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洪学智夫人山西寻女,刚找到线索,女主人却说孩子已被送人

马谡聊谈历史 2024-08-22 01:21:55

1949年10月1日,伟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事业终于宣告成功,然而远在华南的洪学智却心情复杂,除了他参与指挥的广东战役尚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外,他有个未了心愿,那就是寻找当年丢弃的爱女。

事情发生在抗战时期。

洪学智是安徽金寨人,1913年出生在金寨双河镇黄鹄村。家境贫寒,自幼给地主家放牛,打工挣钱上学。

洪学智十分聪明,学习成绩优异。老师说,只要继续读书,肯定前途无量。可是读完小学后,父亲身体出了问题。14岁那年,他不得不辍学到店铺当了学徒。

他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累得疲惫不堪。到了春节,老板还不给工钱,找了他一大堆毛病。

洪学智怒不可遏,可是又无处讨还公道。就在这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大山里有一支游击队,专门为穷人撑腰。春节过后,洪学智偷偷离家,参加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

别看洪学智当时才16岁,可是他个头高,长得壮实,还机灵能干。因此,两个月之后,他便成为分队长。同年5月,洪学智参加商南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年底,这支队伍同编入红一军,属于红四方面军序列。

洪学智在战斗中成长很快,屡立战功。1935年长征结束的时候,22岁的他已经是军政治部主任。按照我军的有关规定,他可以恋爱结婚了。然而,洪学智依旧是孑然一身。

倒不是没有中意的人,当时追求他的女兵不计其数。

在红四方面军中不乏女兵,而洪学智长得又很英俊,性格温和,自然很受追捧。洪学智却说,革命不成功,不考虑个人问题。

该来的还是要来,挡都挡不住。

1936年5月30日,翻越雪山不久的四方面军举行了一次运动会,洪学智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吸引了一个女兵的目光。

这个女兵名叫张文,是位四川姑娘,当时才17岁。情窦初开的张文,一眼就喜欢上了洪学智,心中再也抹不去他的影子。一有时间,她就到军部门口,悄悄地等候,只为看一眼洪学智那挺拔的身姿。如果看不到,就会若有所失,带着遗憾,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

姑娘失魂落魄的样子,引起军长王宏坤夫人冯明英的注意。冯明英开始当月老,给洪学智介绍。

当时大家都不看好这个姑娘,她文化水平不高,长相平平,还是在红军被服厂工作,连党员都不是。谁知道,洪学智对张文一见倾心,对冯明英说:“大姐,这姑娘行!”

只能说,一切好像是命运安排,或者是前世的姻缘。1936年,张文双喜临门,她不但入了党,还跟洪学智结为伉俪。

1939年,在纷纷的战火中,延安一所窑洞传出阵阵婴儿啼哭声,他们的爱情结晶、女儿洪醒华降生了。

夫妻脸上乐开了花,从此他们除了期待革命成功,抗战胜利,又多了一个期盼,那就是女儿快点长大,会走路,会叫“爸妈”。

然而女儿刚出生没多久,他们就接到了上级指示,命令洪学智率领抗大三分校学员开赴太行山,进行抗战。

根据张文的条件,本来是可以留在延安的。然而为了照顾丈夫,张文还是毅然决然带着孩子,与洪学智一同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

让她没有想到的时候,队伍行进没多久,出于形势,自己就不得不将女儿丢下。

他们来到山西阳曲之后,路上突然遭遇日军,寡不敌众,伤亡惨重。要想在敌人眼皮底下转移,带着孩子肯定是不行的,孩子的啼哭会引来日军,跟同志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几经思考,洪学智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将孩子留在当地老乡家里。张文得知丈夫的想法之后,一时间接受不了,紧紧抱着孩子不放手。是啊,孩子是为娘的心头肉,谁会舍得把襁褓中的孩子丢下来呢?更何况,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日军还占着上风,什么时候回来还是未知数。

这一离开,或许就是生离死别了,张文非常难舍。但是,她毕竟是共产党员,很快就想通了,强忍着泪水,将孩子放在了当地一位老乡家的门前。

离开的时候,她伏在孩子脸上亲了又亲,然后一步三回头,泪水模糊了视线。因为走得仓促,他们没有来得及问清楚老乡的姓名,就这样匆匆而去。

他们只记住了那个地方叫“东西房山”,其它一无所知。之所以如此大意,一是因为当时的情况紧急,二是他们认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他们还会随时回来。一旦情况好转,他们就能回去将孩子带着。

到了1940年,洪学智接到了延安的命令,带着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到苏北抗日前线去。

接到命令,洪学智很是吃惊,说实话,他希望留在太行山一带,那样可以有机会把女儿带走。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洪学智二话不说,跟妻子一起,带着队伍上路。

抗战胜利后,好不容易迎来了和平曙光,洪学智高兴之下,觉得可以去山西找女儿了。可是随着内战很快爆发,他们的寻女计划无奈再度被搁置。

已经是新四军3师副师长的洪学智,跟师长黄克诚一起,千里跋涉来到东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奋斗。张文也随着丈夫踏上黑土地,在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后勤部任政治指导员、 家属学校副校长。

好不容易,革命终于成功,洪学智统兵基本平定了东南地区,洪学智夫妇的心情却非常复杂,女儿不知去向,他们吃饭睡觉都不香,怎么能开怀大笑呢?

好在这时候已经打下江山,可以从容寻找孩子了。谁知道,在1950年下半年,朝鲜战争又爆发了。作为一名军人,洪学智义不容辞,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身份参加了抗美援朝。

寻找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张文一个人身上。

然而,时间经过去了十多年,战火不断,物是人非,能不能找到孩子还很难说。

即使是老乡还活着,张文没有问清他们的名字,仅仅凭着“东西房山”的记忆,想要找到孩子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还有,十多年过去,孩子已经跟养父母融为一体,真的找到孩子,对方让不让相认,还不一定。

张文却不管这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寻找。她坐着火车,一路颠簸来到山西阳曲县后,张文急不可待迈开大步直奔当年的小山村,开始寻觅。

就在这时候,身后传来脚步声。她回头一看,是几个穿着制服的同志。张文一问才知道,阳曲当地的政府部门不知道怎么得知将军的夫人来找女儿。他们积极配合,派了一个年轻干部当向导,帮助张文寻找孩子。

有了他们的帮助,寻找孩子就更多了一分希望。

十多年过去,即使见了孩子也认不出来。但是张文清楚记得,孩子左臂上有一块很大的胎记。

可是问题来了,总不能把那里的孩子全都叫到跟前,一个个检查胎记吧。如果时间放到六七十年代,还可以以接种疫苗的名义检查。然而当时还没有那样的条件,他们只能根据年龄一个个去筛选、比对。

这样难度很高,费时费力。一连找了几天,也没有发现有用的线索。就在张文有点灰心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这天,他们在一所小学筛选之后,依旧一无所获。张文迈着疲惫的步伐,被向导带去自己家去歇脚。

向导的母亲见到客人来了自然盛情款待,端茶倒水,准备饭菜,忙个不停。不一会,热气腾腾的饭菜便端上了桌。

在饭桌上,那老太太一边吃饭,一边跟张文闲聊。

“听口音,你们是南方人,到山西作甚?”

“大妈,我是来找女儿的,十年前……”张文一边吃饭,一边详细讲述起来。

老太太听着听着,手中的筷子停了下来,她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说出一句话让张文惊呆:“你说的女娃,就是放在我家的门口!”

张文一听,又惊又喜。喜的是,这莫非是上天的安排,自己要找的女儿,竟然当年正是放在向导家门口,惊得是,老太太接着又说:“我把孩子给别人了!”

张文听了,看着老太太,半晌说不出话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方怎么会把女儿送人了?又是送给了哪家人?

原来,老太太的丈夫当初还是八路军的交通员,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孩子,他们也知道肯定是过路的八路军放下的,因此视作亲生,十分疼爱。奈何婴儿尚在襁褓之中,需要喂奶,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找不到奶源,养活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得已之下,他们为女婴找了西峪村的白富生家。白家的婆姨刚生了孩子没几个月,正是有奶水的时候,能够喂饱孩子,善良的白家人也接受了这个女婴。

只是女婴运气太差,刚享受了没几天好日子,白家的婆姨的奶水又意外断了,看着饿得哇哇哭的小女婴,没办法,白富生的侄媳妇白银翠又给抱回了自己家,白银翠也正值生养,奶水充足,这才保证了洪学智的女儿的“口粮”。

转眼之间,洪学智的女儿也到了一周岁,断奶之后,就这样留在了白银翠家。

白银翠和丈夫王英朴实善良,知道女婴的来历后,给女儿取名小红,一直将其抚养成人,虽然家里穷得叮当响,但还是节衣缩食哺育女孩。哪怕自己忍受饥饿,吃糠咽菜,也没有让小红受委屈。

得知自己的身世,小红(洪醒华)也深感震惊,她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竟然会是将军洪学智的女儿。这时候的洪醒华对养父母产生了感情,怎么都不愿意离开。

在养父母的反复劝说下,洪醒华才依依不舍,含着眼泪和母亲张文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长大之后,洪醒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吉林医科大学,毕业后前往甘肃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1984年,洪醒华升任402医院院长,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完成了一个国家“九五”重点计划项目。

洪醒华功成名就,没有忘本。她始终认为,没有养父母,就没有自己的后来。在60年代结婚之后,洪醒华经常和爱人回山西探望养父母。

她还和爱人商量,决定将养父母接到北京定居。然而两位老人说习惯了家乡的一切,故土难离,婉拒了养女的请求。

洪醒华只好还像以前那样,过年过节不定时回去看望二老。

有了孩子后,她还带着子女去山西,对他们说:“你们有两个外公和姥姥,永远不要忘了老家的他们。”

在那个年代,像白银翠夫妇那样,无私抚养革命者子女的老百姓不在少数。也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革命才最终取得胜利。

参考资料:《洪学智将军的女儿在革命老区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成长12年》太原市老促会 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 2022-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