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冒犯还是没文化?明明有太祖李虎,后唐还要尊李克用为太祖?

梨评历史 2024-08-29 15:54:37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勖接受诸镇劝进,在魏州称帝,沿用“唐”的国号,改元同光,是为后唐。

新朝建立,除了改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立宗庙,既然是延续大唐国祚,自然得奉唐太祖李虎、唐高祖李渊等人入庙,比如东汉的刘秀就是如此。

刘秀复兴大汉后,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四人入庙,有先前的例子,李存勖也不需要多想,将唐太祖李虎、唐高祖李渊等大唐皇帝入宗庙即可,以示复兴大唐。

李存勖画像

至于李存勖,立是立了,将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奉入宗庙,只是唐太祖换成了李克用,不仅如此,还追封李国昌为唐献祖、朱邪执宜为唐懿祖,凑成了七庙。

这就有意思了,世人皆知,唐太祖是李虎,考虑李存勖是沙陀人,可能不管中原人的礼仪道道,但问题是,追封的唐献祖和唐懿祖在唐朝也有啊,唐朝的唐献祖是李熙、唐懿祖是李天锡。

你说李存勖没文化吧,他还故意挑唐朝追封的三位皇帝庙号,说他有意冒犯吧,他还是将唐高祖李渊等人列入庙中,显得有些拧巴。

结合李存勖称帝前后的一系列动作,我想,这或许就是李存勖的刻意为之,就是为了冒犯大唐,名义上延续大唐国祚,实际上就是自立一朝。

后唐发迹于李国昌时期,李国昌是沙陀人,本姓朱邪,在唐懿宗时期,因征讨庞勋立下功劳,被赐姓李,取名国昌。

后唐时期的疆域

赐姓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情,关键到了李克用的时候,李克用入郑王家族籍,这就不一样了,赐姓是一回事,入宗谱相当于给了李唐宗室身份,在政治上有了号召力。

所以朱温篡唐后,李克用坚持用唐昭宗的天祐年号,打着复兴大唐的旗号,与朱温争霸。

尽管大唐覆灭了,但李克用可不敢想自己代替大唐取而代之,一直自称晋王。

倒不是李克用谦虚,是因为当时没人承认他的李唐宗室身份,不是正牌李唐宗室,何来资格称帝?

比如割据蜀地的王建就大咧咧地给李克用写信,声称二人先称帝,灭了后梁后,在找李唐宗室继承大唐,自己二则退位臣服:

蜀王(王建)乃谋称帝,下教谕统内吏民;又遗晋王书云:“请各帝一方,俟朱温既平,乃访唐宗室立之,退归藩服。”晋王复书不许,曰:“誓于此生靡敢失节。”——《资治通鉴·后梁纪一》:

可见,在诸多诸侯眼里,李克用和唐朝宗室,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但李存勖灭了后梁不一样了,算是占据中原了,也开始萌发了取而代之的想法,遭到张承业的不满,张承业是唐昭宗时期设立在李克用处的监军,算是李克用阵营德高望重的老人。

他认为,进入后梁覆灭,理应寻找大唐子孙为天子,凝聚人心,但李存勖偏不,他认为天下是他打下的,凭什么留给啥都没干的唐室子孙,况且,自己是入了郑王家族籍,名义上也是大唐子孙,称帝完全没问题。

张承业苦劝不成,回家不食而卒。

说实话张承业并不是不承认李存勖灭梁之功,主要是现在割据林立,如果拥立李唐子孙,有了正统旗号,可以顺利平定割据势力。

张承业的话其实也很有道理

毕竟这个大唐天子是李存勖立的,注定是傀儡,等天下扫平之后,让这位天子“禅位”给李存勖,也是一样的。

可惜李存勖才不管这些,坚持认定自己就是大唐子孙,称帝没问题,因为在称帝诏书里,自比夏朝少康和东汉刘秀,认为自己是再造大唐:

仗顺讨逆,少康所以诛有穷;缵业承基,光武所以灭新莽。咸以中兴景命,再造王猷,经纶于草昧之中,式遏于乱略之际。朕以钦承大宝,显荷鸿休,虽继前修, 固惭凉德,誓平元恶,期复本朝,属四海之阽危,允万邦之推戴——《旧五代史.唐书六》

而且“同光”这个年号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再同光武”的意思。

只是嘴上说得好,但身体很诚实,本该学刘秀奉大唐太祖入宗庙,但却直接追封自家先祖,堂而皇之的奉入宗庙里。

那么有人说了,李克用入的是哪一位大唐天子的郑王籍,是不是因为这个才不奉太祖李虎的呢?

整个大唐,主要郑王包括李虎的儿子郑王李亮、李渊儿子郑王李元懿、唐代宗儿子李邈,如果入的是李虎儿子系,可以无视李渊一系,但所立宗庙需要以李虎为主,不然是没资格继承大唐国祚的。

如果是入的是李渊儿子系,则需要尊太祖李虎、高祖李渊。

如果入唐代宗系,则要尊太祖李虎、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

可以说不管入哪一系,太祖李虎,都是李存勖绕不过去的一个“祖宗”。

可以说不管入哪一系,太祖李虎,都是李存勖绕不过去的一个“祖宗”

然而李存勖最终没有选择李虎,而是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并不是以所谓的郑王血脉为基础继承大唐国祚的,而且李存勖也玩了一个小心思。

历来追封先祖都要讲究始受命和始受封,一般来说,始受封是王朝的奠基者,王朝因他而兴,始受命是王朝的创立者,也就是开国之君,开国之君可以是始受封或者始受命,但始受封则不一定是开国之君。

而唐朝,始受封是李虎,始受命是李渊和李世民,所以唐代宗驾崩的时候,礼仪使颜真卿认为“太庙景皇帝(李虎)受封于唐,高祖、太宗,创业受命,有功之主,百代不迁。”

所以唐朝的不祧之君是太祖、高祖、太宗三人,且大唐的官方诏书里,基本都是侧重于叙述高祖、太宗创业开拓之功,基本就是忽视太祖的得封之功。

既然如此,李存勖也有样学样吗,既然你不说李虎的得封之功,那我也不说我得姓之事,现在要做的就是承认李唐是高祖、太宗创业的,那我后唐的创立也是源于自己的创业,并非入什么宗藉的。

换句话说,后唐的天下是打出来的,而非继承来的。

只是大唐的号召力的确太大了,尽管李存勖有意切割,但只能在庙号尊奉上搞点小动作,追封还没赐姓的朱邪执宜为懿祖、李国昌为献祖,目的就是可以破坏李唐原有的血脉正统。

而且祭祀的时候懿祖朱邪执宜、献祖李国昌、太祖李克用是放在前列的,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懿宗李漼、昭宗李晔是放在后排的,一看就是故意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很重要的

毕竟唐末五代,造祖号很平常,而且还喜欢挑好字,比如朱温就创了敬祖、宪祖,而后石敬瑭的后晋创造了靖祖、肃祖、翼祖、宪祖等祖号。

李存勖没有,反而继续顶替,就是用自家祖宗去顶替李唐的祖宗,目的不言而喻,即后唐是朱邪氏的新朝代。

那李唐还有一个世祖的庙号(李唐世祖李昞),李存勖为啥不顶替呢?自然是留给自己了,如果李存勖不是死于非命,他日后的庙号就是世祖,进一步和李唐做切割。

至于当时其他割据势力,其实也是并不承认后唐的朱邪氏是大唐的延续,但碍于后唐的实力,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可惜,李存勖的江山被李嗣源夺去了。

说实话,李嗣源只是李克用的义子,和李唐的关系,比李存勖还远,因而李嗣源登基后,不少大臣建议李嗣源改国号。

但李嗣源认为,国号一改,和李克用父子就没啥关系了,那自己这么多年来征战又是为了什么?而且更坐实了谋权篡位之举。

梁晋争霸

所以改国号就是臭棋,李嗣源坚决不改。

然而李嗣源国号没改,却在追封上搞事情,一口气将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都追尊为了皇帝,至于庙号则是惠祖、毅祖、烈祖、德祖,没有撞车。

这下子又没法解释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了,毕竟李嗣源当皇帝,凭的是什么?凭的是李克用法理上的儿子、李存勖法理上的弟弟,然而把亲生父母给追尊成皇帝,还有啥合法性?

还是拿刘秀对比,刘秀称帝后,为了法理,只能声称自己是过继汉元帝,可以为本生父祖另外立庙,但不能称祖做帝,只能叫舂陵节侯、南顿君等,不然就不符合过继大宗的礼法了。

尽管大臣们劝谏,但李嗣源就是不听,直接导致后唐在位的皇帝只有四位,但追封的皇帝多达七位,属实有些离谱。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吗,后唐表面上以大唐宗室继承大统,实质上,就是套着这个牌子,宗庙祭祀的时候,只不过维系统治仍称“唐”而已,实际上祭祀的已经是朱邪执宜了,顶着李姓以告天下罢了。

而且事实上,在后唐晚期,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了。

后晋建立后,效仿前朝搞了个二王三恪,而后晋的二王三恪是北周、隋朝、唐朝的皇室,至于后梁?普遍认为是伪朝,没算进去。

而后石敬瑭下诏在立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及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五庙于洛阳,实际上,就是把后唐当唐朝了,甚至影响到日后的宋朝。

在宋朝官方编撰的《册府元龟》里,以“帝王部”的形式确定正统王朝,其中后唐继承于唐哀帝,而后梁则入了非正统的“闰位部”。

可见,李存勖此举效果的确很明显。

倒是南唐的宗庙没这么多幺蛾子,南唐立国后,李昪自认是唐宪宗第十子李恪后裔,追李恪为定宗,而后父亲、祖父、曾祖父也追封了皇帝,除此之外,还放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的神位。

这看起来,南唐反而比后唐更像是继承大唐国祚的。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