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优先」的阿里云,如何将云计算推向产业更深处

赵赛坡说科技 2024-03-20 02:01:22

进入 2022 年,如果要给不确定的产业发展提供一个确定性的答案,那么「产业数字化转型」一定是其中最佳的备选答案;而如果把「产业数字化转型」这个答案掰开揉碎,基于云计算的各项通用技术与行业特色的解决方案,将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推手。

这也使得上周举行的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颇具看点,作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阿里云提出「坚持伙伴优先」战略,从合作模式到权益体系再到产品交付,为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发出了一张张「赚钱邀请函」,一如阿里云智能全球销售总裁蔡英华所言:「希望阿里云赚 1 块钱的同时,伙伴可以赚到 2 块钱,3 块钱」。

而就在上月,阿里云启动「Back to Basic」战略,回归云计算本质与「恪守(生态伙伴)边界」,构成了观察 2022 年阿里云增长的新视角,而其庞大的生态与伙伴覆盖能力,或也将成为加速中国各行各业数字化进程的新起点。

合作伙伴对于云计算公司意味着什么

严格意义上说,全球云计算产业从无到有也不过十六七年的时间,但这十几年也是科技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2006 年出现的 AWS 与 2007 年发布的 iPhone 看起来似乎并无关系,但随着 iPhone 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 AWS 上的云资源,成就了诸如 Instagram 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故事。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如果说阿里云成立的 2009 年还处于「互联网站长」时代,那么 2010 年代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经大踏步进入到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并在诸如社交、电商等领域引领全球发展,这背后都有阿里云等云计算公司的身影。

这期间无数个创新企业——从 Uber、Airbnb、Pinterest 到滴滴——成为受益于云计算的第一批客户,利用云的弹性、灵活与低成本的优势,快速上线产品,并在不断迭代中优化用户体验,迅速成为行业「独角兽」。

而当云计算的影响不断扩大,众多传统产业的上云需求变得愈发突出,不同于上面提到的消费互联网创业公司,在产业互联网层面,大量传统行业的公司,既需要云计算的技术能力,又需要结合自身行业的解决方案,这也给包括阿里云在内的云计算公司提出了新挑战:当标准化的产品无法解决客户痛点,如何把云计算的通用技术——比如计算实例、数据库——与行业客户的需求相结合,形成一个「通用技术+行业解决方案」的新产品路径?

事实上,过去几年,从 AWS 到阿里云,都试图通过行业合作伙伴逐步解决上述难题,这些不同行业、或大或小的合作伙伴,无论是行业数字化咨询公司还是行业 IT 方案落地实施企业,他们拥有比云厂商更好的行业认知,而其渠道能力和下沉能力,也能获得比云厂商更多的行业洞察。

阿里云透露的数字显示,过去几年,阿里云合作伙伴的规模实现了 7 倍增长,总收入达到 185 亿元,这充分说明了云计算行业合作伙伴在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巨大价值。但另一方面,围绕云产业生态伙伴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生态企业良莠不齐,或者大量云计算公司的所谓「伙伴」就是其云产品的代理分销商,缺乏真正触及到行业客户需求的能力。

更重要的一点,在云计算公司与生态合作伙伴之间,所谓的「边界」在哪里。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云计算公司能否恪守自己的产品与商业边界,不和合作伙伴抢夺生意?

「政策+产品」,阿里云的组合拳怎么打

对于「如何不和合作伙伴抢生意」的难题,此次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不仅提出了「伙伴优先」的口号,还制定了政策与产品的详细方案。

政策层面,一方面结合合作伙伴的类型,提供了从分销、集成到咨询、服务等五个类别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产品落地方案。

这个过程也是阿里云与合作伙伴重新确立「边界」的过程。以集成合作为例,阿里云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云服务商不能解决所谓行业问题,阿里云「退后一步」,只聚焦产品和技术研发,与专业的行业伙伴共同提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方案,从而真正实现「伙伴优先」。

另一方面,将权益和政策透明化。比如未来三年投入 10 亿元的专项基金,与分销伙伴共同服务全国 300 个城市;再比如阿里云主导项目中推荐集成伙伴总集,并为咨询伙伴服务中国企业出海、跨国企业落地中国提供专属支持等。

政策之外,阿里云也为合作伙伴提供产品层面的保障。

过去几年,阿里云在技术层面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沉淀了大量可以为各行各业行业所调用的通用技术能力,这些技术能力既包括底层架构体系的新突破,还涵盖了应用开发、部署的场景。

比如上月发布的 CIPU,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计算架构的难题,进一步降低虚拟化的消耗,并提升计算、存储与网络的效率;在此之上的飞天操作系统,具备「一云多芯」的支持能力,这也为不同行业合作伙伴定制行业解决方案提供了技术基础。

而在更广泛的产业应用开发和部署领域,新发布的产业智能 OpenTrek,将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抽象为五项技术:数字孪生、仿真推演、知识工程、决策优化和协同计算。

更进一步,阿里云还把行业数据能力和行业智能引擎能力开放给行业合作伙伴,前者是一个通用场景的数据处理能力,后者则是基于行业场景、算法与数据模型的引擎,由此形成了类似产业维度的「低代码平台」,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定制或开发产业应用。

写在最后:新增长的起点

全球范围内来看,云计算的发展至少已经走过两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客户需求不尽相同,从创业公司要求快速上线部署到后来消费互联网公司对于技术路线的追逐。而最近两年的疫情,进一步放大了产业互联网客户的需求,数字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云计算的弹性、灵活的通用技术之外,产业互联网客户更需要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的解决方案。

这是云计算巨头们的新机会,也是新挑战。在全球 IT 支出仅有 20% 上云的大背景下,云计算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与此同时,中国云计算市场也有望在三年后(2025 年)突破万亿规模……如此大的市场空间与行业影响,早已超越云计算公司的「势力范围」,只有放弃「什么都做」的思维模式,通过与行业合作伙伴合作,不断做大「整块蛋糕」,才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正如蔡英华所言:「对客户敬畏,对能力敬畏,更要对合作伙伴敬畏。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单打独斗,肯定不会成功」。而回归云计算本质的阿里云,一边聚焦技术与产品的创新,一边通过「政策+产品」的组合拳划定边界、赋能合作伙伴,正在将云的技术红利推向更下沉、更垂直的市场,并有望开启一条新增长曲线,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条曲线不仅属于阿里云,也属于生态伙伴以及各行各业的客户。(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