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这两年成了网红和点金棒。被戏称白财,大赚大赔。
现将种植经验总结奉上,帮你白财变宏财
白术主要病害防治技术(四)白术根腐病之立枯病
白术立枯病,俗称“烂茎瘟”、卡脖子病等,是白术三大瘟病之一。是白术苗期的重要病害,常造成烂芽、烂种,严重发生时可导致毁种。
一、田间症状
立枯病主要为苗期病害。
籽播白术幼苗立枯病
未出土的幼芽、幼苗及移栽后的大白术均能受害,主要侵染植株根尖及根茎部的皮层。幼苗受害后,初始在近地表的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的暗褐色病斑,略具同心轮纹。发病初期,染病幼苗白天叶片萎蔫,夜间恢复正常,病斑逐渐扩大、凹陷;当病斑绕茎1周后,茎部坏死,并缢缩成线状(俗称“铁丝茎”),地上部分青枯,幼苗死亡而不倒;苗子长大后染病,植株地上部分萎蔫,最后倒伏死亡。严重发生时,常造成幼苗成片死亡,甚至导致毁种。
籽播白术苗期立枯病病斑
籽播白术苗期立枯病病斑
有时贴近地面的潮湿叶片也可受害,叶缘产生水渍状深褐色至褐色大斑,整张叶片很快腐烂、死亡。
白术立枯病在白术成株期发病称为褐腐病,主要始于根茎部,初病部变褐缢缩,病菌沿病部向上、下扩展,造成根茎和幼根变褐腐烂,引起病部表皮与维管束组织离开脱落,致叶片萎蔫下垂或干枯,有时基部叶柄呈灰褐色腐烂坏死,造成全株萎蔫枯死。
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白术立枯病制成的缺苗断垄
立枯病可表现为四种不同的症状类型:
1. 种芽腐烂型:种子发芽前后尚未出土时,便在地下腐烂死亡。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2. 猝倒型:发生在幼苗出土后不久,苗木径部尚未木质化之前,病菌自根茎侵入造成组织腐烂坏死,呈半透明状,苗木倒伏。该种症状自5—7月发展很快,苗床上常出现团块状缺苗。
3. 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后,如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时,幼苗常茎叶粘结或出现白毛状丝,苗木萎蔫,死亡。
4. 立枯型:苗木后期被侵染,此时苗木已进入木质化,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留于土中,俗称“脱裤子”。
立枯病与枯萎病、猝倒病的区别:
猝倒病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产生絮状白霉、倒伏过程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茎部;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发病中无絮状白霉,植株得病过程中不倒伏。在高湿条件下,病部会产生淡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以及大小不等的小土粒状的褐色菌核,从而有别于白绢病与根腐病。
二、病原鉴定
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tih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直径4.98—8.71u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处多缢缩,并具1隔膜,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近球形或无定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大小0.1—5mm。菌丝生长最低温度4℃,最高32—33℃,最适23℃,34℃停止生长,菌核形成适温23—28℃. 菌核暗褐色,不定形。
立枯丝核菌菌丝
立枯丝核菌在培养基上的菌丝体
立枯丝核菌菌丝、菌丝体和菌核
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自然条件下不常见,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担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生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产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9微米×5-7微米。
立枯丝核菌有性繁殖--担孢子
三、发病规律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广,除白术外,还可侵害多种药材以及茄果类、瓜类等160多种农作物。
由于该菌寄主范围广,一旦进入大田,则较难根治。
在自然界中,立枯丝核菌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存在和危害,有性阶段很少出现,也就是很少有担孢子传染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
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有报道,无寄主存在时菌丝可腐生140天以上。
菌丝生长温限6~40℃,生长适温为20~30%,尤以25~30℃生长最快。菌丝存活需要冷凉干燥的土壤。当土壤湿度维持在最大含水量的20%~60%时,其腐生能力最强,超过70%对基物的占领能力显著下降,高于90%其腐生定殖能力几乎完全消失,这主要是高湿有利于土壤中细菌对它的为害。
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
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3-5年。菌核的萌发需要高湿,一般相对湿度98%才能萌发,侵入也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自由水或近100%的相对湿度。
菌丝在实验室或土表有时形成子实层,产生担孢子,借风传播至100m左右,落到寄主上几小时即萌发,4天后表现症状,但其产生机会少,危害作用不大。
土壤中的越冬菌丝和菌核萌发的菌丝是初侵染源。混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堆肥,以及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的菌丝体和菌核,均可成为病菌的初侵染源。
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以成为初侵染源。使病害传播蔓延。
土壤酸碱度对病菌的生长影响不大,一般PH5.8~8.1病菌生长良好,小于PH4时生长速度才明显下降。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4℃以上温度菌丝就可以开始活动。田间病害的流行还与寄主抗性有关。不利于寄主生长的土壤温湿度,如过高、过低的土温,黏重而潮湿的土壤,均有利发病。多年连作或前茬为易感病作物时发病重。
白术种子播种现在一般都在2月底以前(安国等地播种较晚),多为地膜覆盖,土壤3-5cm种子层温度可以达到6℃以上,病菌菌丝开始生长蔓延,开始侵染没有发芽的种子和已经开始萌芽的种子,引起种子和新芽发病腐烂。种子出苗后地表温度已经超过12℃,病菌菌丝已开始活跃,容易引起幼苗卡脖子,立枯死亡。
白术芽子种植一般也都在2月底以前移植完毕,不盖地膜的地块前期土壤温度较低,病菌活动有限。新芽出土或快出土时,土壤温度一般也在10℃以上,病原菌丝开始活跃,开始侵染芽子和新芽和幼苗。
籽播白术和芽子种植的大白术四叶以后,一般在4月初,土壤温度0-10cm稳定通过10以上,病原菌活跃,菌丝开始大量滋生,成为再侵染源。通过雨水、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传播。4-6月是立枯病严重发生时期。
病菌菌丝从幼苗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早春播种后若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白术出苗缓慢,则病害易流行;白术齐苗后,正处于病菌最佳适温区域,适度合适情况下,极易爆发。6月份以后,高温会抑制病情发展。因此,多为苗期病害。
刚出土的籽播幼苗及芽子萌发的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出苗中后期发生。籽播白术苗发病重于大白术苗。
幼苗徒长和田间密度大时发病重。
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发病。
土壤湿度偏高,土质粘重以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枯枝、烂叶等病残体,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2、实行轮作。与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也就是尽量选择玉米、高粱、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茬口。
3、加强管理。适期播种,缩短易感病期,不要盲目提前播种;要合理密植,控制群体大小,避免田间郁闭;春季多雨时,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4、土壤处理。在播种或移栽前,每亩用使用99%恶霉灵3000倍液60公斤喷雾后旋耕,或每平方米用木霉制剂10~15克制成药土,全田均匀撒施。
5、种子和芽子处理是防治白术立枯病的关键措施。播前用种子用咯菌睛等杀菌剂处理种子和芽子。
6、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99%恶霉灵3000倍液根部灌注白术病株,3天后可见发病白术症状好转,7天后再使用一次,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