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王杰舍身救下12条生命,八年未婚妻守候终生,每年都去祭拜

百年人物纪 2024-12-10 15:21:06

上世纪六十年代,除了有雷锋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外,还有一位“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他就是王杰。

虽然他的军旅生涯只有短暂的四年,但他却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一名革命军人对使命的铁血担当。

1942年,王杰出生在山东金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1年,王杰应征入伍,成为了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营的一名战士。

入伍后不久,王杰便问了指导员一个问题:“指导员,我现在穿着军装,头戴军帽,已经是一名革命战士了吧?”

指导员看着年轻的战士,耐心地说道:“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一定要好好改造思想,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

王杰将指导员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领到津贴费后,他立即买来了毛主席的著作学习,并开始了写日记和学习心得。四年时间里,他先后写下352篇日记,超过10万字。

除了仔细阅读毛主席著作外,他更是将毛泽东思想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处理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王杰的理想信念也变得更加坚定。

在他的日记中,出现了很多英烈的身影,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方志敏……这些英雄模范都是他学习的人生榜样。

工作中,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一定有王杰的身影。排哑炮的时候,他在前线。在寒冷的冰水中打桩架桥时,他也在。在洪水里抢运木材时,他还在。

此外,王杰在生活关心、关爱战友。每次长途行军宿营时,尽管他已经累得浑身酸痛,但总要先帮其他战友们打水、烧水,帮炊事班生火做饭。夜晚放哨值班,他总要值班到天亮,让其他战友们能够多休息一会儿。

1965年5月,王杰在看到美国侵略越南的新闻后,满怀愤怒写下了: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他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面对炸药包爆炸危及战友生命的重要关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用身体扑向炸药包。这不是他突然间的决定,而是在日积月累中思想上的彻底蜕变。

在部队时,王杰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战士,还曾荣立两次三等功。

1962年,全国大练民兵师,毛主席十分重视民兵工作,各地民兵的训练也很严格。解放军除了要完成平时的训练,还担负起了帮忙训练地方民兵的重任。

1965年6月,王杰所在部队来到了江苏邳县张楼,在运河里游泳训练。月底,当地的民兵领导向工兵营提出帮忙训练民兵地雷班的请求,工兵营的领导商量后当即同意。

当时,王杰是部队里的一级技术能手,不久前还先后两次参加了教练员集训,他的训练成绩最好,还会开展思想工作,营里十分重视他。加之他也有过教学经验。

于是,综合考虑之后,工兵营的领导决定派他帮忙训练民兵。王杰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并积极温习教材、训练器材。

之后的每一天,王杰每天早上5点,准时开始给民兵上课。8点结束后,他又会急忙赶回部队,继续参加部队的训练,尽管任务繁重,但他丝毫都不松懈。

7月14日,在进行“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教学时,王杰带着一个民兵班及民兵干部一行12人来到了训练场。在认真讲解完动作要领后,就开始了实爆。

然而,因为拉火管过期,导致拉火装置失控自燃,导火索已经被点燃,埋着炸药包的土层已经开始冒白烟了。

王杰看到后,立即判断这种情况十分危险。在场的其他12人没有经验,早已被吓得愣在了原地。而王杰只要身体向后仰就能够保全性命。

但就在导火索即将燃尽的那刻,他一边大喊着“快闪开”,一边毫不犹豫地扑向了炸药包。瞬间,一声巨响,王杰当场被炸得血肉模糊,年仅23岁的王杰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的生命救下了现场12人。

很快,工兵营的营长、教导员也赶到了现场,他们一边听着刚刚发生的一切,一边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王杰的情况很快被上报至师党委,为进一步了解现场情况,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率领调查组赶往事发地了解事情经过,并安排之后的相关工作。

尽管王杰的战友和获救的民兵如实讲述了当天发生的情况,但在营党委会议上,还是出现了质疑的声音。他们指出:

“拉火管不可能自燃,出现这样的事,可能是有阶级敌人破坏,如果不是阶级敌人破坏,就是王杰个人操作失误。”

刘德一将上述情况一一详细汇报后,师部将这次事件定义为“违反操作规定造成事故”。这样一来,王杰便不能以烈士身份被安葬了。

王杰所在的工兵营在讨论他的后事处理时,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一再要求将王杰安葬在这里。最终,营里同意了。

当地人民群众为王杰买来楠木,并请最好的木匠打造了一口棺材。7月16日当天,方圆几十里的人民群众自发前来送别王杰,大家跟着王杰的灵柩缓缓走向墓地,部队官兵和当地人民群众组成了一支十几里长的送葬队伍,一路上哭声震天,场面令人感动。

7月20日,刘德一乘火车回济南,在车上,他遇到了时任济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的崔毅。交谈中,崔毅得知了王杰的英雄事迹。

崔毅的工作内容就是发现和宣传青年典型,听到王杰的故事后,他当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果断向刘德一提出重新研究,向军区如实汇报。

刘德一沉思片刻,同意了王杰的建议,表示:“我回去后立即向政委汇报,尽快落实。”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王杰的事迹,崔毅选择在中途下车,前往王杰所在的部队进行调查、搜集资料。这次,他看到了王杰日记中每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这更让他坚定了王杰是一名英雄的认识。

回到济南后,崔毅就王杰的情况向济南军区的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并明确指出“王杰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应该作为典型开展宣传工作。”

济南军区很快作出了批示,要求准备宣传王杰的事迹。10月,山东、江苏两省的宣传媒体对王杰事迹进行了大力宣传,受到中央领导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

11月初,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在详细了解了王杰的情况后,下达了“像宣传雷锋一样宣传王杰”的指示。

很快,全国各大报社、广播电台等主要媒体先后刊发了有关王杰的的新闻报道、日记、社论等。王杰生前所在的班级也被命名为“王杰班”,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亲自将锦旗交到了第一任班长手中。

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导同志也对王杰作出了高度评价。

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王杰班的宿舍里一直摆放着一张王杰生前用过的床,还有一尊他的塑像。

连队每天点名时,连长喊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王杰”,这时,全连官兵就会齐声应答“到。”100多名年轻军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震人心扉。

王杰逝世后,他的未婚妻赵英玲守候了王杰一生。1957年,年仅15岁的王杰便跟同学赵英玲定了亲,1961年,王杰参军入伍后,父母曾给他写过信,催他回家跟未婚妻结婚。然而,因为工作原因,王杰先后几次推迟婚期。直到1965年王杰牺牲,两人都没能办了婚礼,未婚妻赵英玲得知王杰牺牲的消息后,深陷在巨大的痛苦之中。

在得知王杰的英雄事迹后,赵英玲努力学习王杰精神。生活中,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她毫不犹豫第一个伸出援手,她将这视为纪念王杰的方式,是王杰继续活在这个世界的方式。

赵英玲还承担起了照顾王杰父母的重任,她像亲生女儿般精心照顾着两位老人。即使在王杰父母的强烈要求和劝说下再婚后,赵英玲依然坚持看望、照顾他们的生活。

每年清明节,她都会来到王杰墓前祭奠爱人,风吹雨打,从不缺席。身边的人都夸赞她善良,而她却总说“我做的这些事情,跟王杰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赵英玲用自己漫长的一生,用心守护着王杰,守护着两人的爱情。

如今,无论是在江苏邳县还是在金乡,到处都能够看到王杰的影子,有烈士墓,有雕塑,有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王杰精神在新的时代下依然焕发着耀眼的色彩。

参考资料:山东画报2021年7期、党建2018年4期、科学导报2021年35期、《党史博采》2012年第9期、红岩春秋2013年1期、青春期健康2017年15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