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的辛弃疾,22岁独闯敌营擒拿叛贼,为何一生都被授予文职

哄动这史记 2024-02-21 08:07:55

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公元1162年的冬天,一位翩翩少年横刀纵马,星夜驰骋,对他前方不远处的一名和尚紧追不舍。

没过多久,前方那和尚就因人困马乏,扑地求饶,少年不予理会,手起刀落,将那和尚身首异处,少年仰首望天,大呼快哉!

这和尚法名义端,原在耿京义军中参与抗金大计,哪曾想他贪慕荣华,偷了帅印,投靠金营。而那位将他斩杀的少年,便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

少年雄心,气吞如虎

1140年暮春,山东历城,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词中之龙”辛弃疾降世。

而此时的北方已在靖康之变后沦为金人的地盘,背负丧国之痛的辛家人,始终没有搁浅光复中原,报国雪耻的梦想!

幼年的辛弃疾就在这样的爱国氛围中一天天长大,一颗小小的心灵内,也如大人一般,装着大大的复国梦。

然而,七岁那年,父亲辛文郁因带领族人偷偷练兵,被金人发现而惨遭杀害,母亲已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了。

成为孤儿的辛弃疾从这时起,便由祖父辛赞独自带大,面对国破家亡,爱子丧命,辛赞对金人的仇恨程度可想而知!但毕竟他知道自己垂垂老矣,对于复国报仇,已是有心无力,他只好将自己这一腔壮志寄托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孙儿身上。

于是,他便给孙儿取名:弃疾,希望他能像汉朝霍去病那样,成为一名征战沙场,驱逐外虏的英雄。

辛弃疾没有辜负祖父的殷殷期盼。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跟随祖父奔赴金国各地,观察山川河泽,期待有一日,王师北伐时,能凭借这些熟悉的地形,让金贼仓皇而逃。

再稍长一些,他便跟随授业恩师刘瞻学习经史子集,而后两次以参加金国科举的名义深入金国内部,探取情报,按现在的话来说,此时的辛弃疾已是一位高级的特工人员!

1161年,趁着金国完颜亮大举讨伐南宋之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召集义士两千,毅然投入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一支起义军麾下。

起义军首领正是开篇提及的耿京,而当时的义端和尚与自己志趣相投,于是辛弃疾便将他也引入耿京军中,谁曾想这人竟是卖主求荣的叛徒,这让当时的辛弃疾又羞又愤!于是,当追上这和尚时,辛弃疾毫不犹豫,将他斩落马下。

此后,辛弃疾名声大噪,而耿京的起义军也得到了南宋朝廷的赞赏与支持。

于是,在辛弃疾的建议下,耿京便率起义军将士归顺南宋。当时,对于包括辛弃疾在内的这批从“敌占区”归顺的将士,南宋统一给他们一个称呼,名曰:归正人!态度上也是将信将疑,冷眼旁观。

归顺南宋,武才文用

就在此时,义军内发生了一场重大变故,让辛弃疾脱颖而出。

两名叛徒杀了耿京后,带领手下一小撮人归降金国,辛弃疾二话不说,立马率领手下五十人直驱金营,将正在与金人喝酒作乐的叛徒斩杀,自此后,辛弃疾声名大震,让大宋皇帝一天之内,连发三次慨叹。

随后,辛弃疾便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阴签判,不过,对于这个任命,辛弃疾心中还是有些许失落,不是因为官阶小,而是因为签判乃是一个清闲的文职,不能一展辛弃疾征战沙场,驱赶金人的胸中抱负。

没过多久,高宗薨逝,孝宗即位。他倒是一个竭力主张北伐的少主,但毕竟年轻,一场大张旗鼓的隆兴北伐,最终在将领们的争功讨赏下,被金军打得大败而归。

不过,此时的辛弃疾仍对北伐的胜利充满信心,他将自己多年经过思索积攒下来的对于北伐金国的韬略化为万字的奏疏,呈送给孝宗皇帝,这便是著名的《美芹十论》。

之后,又向主战派,时任右丞相的虞允文献上了颇有分量的《九议》,不过,不论是《美芹十论》还是《九议》,均未得到南宋高层的重视与认可,自己的心血与忠心就这样被辜负了。

甘心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虽然对辛弃疾的北伐计划不感兴趣,但对他的才干倒是蛮欣赏。此后,他就陆续被派往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不过多是类似秘书的清闲文职工作。

这让一心想着北图中原的辛弃疾大为不爽!于是,他在湖南为官时,除了刚正不阿地处理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外,还秘密组建一支骁勇善战的“飞虎军”,由于触及到朝廷贵族高官们的切身利益,便有人大肆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不久之后辛弃疾便被免去了一切职务。

壮志难酬,抱憾谢世

此后二十年,辛弃疾大部分时间都闲居江西,在这里,他曾给家人修建了一座带湖泊的庄园,庄园地势由高及低,低洼处有薄田数亩,他时常对家人说:“人生在世,需克勤克俭,劳作耕田”,他也因此自号“稼轩居士”,这也是辛弃疾词作被称为“稼轩词”的由来。

当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时,词风也逐渐随之转为平淡,早年那种“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壮志豪情早已被岁月的风霜所磨平,只剩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他最好的朋友陈亮也是当时文坛上一位很牛的人物,而且与辛弃疾一样,也是位积极强硬的主战派!史书上称他“才气超迈,喜谈兵事”,由于他与嵇康一样刚肠激恶,轻肆直言,所以经常得罪权贵,一生中曾经三度入狱,最后一次还是辛弃疾托关系,陈亮才得以重获自由。

1188年,陈亮专程从浙江来到“稼轩庄园”拜访了已过不惑之年辛弃疾,在这次被誉为“辛陈之晤”的见面中,二人诗词唱和,把酒言欢,共同抒发了北伐抗金的志向,以及对当时时事的判断。

四年后,辛弃疾再次出山,到福建屡任提刑、知州、安抚等职,但是不久,由于有人诽谤,他便又从太府卿的职位上再次被贬黜江西,此时的辛弃疾对污秽不堪的朝局大失所望,身心俱疲的他开始向晋代陶渊明看齐,心向田园,归隐山间。

于是,他便在上饶新建的瓢泉庄园内栽柳五棵,亲自培育,并结庐一所,俨然一个不问世事的闲云野鹤。

虽然他表面上看似清净无为,但内心仍是极度渴望北伐中原,建功立业。直到1203年,韩侂胄担任丞相,为了给自己创造功绩,他力主北伐,并希望通过辛弃疾这块抗金元老的“金字招牌”为自己呐喊助威。

经验老道的辛弃疾一眼看出韩侂胄心里的“如意算盘”,知道韩侂胄只是一个狂率轻薄,虚浮夸诞之辈,辛弃疾也曾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倾诉给当时的宁宗皇帝赵扩,但早已被激情冲昏头脑的赵扩哪里听得下辛弃疾的意见,于是,一道圣旨又将他改派镇江府去处理地方事务。

也就是在去往镇江的路途中,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带着满腔壮志难酬的孤愤,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207年的秋天,心力交瘁的辛弃疾病卧铅山,但此时南宋再次面临金国威胁,于是便再次启用辛弃疾,但当诏令传到铅山后,辛弃疾已在弥留之际,一生致力北伐大业的辛弃疾始终未能完成自己心愿,如今仰卧于病榻上他,朦胧恍惚间,依稀还能听见年少时祖父辛赞对自己的唠叨:这江山,好重啊!

结语

从意气风发、手刃奸贼的少年到壮志难酬,僵卧孤村的病叟,辛弃疾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间徘徊惆怅,长吁短叹,是时代错付了他,还是他疏离了那个时代?

南宋朝廷的一味苟安,让一位本可以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将才变作了一个辗转多地,人微言轻的刀笔小吏,不得不让人为之唏嘘。他一生的挚友陆游也曾写诗叹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天山挂斾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

参考资料:

《宋史》

《稼轩词》

《百家讲坛:辛弃疾怒斩叛徒义端和尚》

3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