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里宁|北疆,如梭岁月

大院文化 2024-10-31 04:01:52

文/申里宁

我国在1969年3月与前苏联发生了珍宝岛事件。这场冲突中,我们英勇的边防部队以血肉之躯成功击退了前苏联的侵略,坚定地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尊严。

然而,这次事件导致我国与前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前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集结了百万大军,其意图昭然若揭,显然是想要像以往的西方列强一样征服我国。

为了应对“前苏联”的潜在威胁,中央军委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原沈阳军区,中苏和中蒙边境上成立了一批守备部队。这些守备师肩负着在边境上阻击入侵者的重任,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1972年9月4日,我们原沈阳军区守备六师在吉林省长春市正式成立,并被部署在位于中蒙边境上的通辽市扎鲁特旗地区。

我们师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防守备职责,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我们坚守在边疆,时刻保持警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和挑战。

作者新兵连的战友,我师18团政治处主任韩丰启所发出钢铁般之言:边疆我们一起守过!是我们全师官兵对曾经奉献青春守卫边疆的自豪和情怀的表达!

我师成立之初自建营房,全师官兵一起无论寒风刺骨还是烈日炎炎,抬石头、烧洋灰,立足于当地驻防,为部队提供了稳定的驻扎场所。

自1976年1月起,先由我师时任作训科参谋谢光权(1978年时任我师作训科副科长),陪同师首长不负当代军人神圣使命,进行了先期在所要进行国防施工的,大草原地貌上的勘察和设计。

之后我师下属各团进入施工现场,顶着凌冽的北国寒风,住帐篷、喝河水、雪水24小时连班倒艰苦卓绝的予以施工。

时任十七团团长谢天政,为了加快全团施工进度,而率先垂范的亲自在山洞里,手持风钻予以作业,奏响了在当时全师上下无人不知的一首风雪壮歌,起到了激励全师参加国防施工,所有官兵的领导表率作用。由于他的军事素质过硬,国防施工中奋勇当先,于1979年以后被组织上派往军事学院学习深造,学业结束重返我师被直接提拔为师参谋长,两年后升任我师师长。他在1987年5月大兴安岭的灭火中,驰骋增援、一马当先 、指挥若定、昼夜拼搏,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

我师的国防施工为期五年,因为我师驻防所在地,是1945年苏联红军南下打击日军的重要通道,所以一旦前苏联在中蒙边境方面,向我国入侵,我师要像一道大坝拦在此处一段时间,直至野战军大部队急行军赶到,才能完成中央军委的重任。

当年进行五年的国防施工,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帐篷,有时候会发生半夜一阵狂风将帐篷刮倒。冬天,官兵睡觉穿棉大衣,夏天,帐篷里热的无法入睡,晚上蚊虫叮咬。不少连队冬天就融化冰雪用于做饭,夏天饮用水沟里的沉水,山上施工官兵吃饭没有桌子,一个班一盆菜和一盆饭,放在地上,围着一坐就用餐完毕。

那时候,打坑道非常艰苦、劳累、艰难和特别危险。打坑道昼夜三班倒不停作业,在打眼放炮后,再进行排险、排渣、用独轮车往外推出,夏天洞里都得穿棉袄棉裤。施工条件很差,也不是所有连队都有机械,打眼放炮有风钻也有人工,即抡铁锤扶钢钎,用风镐打眼、打水眼、和打干眼作业的。每天各连都要公布自己的掘进记录,为了加快掘进速度,赶工期,官兵们全身上下挂着厚厚的一层灰尘,从洞里出来之后一看就像野人,根本认不出谁是谁。

如果仅仅是吃苦受累还不算什么,对部队危险最大的是施工中不可预测的危险。在1977年4月28日这一天,施工中的我师17团三营六连在掘进坑道时,二班长高廷山在排险过程中被掉下来的几百斤重巨石砸在下面,光荣牺牲。

我师所施工的地形,大都是几座山包之间有一条路蜿蜒通过,各个山头互为犄角,可构成交叉火力网,经过施工后,每个山头自成独立的防御支撑点,山体的表面阵地与山洞里坑道、暗中火力相连,经过伪装后与群山浑然一体,达到“远处看不见,近处难发现”的战略效果。

1980年底在时任副师长王福海(1979年任我师师长)和时任师副参谋长张玉山先后担任施工指挥部总指挥的领导下,而圆满结束。

在当年无论是冬季寒冰还是夏季酷暑的气候下,不分白天与黑夜的施工,构建了大纵深防御工事,战时师部以及下属的16团、17团、18团和炮团即全师除了坦克团的867人以外的7999人所有官兵及85以上口径的火炮,均能进入国防坑道阻击来犯之敌。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国进行了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此期间全军一级战备的情况下,我师所有官兵严格执行命令,贯彻中央军委“南打北防”的战略方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全师上下持枪待命。为防止所在驻地的中蒙边境上,前苏联“趁火打劫”支持“白眼狼”越南出兵入侵,进行了高度枕戈待旦。

而我们师坦克团于1980年10月组建,增加了我师序列中的机械化部队。

我师成立之初在后勤保障方面,也同时成立了师农场,下属两个机务连,其六台拖拉机,两台大型收割机,在一万五千亩农田上耕耘,每年丰收的小麦和大豆送往师下属各团,对形成我师军事战斗力,做出了当代“南泥湾”的卓越贡献。

我军旅生涯的前六年是在那度过的,在师农场有我的老排长许光德、老连长邹正高,有我军旅中的榜样,中校转业的要斯图,上校转业的王忠臣。1985年我师和204师合编后,我师农场移交给其他部队,结束了13年峥嵘岁月而走向星空。

而值得一提的是,我师小分队是部署在临近中蒙边境最前沿的锡林郭勒盟乌拉盖地区上,于1973年4月是从守备三师进入我师序列的。小分队第一任队长郑昕、第二任罗玉环。第一任指导员赵金山、第二任田爱昶。

当时小分队就装备了全军最先进的通讯设备。有电台2部、其中一台150W车载电台,机要员2名,北京212指挥车一辆,解放车一辆,主要任务是:1、收集军事情报。2、搜集整理政治、经济、社情信息。3、侦察兵训练。

小分队的位置从战略角度看十分重要,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对日宣战,就是沿着“农乃庙”、乌拉盖、霍林河地区进入东北的。

1978年,在小分队基层上,抽掉各团精干人员,成立了守备六师侦察连。莫相玉任连长,张亚宽任指导员。农历三十,小分队留守一个班继续值守,也是后来的前哨排驻扎在乌拉盖地区中蒙边境上。侦察连移到霍林河煤矿地区。

1979年末,从新疆伊犁接回80余匹军马。接回军马,由莫相玉连长,张亚宽指导员,组织两个战斗班,聘请两名蒙古族教练开始训练军马。连队的军马训练成绩斐然,战士们能马上射击,弹无虚发。连队训练军马事迹,在解放军报,中央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栏目,都做过详细的报道。我师侦察连当年在全军都有了名气。

纵观我师当年的这一系列部署,旨在应对“前苏联”入侵,成为国家防线的重要一环。

1982年4月20日我师驻霍林河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开始了援建霍林河矿区建设的军民鱼水情之路的启程,期间指挥部在总指挥我师副师长耿立凡的领导下,抗严寒、斗酷暑军民共同绘制了霍林河矿区发展的蓝图,40多年过去,但是我师官兵对霍林河人民的热爱之情,深深留在这片热土上,亦是军民融合,军民共建大潮中的浪花一直涌动。

当年霍林河矿区尚未开通通霍铁路,鲁霍公路设施尚的完善,春天翻浆路段常见。矿区急需运进大型设备配套零件,由于道路翻浆,有些大型车辆经常发生故障不能行走。矿区领导到我师师部找我们部队求助,地方的困难就等于我们自己的困难,我师责无旁贷,师首长立即经请示军区首长,派去两辆重型坦克车牵引,从泥泞中解救被困重型运输车150辆台次,有力支援了霍林河矿区建设。

我师当年支援霍林河矿区建设,成为当时全国的拥军爱民典范事迹,在当今已成为霍林格勒市,还广泛流传、像大海一样的浪花翻涌不停,其中有作者当年一个科的战友孙喜才,至始至终参加了我师支援霍林河矿区建设之中,并在期间荣立了军人和平年代非常很难获得的二等功。

随着1991年12月前苏联解体,中苏两国紧张关系已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师在1992年10月正式撤销编制,完成了祖国赋予的重任。

历史永远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有过这样的一支部队,

敬礼!守备六师!

历任师长:郭景仪、张山巍、王福海、任炳信、谢天政、张体贞、周金祥。

历任政委:张伟、贾鹏杰、闫珊、刘福成、曹慧臣、吴明录。

敬礼!还有那些普普通通的全师所有的干部战士们。

尽管历史的沧桑已经过去,但那些曾经的军人、那些一生的光荣,我们为他们将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而感到无尚的光荣!所有守备六师的官兵都已经脱下了那身令人难以忘怀的军装,但是只要祖国需要,他们将毫不犹豫地重返前线。我们的征程虽然结束了,但是在内蒙古通辽市这片大草原上,我们的军魂永存,我们的心中的那份担当和使命却永远不会消失。

回首过去的岁月,我们守备六师的每一位官兵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都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我们将永远怀念在通辽市的这片热土上,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怀念那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怀念那份对祖国的深情厚爱。这些在人民解放军大学校走出来的战友们,在全国各地都始终保持初心、砥砺前行,永葆军人本色!

作者军装照

作者简介:

八路军暨志愿军38军后代,1972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师部参谋,获得了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的荣誉。目前,在青岛市书画艺术促进会任法律顾问,八路军研究会会员。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