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美国最近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最新一击,几乎无视了过去几年的外交摩擦与贸易战带来的“惯性”,在打击目标和策略上变得更加精准且直接。
拜登政府的这一举措,目的显而易见:无论是在对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还是对军事应用芯片的遏制,美国显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贸易壁垒,而是直接出手限制核心技术流入中国。
这一次,包括北方华创、拓荆科技、盛美半导体等在内的140中国公司,都成为了“受害者”。
对美国而言,不仅是针对中国的半导体公司,也是向全球芯片产业发出信号:不管是设计,还是生产,乃至最基础的设备,任何中国企业都不可能轻松绕开这些围堵。
然而,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能否就此被美国的打击“拖慢”?
越打压越“硬”的中企
虽然制裁削弱了中国在极紫外光刻技术(EUV)等前沿领域的追赶速度,但不可忽视的是,面对美国封锁,中国的应对策略其实比预想中的更为灵活。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其早期发展过程中几乎完全依赖于外部供应的半导体技术,尤其是美国芯片公司。随着美国政府对华为的打压愈加严重,特别是限制其使用台积电的代工,以及对其芯片研发所需设备的封锁,华为的半导体之路开始遭遇瓶颈。
台积电的退出意味着华为的麒麟芯片生产将面临困难,而美国的禁令让华为无法继续获取最先进的光刻机和其他关键制造设备。面对这些困境,华为不仅没有选择放弃,反而通过自研技术和国内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独立性。
为了绕过外部技术封锁,华为在AI芯片、鲲鹏系列和昇腾系列芯片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昇腾芯片在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应用中逐步崭露头角,标志着华为不仅在智能手机市场形成竞争力,更在其他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了自主可控。
华为的成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树立了榜样,但要真正实现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话语权”,还需要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尤其是芯片制造环节。在这一领域,中芯国际无疑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龙头”。
作为中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不仅承担着国内市场的绝大部分代工需求,还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正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自我突破的一个缩影。
中国的其它企业,比如长江存储、华力微电子等,已经悄悄在存储芯片和DRAM等领域拿下了几个技术上的“突破口”。也许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正是这些中国企业的持续创新,才让美国感到真正的威胁。
而深圳国资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也逐步显现,通过鹏芯微、昇维旭、鹏新旭等企业的投资和技术突破,推动了深圳在芯片代工、DRAM生产、逻辑工艺等多个环节的深度布局。鹏芯微专注于28nm和20nm晶圆代工,昇维旭则致力于DRAM芯片生产,鹏新旭则提升了40nm和28nm逻辑芯片的产能。
此外,华星光电在显示面板与半导体技术的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华润微在功率半导体和模拟芯片领域也有显著进展。中芯国际深圳分公司则负责高端制程的研发与生产,助力深圳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竞争力提升。
同时,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也让制裁效果变得难以预期。美国不仅限制了本土公司对中国的出口,还将这些“管控”外包给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冷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产业博弈。
德国芯梦达半导体的运营长梅兹格尔就指出,尽管中国一时间无法获得部分核心技术,但也正因如此,本土企业反而在研发上投入了更多精力,涌现出了一些全新的突破。
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推测,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可能会迎来一个局部的“繁荣”——许多技术上的“缺口”可能会被迅速填补。
但问题是,能够“自给自足”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是否有能力快速跟上全球其他芯片巨头的脚步?尤其是在面临美国一系列高端芯片封锁的情况下。毕竟,虽然中国已经在存储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但在高端人工智能芯片和一些关键设备的制造上,仍然与全球领头羊相差甚远。
至于美国方面,显然也不可能松懈。毕竟,随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迅速崛起,AI芯片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制胜的“关键”,美国将会进一步加大对这一领域的封锁。
最终,这场围绕半导体的科技战争并非一时能够决胜负。中国能否打破美国的封锁,是否能够通过创新和加码自给自足实现行业“超车”?
答案并不简单,毕竟每一个技术进步背后,都是时间、资金和政策支持的积累。但无论如何,这场“芯片大战”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上演,而未来的赢家,可能是那些敢于突破禁锢的企业和国家。
参考资料:
BBC 2024-04-10 《晶片禁运:美国出招中国拆招,现在走到哪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