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我党负责人,被疑日特滞留苏联八年,直至当选七届中央委员

无梦历史为安 2025-01-01 09:25:03

1919年,一位年轻人带着父亲变卖祖传良田换来的200元银洋,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这个名叫李立三的青年,在随后的岁月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然而,1937年冬季的一个夜晚,他被迫滞留苏联,开启了长达八年的异国生涯。在这期间,他不仅无辜遭受牢狱之灾,更被诬陷为日本特务。命运的转折出人意料,就在他饱受磨难、远离祖国的时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

少年立志 投身革命

1919年的寒冬,湖南一户普通农家发生了令人动容的一幕。李昌珪老先生含泪卖掉了十六亩祖传良田,换来两百银洋,将这笔钱交到了儿子李立三手中。这是一笔改变命运的路费,让年轻的李立三得以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

在法国的岁月里,李立三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他与陈延年、陈乔年、王若飞、陈毅、蔡和森等人建立起深厚友谊,一起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这群年轻人不甘于只做留学生,他们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成立了勤工俭学学会和克鲁梭华工工会。

1921年冬天,因为发起"争回里大"斗争,李立三与蔡和森、陈毅等一百多名同志被法国警察强行驱逐出境。这次被迫回国的经历,不仅没有打击他们的革命意志,反而坚定了他们的信念。

回到上海后,李立三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同志不同,他的入党既没有介绍人,也没有候补期。陈独秀看中了这位年轻人的才干,立即派他回湖南开展工人运动。

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李立三与毛泽东在前往安源的火车上相遇。两位革命者携手在安源这片热土上,与刘少奇等同志一起建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领导了著名的安源工人大罢工。

"二七"大罢工失败后,李立三展现出非凡的应变能力。在工人们的掩护下,他化装成火车头的烧炉工,与妻子李一纯一起离开安源,辗转来到武汉。在武汉,他担任了党的区委书记,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1924年初,李立三作为武汉国民党代表,与廖乾吾、刘伯垂一起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不久,党中央又调他到上海,担任地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在上海期间,他参与策划了影响深远的五卅运动。

1927年,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李立三在汉口担任总指挥,领导了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同年,他投身南昌起义,不仅参与前期谋划,还担任前委政治保卫处处长,负责打击反动势力、收集情报,发动群众打土豪筹款。

留苏受阻 蒙冤入狱惊变起

1937年深秋,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王明和康生从莫斯科启程返回延安,按照原定计划,李立三也将同机回国参加抗战。这个看似普通的归国行程,却在临行前夜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

王明突然宣布李立三必须留在苏联,没有给出任何合理解释。这个决定改变了李立三此后八年的人生轨迹。

留苏后的日子并不平静,1938年2月23日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李立三身上。苏联内务部的人员毫无预警地将他逮捕。从这一天起,李立三被迫开始了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牢狱生活。

审讯室里,内务部人员向李立三询问最基本的信息:姓名、身份。李立三堂堂正正地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表明自己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委员。这个回答让审讯人员大为震惊,他们立即将李立三转移到一间单人牢房。

很快,荒谬的指控接踵而至。内务部以莫须有的罪名指控李立三是日本特务,声称他潜入苏联的目的是要刺杀斯大林。在审讯过程中,他们对李立三实施了残酷的肉刑。

面对这些无理指控,李立三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他严厉驳斥了这些毫无根据的说法,并采取了行动:给斯大林写信,揭露监狱中的种种不法行为。

然而,李立三的抗议并没有得到回应。在随后的日子里,他被多次转移关押地点,辗转于几个不同的监狱。每一处的生活条件都极其恶劣,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随着时间推移,这场牢狱之灾逐渐展现出其政治性质。审讯的重点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不再聚焦于所谓的日本特务身份。监狱的负责人开始指控李立三"一贯反对共产国际",声称中共"六大"决议带有机会主义色彩。

面对这些指控,李立三的态度更加坚决。他明确表示要对这些污蔑中国共产党的言论提出控告。监狱负责人提出让他去见当时正在莫斯科的周恩来,但李立三表示不愿打扰周恩来的工作。

整整21个月的牢狱生活,不仅是对李立三个人的考验,更是对一个共产党人信仰的终极考验。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对党的忠诚,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抗不公正的待遇。

控告不平 苦寻归国之路

1939年11月4日,苏联的十月革命节前夕,内务部人员将李立三送回家中。他们对李莎说这是一份节日礼物,宣告了对李立三的无罪释放。但获得自由只是李立三新战斗的开始。

在李莎的协助下,李立三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写出了一份长达百余页的俄文控告书。11月11日,他将这份控告书递交到共产国际,并见到了周恩来和任弼时。

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在11月底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李立三的控告。周恩来出席了其中一次会议,并对李立三的部分论点表示支持。但周恩来不久就返回中国,李立三的案件也随之陷入停滞。

直到1940年3月,共产国际监委会才做出结论:李立三在苏联的问题已经澄清,但他在中国党内的问题仍需要中国共产党作出判断。基于这个理由,他们决定暂停李立三的党籍。

失去党籍的李立三在莫斯科陷入了困境。他无法找到正式工作,也不被允许在莫斯科落户,只能靠共产国际红十字会的救济金维持生活。他四处求助,但多数部门都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

最终,在共产国际秘书曼努意斯基的帮助下,李立三得以在莫斯科外文出版局中文部谋得一份翻译工作。这份工作虽然解决了基本生计问题,但远不是他想要的归宿。

在此期间,李立三多次给党中央写信,表达回国参加抗战的强烈愿望。每一封信都饱含对祖国、对党的深厚感情,但这些信件都没能到达党中央的手中。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作为一名普通居民的李立三参与了挖掘战壕和防空警戒的工作。战争最紧张的时期,他还随出版社机关撤退到恩格斯城避难。在那段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他不得不每年到莫斯科郊外种植马铃薯维持生计。

1945年6月,一个难得的机会出现了。当时正在莫斯科参加苏联科学院纪念大会的郭沫若,成为了李立三与祖国联系的重要纽带。李立三三次拜访郭沫若,除了长谈往事,还请他对自己翻译的作品提出意见。

在郭沫若启程回国前,李立三托付他向党中央转交一封信,请求党中央与苏联方面交涉,为他回国创造条件。这封信承载着李立三对祖国的全部期望,也标志着他为重返祖国作出的又一次努力。

这段时期的李立三,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希望。他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归国意愿,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党的忠诚。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坚持翻译工作,为传播进步文化作出贡献。

重获信任 凯旋归国建功

就在李立三通过郭沫若向党中央传达归国愿望的同时,在延安,一场重要的会议正在进行。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在这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大会上,发生了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李富春代替远在莫斯科的李立三填写了代表登记表,毛泽东亲自向与会代表做工作。尽管李立三本人并未出席会议,大会依然选举他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1945年8月,一个转机出现了。苏联对外联络部的工作人员找到李立三,告知他可以为回国做准备。为了让他更好地了解国内形势,工作人员让他开始阅读中国的报纸。在这些报纸中,李立三读到了《论联合政府》,知晓了中共七大召开的消息。

1945年12月31日,一场改变命运的会面在除夕之夜展开。当莫斯科的人们正在欢度新年时,苏共中央联络部突然召见了李立三。部长潘友新和两位干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接待了他,告知他已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并且正式批准他回国。

当晚11点,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了李立三家中。这位饱经磨难的革命者立即将这一喜讯告诉了妻子李莎。新年伊始,李立三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回国事宜。

1946年1月16日,李立三和杨至诚、袁牧之一起登上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火车。列车穿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最终抵达海参崴。在那里,他们换乘苏联军用飞机,终于踏上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土地。

回国后的李立三立即投入到东北解放事业中。他先后担任了东北三人小组中共方面负责人和林彪代表、东北军区对外联络部部长和东北局敌工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等重要职务。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