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天有多强?处处领先中国,走差异化探测,可惜败在国家太小

海内人物 2024-11-19 10:35:51

在全球太空探索的热潮中,如果问哪个国家在引领潮流,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提到美国、中国和俄罗斯。

然而,当目光转向后起之秀时,人们却常常迷茫:是印度,还是日本?相比印度航天搞的各种“迷之操作”,日本在航天领域显得低调而神秘。

仔细回想一下会发现,日本在航天领域好像从来没有搞过大动静,虽然其在工业、电子信息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它在航天领域的策略却有些与众不同!

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在航天探索方面起步非常早,上世纪便利用“先发优势”实施了一系列航天任务。

1970年2月11日,日本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成为继美苏法之后全球第四个迈入太空的国家。

而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看似很早,也只能排在世界第五,因为我国发射东方红的时间比日本晚了2个月,在1970年4月24日才完成。

不仅如此,日本还较早参与了载人航天任务。1992年,日本宇航员毛利卫,通过搭载美国航天飞机的方式进入太空,成为了首位进入太空的日本宇航员。

在深空探测领域,日本同样有着领先的时间节点。1998年,日本就发射了“希望号”探测器,开启了探索火星的计划。

遗憾的是,因为技术方面的不成熟,日本“希望号”探测器未能完成任务,与火星擦肩而过。此后,日本又陆续尝试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但均以失败告终。

这些成就虽然有成功有失败,但毫无疑问的是,日本早期在航天领域的起步确实够早。

然而,客观事实也决定了日本的这些成绩多依赖于外部技术支持,其核心能力并不完全自主。

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航天强国的竞争压力,日本开始慌了!如果继续在传统的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领域发力,自自己国家的能力根本就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航天工程。

这个时候,日本开始琢磨一条“适合自己”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思来想去,日本选择将目光投向了——小行星探测!这个领域其他航天国家还没有玩,这个领域或许能搞出点成绩来。

这一战略的巅峰之作——“隼鸟2号”探测器,就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2014年,“隼鸟2号”发射升空,目标锁定小行星“龙宫”,从发射到着陆一共飞了6年,探测器于2018年成功着陆“龙宫”,并通过投放一颗小型爆炸装置在小行星表面制造了一个撞击坑,采集到了稀有的地质样本。

2020年,“隼鸟2号”携带样本返回地球,完成了一项划时代的任务,前后历时6年,一共飞了3.5亿公里。

“隼鸟2号”的技术亮点也有点意思,它首次采用了等离子发动机技术,使其以更低的燃料消耗实现更高的航天效率。

这项创新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任务的可持续性。其采样方式同样独具一格,通过爆破直接获取地下无辐射物质,为地外天体研究提供了全新数据。

“隼鸟2号”的成功让日本航天短暂地成为了国际焦点,美国NASA甚至公开赞誉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大成就,并有意采购其数据。

日本借此在小行星探测领域打了一场漂亮的“差异化竞争”!

但迄今为止,日本航天发展的极限也就能做到小型探测任务,对于载人登月、火星登陆这些系统性航天工程,“隼鸟2号”的成功还不足以撑起日本航天的明天。

那么为什么日本航天领域会出现如今被中国处处领先的局面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技术限制。以载人登月为例,载人登月需要强大的火箭推力支持,而日本的现有火箭推力实在是小的可怜,火箭不行,想发展更为复杂的航天任务几乎不可能。

当然,没有火箭也可以“搭便车”,比如搭乘美国的火箭上太空,可这样一来是要花钱的,美国可不会可怜日本,开价一直不低,日本自然是不好接受的。

另一方面,资金不足也是一大难题。以美国“阿波罗计划”为例,其总耗资高达24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000亿美元),这是一个普通国家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

相比之下,日本另辟蹊径开展小行星探测,无论是成本预算还是技术难度都会小的多,既能出成绩又能少花钱,所以才开始走差异化发展路径。

回顾中日两国的航天时间表,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在许多项目上的“时间优势”并未转化为成果优势。

日本这个国家太小了!根本支撑不起大国才玩的起的航天事业,被中国稳扎稳打的策略全面超越注定是迟早的事。

在探月领域,中国通过“嫦娥工程”实现了从绕月到软着陆、再到月球样本返回的全链条突破。

特别是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的接连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跻身全球探月任务的第一梯队,而日本的月球探测计划,至今仍停留在规划阶段,尚未实现实质性突破。

在火星探测方面,中国2021年的“天问一号”不仅成功实现了软着陆,还部署了“祝融号”火星车进行多项探测任务,奠定了中国在火星探索领域的领先地位。

甚至在日本引以为傲的小行星探测领域,中国也在迎头赶上,中国近期已经启动了自己的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其目标不仅包括采样,还计划探索更多天体。

航天发展模式更像是一场“马拉松”:中国以体系化建设为核心,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从基础技术到复杂任务,逐步构建起了完整的航天生态系统。

日本想要领先,除了“剑走偏锋”之外,还要思考如何补足大推力火箭、载人航天等关键短板,否则只会被中国越落越远。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