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思维方式分层,初二下学习能力分层!

飞翔小钰 2024-11-10 01:47:34

初二分水岭,上学期掉队一波学生,下学期再掉队一波学生。两拨学生掉队的根本原因,都是学习强度和难度上升后,思维能力的差距开始显现。

上学期跟不上的孩子,往往是思维能力和投入度都不够,而下学期掉队的孩子,则是虽然具有投入度但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

上学期的学习难度,以及可以提前准备的时间,使得相当一部分孩子,依靠更高的投入度,获得较好的成绩。初一升初二两个月的暑假时间,反复去学习各种几何证明模型,而物理虽然是新加入的理科,也不不具有太大的难度。

初二的几何很考验逻辑思维能力,但概念并不难以理解,正如学者走迷宫,自己寻找路线需要不断的推理试错,但如果直接记忆迷宫路线,就不需要过多思维能力的参与。

很多培训班的模型技巧,就是引导学生记忆各种解题的套路,相比较建立逻辑思维链解题,这样学习确实更简单,但本质上题目不是解出来的,而是背出来和套出来的,过早的去记忆模型,反而失去提升思维能力的机会。看上去优异的成绩,隐形的思维能力差距已经形成。

进入初二下学期,这种隐形的思维能力分层,就开始体现,函数相比较几何,依托的是小学到初一解题思路的积累,函数只是一个概念,函数思维才是关键,二函数思维早已在小学的应用题,初一的动点、不等式、多项式、方程中逐渐积累,单纯计算不管思维方式的学生,就会出现很多思维断层。

函数难度并不大于几何,如果都是依靠自主思维学习,但对于依靠补课的学生,几何可以套模型,函数却不能,而且相比较上学期之前的暑假,寒假的时间也有限,加上物理从基本概念的声光热,到同样比拼理科思维的力学,成绩的差距也大致拉开。

进入初二下学期期末,中考分流大格局已经形成,初三的天上地下,只是在初三基础上拉大了差距。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