不齐的组合形式,饶具“人与天调”的理念和“宛自天成”的园林情趣。

即是宋代建筑平面组合开始错落多变的范例,尽错综之美,穿技巧之变,堪称最有价值的建筑组群,同时也是宋祠园林中现存最早的保存完整的平面布局。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发,对旅游的冲击前所未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还坚持着,对于干旅游的人来说,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个服役的战场!对工作,我一直不曾放弃,写点什么,也许只是证明我还在!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