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圭,三国时期魏国的泰山郡钜平县人,是魏国将领于禁的儿子。公元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于禁因功被封为左将军,并被授予假节钺的特权,这意味着他有权代行王命,具有极高的军事权力。随着父亲在朝中的地位日益显赫,于圭作为将门之后,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公元219年,蜀汉名将关羽围攻了襄阳和樊城。于禁被派遣率领七军共三万人前往樊城支援曹仁。于圭相信以父亲的军事经验,必定能够击败关羽,捍卫魏国的荣耀。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过于圭的预料。父亲于禁在樊城外的战役中遭遇了连绵的秋雨,导致汉水暴涨,七军被困于水中,形势极为不利。在绝望中,于禁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他选择了向关羽投降。这个消息传回魏国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于圭也收到了这个令他痛心的消息。
于禁的投降对于于圭来说不仅失去了对父亲的敬仰,还在同僚和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在那个时代,将领的忠诚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品质,于禁的投降被视为对这种品质的背叛。于圭在军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助。
公元221年,孙权将于禁遣返回到魏国。此时的于禁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威风凛凛的将军,而是须发皆白,面容憔悴的老人。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
于圭见到父亲的这个模样,心中有着难以言说的痛苦,但他还是选择了好言相劝,试图安慰父亲。他知道,父亲在投降的那一刻,心中必定是挣扎,就像当年的汉朝将领李陵一样,面对绝境,做出了被认为背叛的选择。
李陵在汉朝时因战败被俘而投降匈奴,他的行为在当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然而,李陵的投降并非出于背叛,而是出于对士兵生命的负责。于禁的情况或许与李陵相似,他在战场上遭遇了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面对着士兵的生命和战争的残酷现实,他选择了生存而非荣誉。
尽管于圭理解父亲的苦衷,但他也清楚,这样的选择在当时的魏国是无法被接受的。于禁的投降被视为对魏国的背叛,对曹操的背叛,对将士们的背叛。
曹丕成为魏国皇帝后,命于禁北去邺城,拜谒曹操的陵墓。在邺城的曹操陵墓墙壁上,画有描绘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壁画。这些壁画无疑是对于禁投降行为的讽刺。于禁见到这些壁画后,感到极度的羞愧。他无法忍受这样的羞辱,心理和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不久之后,于禁因此得病去世,结束了他作为魏国将领的一生。
于禁去世后,于圭继承了于禁的爵位,成为了益寿亭侯。虽然于圭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但他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名誉上的污点。这对于圭来说,是一个既沉重又复杂的遗产。他必须在父亲的名誉受损的情况下,努力维护家族的尊严,同时也要在魏国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AI文
于禁是“带兵加入曹操”的豪强实权派。襄樊之战后士兵部曲都没有了,变成光杆司令,只剩封号,就是落地凤凰不如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