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10月,蓬佩奥访华后,时间跨度长达近5年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本周末访华。
鉴于中美之间近几年激烈的全方位对抗,外交部在宣布此消息时用词很严谨,也很简短。
昨天各媒体在转发此消息时,只有一句话,“据外交部6月14日消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宣布,经中美双方商定,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将于6月18日至19日访华。”
“经中美双方商定”,预示布林肯来华访问,不是像惯常外国政要那样,是受到中方邀请后才来华访问。同时也暗含不是美方自己决定就可以来中国了,而是“双方商定”后才来的。
外交部和国内新闻媒体只用了一句话来报道布林肯将访华,如此简短的用词,也符合中美目前交恶的现状。
自2018年,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以来,5年多时间,双方之间就一直沿着全面对抗的道路前行。特别是拜登接任总统后,虽然一方面不断声称,“不寻求与中国冲突和‘新冷战’,不阻止中国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上,美国却选择了全面调动资源对中国进行遏制和打压。
过去5年,在军事上,美国基本完成了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盟国的军力整合。这一点从近几年中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外交冲突不断就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也表明了选边站的态度。而美军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约翰∙阿奎利诺在近期公开表态中,明确宣称美军已作好了在台海战斗的准备。
在经济上,美中之间自2018年开启的贸易大战并没有落幕。美国对中国大量出口商品征收的高关税并没有取消,迄今已多收了中国出口商品关税超过3600亿美元。
在技术上,美国全力围追堵截中国高科技企业,已将一千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各种制裁清单;封锁中国芯片产业,划定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重点管控技术,强化出口管制,严格投资审查;限制、打压包括TikTok、微信在内的中国社交媒体应用程序......
从美国上述对华战略可以看出,美国选择的是一方面在言语上稳住中国,不想立即与中国彻底决裂,甚至大打出手,另一方面,美国实际行动是在遏制中国,做足与中国开战的准备。
美国选择这样的战略对付中国,理论上美国应判断现在就与中国决裂,就与中国大打出手,并不是好时机。美国所依赖的中国供应链的转移、以美国首的北约盟国支持乌克兰打垮中国最重要的伙伴国家俄罗斯都需要时间。现在就与中国脱钩来至开战,并不是好时机。
美国或许认为时间拖得越久,对美国自己越有利。
当俄罗斯在欧洲战场战败后,中国失去了国际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后,美国可以整合更多的资源来与中国对抗;
当来自中国每年数以万亿计对美国的进口商品完成供应链转移后,美国自身经济和美国人日常生活所受的冲击就会更小,与中国决裂、开战的阻力就会更弱。
另一方面,与上述美国对华战略紧密配套的是美国最近几年一直在寻求与中国谈判。形成美国一直在找中国和谈,扭住谈,不谈不行的印象。
美国这样做也是美国老辣之处。
美方通过这种方式,美方就向外释放自己一直在寻求与中国谈判和解的信号,这么做即便未来中美爆发战争,也会让第三方认为并不是美方主动选择与中方决裂、开战。
从中美过去近百年的交往史,已经走过两轮从亲密到交恶的大历史周期,双方之间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政治制度,最终证明双方之间深层次矛盾无法调和,无法长期保持亲密关系。
过去三十多年双方一度走得近,可以视为特殊情况下短暂各取所需的一个意外,并非必然。
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布林肯要来中国谈,最后的结果不大可能改变双方过去5年已形成的对抗格局,也不大可能有什么令人意外的结果。
退一步讲,双方即便能达成了什么协议,至于能否执行又是难说的事。就像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后,一度经过谈判达成了协议。但现在又还有谁把当初的协议当回事。
布林肯这次访华,更多的是一个姿态,展现美国在找中国和谈的姿态,给不愿中美彻底决裂,不愿中美开战的人的一支安慰剂。(文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