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76位女性、儿童遭受性侵,我国为何不引入“化学阉割”?

君君阿博 2024-09-15 02:23:31
导语

化学阉割是一种通过药物手段麻痹或剥夺性欲作为刑罚对犯下性犯罪行为的人进行惩戒的措施,在许多国家有着针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的相关法律。

但在我国,这一措施鲜有人提起,然而令人感到惊诧的是国际犯罪之间却见怪不怪,即使是青少年儿童这样的弱势群体也逃不过性侵的魔爪。

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每天有76名女性或儿童遭受性侵,近年来案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许多人提起要对这些罪犯进行化学阉割,然而我国的刑法却与此束手无策,那么我国为何不能引入化学阉割这一措施?

美国阿拉巴马州引入化学阉割。

chemical castration,即化学阉割的字面翻译就是用化学药物手段对犯下性侵罪的罪犯进行阉割,抑制其被迫做出类似性行为同时破坏其生育能力。

美国有29个州要求对性侵者不可逆转性的、外科手术切除生殖腺同时对其身体进行放射疗法,对此,有21个州要求在接受化学阉割之前征求每位罪犯同意,并由罪犯承担费用也就是让他们自掏腰包,但罪犯却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个人自由。

因此一些州不断修订相关法律以更好地行使这项措施。在2019年,阿拉巴马州通过了化学阉割法案,该法案规定,有一定年龄以上的人(大于13岁)若犯下性侵儿童的罪行,则需接受化学阉割。

该州每年均会收到大量提出自愿要求的申请者,阿拉巴马州司法厅也会如档案一般妥善保存这些申请,此法案其后改进为所有强奸未成年人的罪犯均接受化学阉割。这部分罪犯身上所带有的问题已经到了需要采取一定行动扼杀的地步,即使进行帮助也不一定能够奏效,他依然是危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对他采取这种措施就是相当于对社会的一个保护。

有一项对1990—1995年间判处监禁的强奸犯的统计表明,其中一些人并没有完成必要的复健课程,其后仍然实施了强奸行为,但大多数人完成复健课程的人再犯率高达0.8%,没有完成复健课程的人再犯率达5%。

可以看出,当一个人犯了特定的罪行后,他就很有可能再犯。

对于已经实施过性侵行为的人来说,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未来很大程度上会实施相似的行为,他们的潜在危险程度远大于其他人,这是非常恐怖且不幸的事情,所以必须采取某种措施预防其再犯。

而化学阉割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这不仅可以降低他们再犯几率,还有助于保护社会安全。

中国为何不能引入化学阉割?

还有这一条就是针对性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露阴癖,其虽对他人并未实施直接的暴力伤害,却对他人精神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我国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若一名罪犯曾在三年内多次进行营公共场所实施露阴癖行为,则此人属于多次实施同类行为,依法需要受到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

而合理原则则指的是犯罪与判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人们不应该盲目遵从他人的行为即使受害者是受害方,但我们不能以惩罚为代价让他们承担这份责任。然而像施行化学阉割处罚又破坏了合理与公平原则,更加不符合我国目前现有条件,因此我国不能引入该措施。

此外,根据《任意报告法》的研究表明,约有25%的受害者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对加害人的化学阉割。

化学阉割国际间差异。

美国与中国在法律适用上差异巨大,美国有着较为严格且清晰的相关法律条款。但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制度影响,社会基础相对薄弱,法律条款相对简单且不完善。因此美国在化学阉割方面有着更加成熟且明确的发展轨迹,而中国则处在探索阶段。

虽然我国法律中没有关于化学阉割的明文规定,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研判出这一条。例如我国某县法院公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凡是被判处强奸未满14周岁女童刑罚中附加宣告要接受生理期控制,根据相关报道显示,这些被强奸受害者在进行控期时,有16%的人是自愿选择控制生理期,这一点在中国与美国相似。

要如何应对?

首先要确保这项措施合理合法然后再进一步进行细节方面的考量。例如在进行化学阉割之前要强制进行心理评估,只有通过评估才能得出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化学阉割才是最好的办法。未来还可以结合这种治疗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进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针对未成年人伤害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受到性侵犯之后受害者除了其生理以及心理伤害外,还有可能面临生育问题,因此应当建立对应状况下运营起来更加高效和人道主义原则下的协助机制和社会服务系统。在此情况下还应该保证患者私人信息不会被泄露,以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吗?

保证受害者及其家庭能够得到经济补偿和法律保护及医疗救治以减轻创伤保持受害者心理健康获得稳定的心理社交和精神安慰以促进其康复都应被纳入计划。

尤其是受害者不愿透露姓名等情况下,应保证对其隐私保护,让病人拥有选择自我治疗方式控制病程进展和住院治疗日程安排的权利共享医疗信息以帮助其更顺利渡过难关并保证病人能够完成预防接种等来保证她们子女健康的方法都是社会支持体系应承担的责任。

保护未成年人是社会应该践行的基本原则,不仅仅限于避免他们遭受伤害,还包括保障他们不受到任何形式上的性侵犯和别人的窥探,同时为它们提供必要帮助和支持以帮助他们从受伤经历中恢复健康。

在全球范围内,性犯罪问题已日益受到关切。针对这一严重社会问题,各国的应对措施差异明显,而化学阉割作为一种特别的惩罚措施在某些国家已经得到了实践。例如,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已通过法律要求了一定条件下的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旨在防止再犯并维护社会安全。而在中国,尽管性侵案件频繁发生,但有关化学阉割的讨论与实践似乎依旧遥遥无期。我们不仅要探讨为何化学阉割在中国难以实施,更要关注如何建立更有效的预防机制来保护社会,尤其是保护儿童和未成年人。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阉割并不是解决性犯罪的唯一手段。在一些国家,虽然化学阉割被广泛采用,且数据显示其大幅度降低了性犯罪再犯率(如阿拉巴马州的数据显示,实施化学阉割后的性犯罪再犯率仅为0.8%),但这一措施是否有效、合理以及符合人权的争议仍然存在。因此,考量其他预防措施的必要性也是当务之急。

例如,在某些国家,对性犯罪的监测和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性犯罪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评估和行为监测,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再犯风险。早在2008年,美国国家性犯罪记录中心的研究显示,已有25%的性犯罪者在监测后被发现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与其犯罪动机紧密相关。因此,除了化学阉割,更为内在的心理辅导和恢复治疗显得极为重要。

在中国,虽然现阶段尚未正式引入化学阉割措施,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性犯罪预防与干预机制。首先,强化法律法规是基础。针对性犯罪的立法应更加细致明确,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建立起性犯罪者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建设专业的社会支持系统也不可忽视。面对性侵者,社会应当能够提供足够的援助和支持。包括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医疗照护等多方面内容,特别是针对已受伤害的儿童,社会的反应与支持显得尤为关键。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我们应当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性教育和性犯罪预防的意识,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性教育。

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青少年性知识普及率不足30%。而根据多项调查,受过基本性教育的青少年在面对性侵时,能够识别并报告性侵行为的可能性提升了近40%。因此,教育的普及既是预防性犯罪的有效手段,也是防止未成年人受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构建健全的举报与保护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性犯罪的受害者,在法律保护和心理支持上应给予充分的保障和应对。在这一方面,国外的一些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比如美国的“被害者保护法”就相对完善,为受害者提供了多方面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最后,社会的广泛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提升公众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对性犯罪问题的关注和预防,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根据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过性教育宣传的社区,性犯罪率相较未参与的社区下降了至少15%。这种积极的社会氛围将为未成年人和其他潜在受害群体提供更好的保护。

中国在应对性犯罪方面,虽然在化学阉割上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进行逐步改善和提升。我们呼吁各界关注性犯罪防治问题,从法律、教育、社会支持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您怎么看待在我国是否应该引入化学阉割这一措施?在在防范性犯罪方面,您认为应采取哪些更加有效的措施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和建议。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