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学规矩:实腹松腰

顺江聊武术 2024-04-06 05:51:39

「 实腹松腰」这个规矩要理解为,被「实腹」,被「松腰」。

筋骨状态

腰腹到了人体的中节,就与上下都有联系了。

实腹就是腹部充气变紧,腹部本身有筋无骨。而筋是以膜的形式存在,包括隔。整个腹腔就像是一个气球。

对于松腰,这个没啥好说的,跟拔背一样,要竖直要放松。这个就不放图了!

劲力状态

借用一下上篇的的图,讲讲实腹,主要看左侧的图。

先按左侧的图的方式站立,按箭头的方向发力,想象着头上顶着重物,手里和后屁股各挂着重物。身体几乎全身绷紧。保持稳定,放松腹部,缓缓的吸气,就可以感受到「实腹」。此时我们可以刻意的放松腹部来进行换气。但是若不刻意腹部便会紧。只要体会到「实腹」便好。

再按左图的方式站立,头脚摆中正但不用力,头微向上领,用意就好,要让身体无形的中轴(重心垂线)有一个向上的势。而手轻轻的按箭头的方向轻轻的伸,这个目的是沉肩坠肘,用力「轻轻」的向下伸,目的是「放松」,轻轻的用力相比「灌气」则属于「引气」,对于本身为通气通劲的转头,「引气」比直接「放松」要更加放松得多,但同时也失了「自然」。同理微微的卷胯坐臀。此时腹部原本便是放松,缓缓的吸气,也能「实腹」。

站桩时,手臂放松下垂,臀部放松卷坐,可以做到自然的实腹,便是腹式呼吸,再用慢柔的呼吸,来进一步的松腹,便可以使气下沉。能进一步的实腹,也能进一步的松腹。

需要注意,未通劲前,站桩的状态,身上有僵劲,故腹部略紧,有守丹田的呼吸,也有守气海,或守人中。守不守都行,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加干涉来实现松。不要主动去「松」,那样有所为,只是把「紧」转移了,宛如提一桶水,总得放下,而放下就回到原本的状态。还不如前面轻轻用力的「引气」。故「堵不如疏」,而「只疏局部」不如「不疏」。

腹式呼吸是力与气合的关键。对于身形整合无论劲还是力物理上是持续发力的状态,用劲整合感受上是放松,用力整合感受上是僵的。僵的便会使呼吸不畅。腹式呼吸也是一样,刻意的引气,也会使身上僵,自然的腹式呼吸才是腹式呼吸。

再写松腰前,先讲讲竖腰。

如上图所示,两脚平行站立,把脚掌抬起,用脚跟支撑,并尽量保持平稳。

此时,脚掌和胯前就不再承重了,上半身主要重量压在,胯后!腰部若是后仰,那就会后倒!

而用脚跟站并不平稳,腰会收紧控制。一旦平稳下来,腰只要放松就会是直的!

与之相反,若是提足站立,即使胯使平的,重力也主要压在前面,不得不「弓腰」去平衡上身的压力。上面图画的有点不太标准。。。整个上身是相对前移的。知友可以试试,对着墙壁提足。但是对于提足来说,是可以均衡前后的。这个与主题无关就先不展开写了。

故而,竖腰的关键,是胯这个上身的「底座」的受力是均衡的。

通常来说,卷胯可以竖腰,但是若是刻意的卷胯,只是把盆骨调整水平,所受的力未必平衡。通过发力卷胯的竖腰实无法放松的。

人身不是死物,上身的姿态决定胯的受力(有重力,才能有对应的发劲),而胯的用力也会影响上身的姿态。胯的上下,摆正通劲就可以放松,实现腰部的「竖直」和「放松」以合规矩。

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个规矩来说,不是如何用力调整,而是如何放松?因为我们平时经常站立,有固有的姿态劲力,仅仅是松下来的话会失衡,故大多体感上的正都是偏的,松的才是正的。而松则是要依托「重力的均衡」和「劲力」的两个方面的调节。

浅谈劲,气,势

先说说劲,稳定持续的发力便是劲的状态。比如提一桶水保持姿态,在物理上没有做功,但生理上要用劲力来维持。对于劲来说,必须有对应的「负荷」平衡,它有两种。一种是对外界「负荷」的平衡,如刚才的提水桶。另一种则是内部两个方向劲力的平衡,如两脚开立,左右腿就会有方向相反的两条劲力相对平衡。注意是「平衡」使劲能够稳定持续的基础。

再说说这个气,我们平时站立,有固有的劲力和姿态,这就构成了一种「气」的状态。任意改变「劲力」或「姿势」都会改变状态。若「气」不能适应这个状态,便是失衡的!这就不得不顺应「劲力」去改变姿态,或者「主动发力」去补偿「劲力」的不足,来实现稳定。故「气」是「劲」与「势」的联系状态的描述。

再说说势,这个势分两种,一种势,是姿势,可以看做是重力的分布,如上面抬脚掌和抬脚跟,就是通过改变姿势,来体会不同姿势时的劲力状态。另一种势,则是劲力与重力失衡时变化的趋向。比如抬脚掌时,弓腰,势就是向后倒,而保持势的稳定,则需要直腰松腰。抬足跟,直腰,势就是向前倒,而弓腰调节姿势便可使恢复均衡。

再来说说「均衡」,一个姿态的稳定,要有「气」「劲力」「发力补偿」这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来稳定其「势」。对于「劲力」来说,依托于「重力」和「自身相互作用」的稳定。「气」的状态,取决于「劲」与「姿势」间的均衡。对于「发力补偿」来说,如果「均衡」就不需要。故这是我们要「松」的东西。

上面这段感觉写的不够清晰,本篇主要写「实腹松腰」不想写太多,劲气势可以简单按如下所写理解:

劲,是持续稳定的发力。

气,是自身的习惯。

势,是重力分布,动作趋向。

劲气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平时能自然完成的动作,都是通气状态下的用劲。只是这劲气可能只在局部平衡。简单概括它们的关系的话,四个字「劲气相随」。

气与势也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势,形成不同的「气」的状态。劲势不均衡,因为「气」未通。故需要「发力补偿」劲力的不足,来平衡了。对于这个关系是比较抽象的,可以想象一下「风水」,身形如山,气存其中,动则为风(势),静则为水(劲)。不必深究这个练习联系的具体情况。这个联系是要从无数实例中,去体会的规律。

再说说这个「发力补偿」,发力补偿可以暂时的维持稳定,但「劲」「势」的不「均衡」的「趋势」仍然存在。发力只是阻止了这个「趋势」的变化。这时候就是前文讲过的「相争」状态。

而「相合」则是,用势引气,气建立联系,再通劲使能稳定。这是一个抽象的描述,实际情况,就是发力优化,筋骨联系优化,筋骨强度整体均衡,的一个有指向性微小且连续的变化过程。

图说「劲」「气」「势」

这个图,还是文字说明一下吧。

左图,势向左倒,外力补偿使势均衡。另外要注意,这个状态,本身也有一定程度的通气和用劲。

中图,用力改变势,此时气可通但未必通,需要松力换劲,易筋骨。这样一点一点换劲,一点点的易筋骨通气,最终实现右图的状态。

右图,势正,劲气皆通,力可松。

这个图是简化版的说明。实际情况,劲是散的,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对内部是相合的,对外部则即相合相争的。不能像图中简化版那样直观,所以要从整体上去改变。这其中的力,不是主观具体的操作,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用意发力来正势,松力换劲以通气。

理论大概如上,在实际上还是有差异的,而且很大。。。严格的说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没有标准,其规律是变化的。。

本文作者:散修道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