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梅克人是蒙古人的分支,虽然这个词来源于突厥语,但他们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7世纪土尔扈特蒙古时期。17世纪中叶,土尔扈特部受准噶尔排挤等原因,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并建立被周围突厥语民族称为“卡尔梅克” 的蒙古汗国。
在欧洲伏尔加河立足后,卡尔梅克人开始和周围强权打交道。17~18世纪之交,伴随着沙俄帝国的扩张,卡尔梅克汗国开始受制于俄国的高压统治。譬如1739年和1768年俄土战争中,俄军就大量征召卡尔梅克族兵卒,使他们沦为“俄罗斯帝国射向黑海的炮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卡尔梅克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拥有了一定的自治权。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卡尔梅克也踊跃参加苏军,抗击德国军队。不过,部分卡尔梅克人出于对苏联集体农庄制等政策的不满,以及受到德军的蛊惑等原因,加入了德军。
1943 年苏军收复失地后,斯大林遂以 “通敌叛国” 罪名,将约十二万卡尔梅克人流放到西伯利亚等地,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当地的佛像、寺庙等文化设施也被破坏,这些事件极大地伤害了卡尔梅克人的民族感情,也为后来的独立倾向埋下了伏笔。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受损,各地民族分离主义抬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俄罗斯联邦的关系。卡尔梅克人由于历史上曾遭受沙俄及苏联时期的诸多苦难,民族情感受到极大伤害。这些因素,促使一部分人在苏联解体后的大环境下,产生了寻求独立以保障自身民族权益的想法。
20世纪90年代,借助苏联解体后的乱局,尤其是车臣战争的契机,卡尔梅克社会精英发起一系列谋求“独立”的举动。譬如,组织各类民族主义团体和活动;加强同蒙古国的交流;接见某流亡海外的藏传佛教高僧,等等,引起俄罗斯的高度关注。
然而,卡尔梅克分离主义者的这通操作,终究还是“昙花一现”。2000年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中央集权重新加强,卡尔梅克分离主义运动迅速衰弱。2010年以后,尽管还有少数活跃分子东奔西走,企图实现野心,但已经成不了气候。
卡尔梅克人之所以没能建国,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第一,历史遗留问题卡尔梅克人虽然曾称霸伏尔加河下游,但是自18世纪起,他们就沦为俄国的附庸势力,替沙俄参加过俄土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后,又积极投身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
经过俄国/苏联二百余年的分化、羁縻与统治,卡尔梅克人早就习惯了听从俄罗斯的号令,其民族的大多数人也缺乏独立意愿。1991年苏联解体后,尽管部分卡尔梅克分离主义组织谋求“建国”,但多数卡尔梅克底层民众对此热情不高。
第二,实力太弱小卡尔梅克民族人口仅有十多万,即便放在卡尔梅克共和国,也不并不占绝对优势(仅45%)。苏联解体时,遗留给卡尔梅克的武器装备也并不算多,不足以同莫斯科中央叫板。
从经济角度讲,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南俄罗斯的干旱地带,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境内也没有大规模的重化工业和军事工业,燃料和零件都需要从临近州调拨供应,依赖性很强,难以割断联系。
第三,周围其他民族的虎视南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向来是民族宗教形势的复杂地带。卡尔梅克聚居区的周围,不光有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等信东正教的斯拉夫人,而且还有车臣人、达吉斯坦人等信伊斯兰的民族。
在此情况下,信佛教的卡尔梅克人非常势单力孤。何况90年代的车臣战争时期,原教旨伊斯兰势力已经对卡尔梅克构成威胁。在此情况下,卡尔梅克无力自保,只能拥护莫斯科中央。
第四,俄罗斯的恩威并施2000年普京执政后,借第二次车臣战争,对民族分离运动进行坚决而严厉的打击。那些鼓吹独立的卡尔梅克分离主义成员,很快就被俄罗斯强力部门控制,少数残余者也流亡海外。
并且俄罗斯在强硬打击的同时,也给予卡尔梅克更多的自治权,例如它可以拥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政府,并且按照蒙古民族和藏传佛教的习惯进行内部自治。
上述因素叠加,卡尔梅克脱离俄罗斯的意愿自然大大降低。第二次车臣战争时期,不少卡尔梅克民兵还踊跃协助俄军,帮助俄军打击车臣分离武装,成为俄罗斯稳定高加索的一颗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