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从书法出发的“空间草书”雕塑

艺见看时尚 2024-07-31 20:04:40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8日,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正式开幕。

展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进行学术支持,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分为“集”和“传”两个板块,旨在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在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军械库(Arsenale)展区游览路线的最后部分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思考和视觉体验。

在展览现场,“凤凰艺术”对邱振中进行了专访。通过本次展出的《状态》系列作品,他将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具体化,重新诠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假山和奇松。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专访报道。

01

从书法出发

书法一直被看作中国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幕:“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前人挥笔写下的字迹,让后人看了一千六百年还没有看够;同时,它还能让人“体权变之道,察夷险之情”,一生的情愫都融合在其中。

▲ 艺术家邱振中书法作品

对书法的研究,已经能让我们深入到前人书写和表现的机制中。然而,在实践中把握书法仍然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书写工具简单,一支毛笔,要写出让几代人心折的线条,暗示出驾驭工具的巨大困难。同时,书法内涵与“人”相关,提升对书法把握的层次,不是凭靠聪明、机智和想象,也不是凭靠对艺术的当代敏感就能解决的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出发,一直是艺术家邱振中的着力之处。

▲ 艺术家邱振中

邱振中是艺术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始终致力于中国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在深入研究并把握传统技巧的基础上,探索以书法的线性构成表达当下生存状态的各种可能。

多年来,邱振中潜心研究唐代草书,细读它们处理每一点画、每一结构、每一连接的方式,揣摩其动作、节奏,并将所有这些与宋元以后的草书,尤其明人草书做细致的比照,以审视不同时代的得失。然后,做大量的训练,毛笔的,也包括硬笔的、铅笔的,直至对整个书写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把握和熟练达到他认为“可以”的程度。

▲ 艺术家邱振中书法作品

在许多评论家看来,邱振中的草书有几点为他人难及:“一,书写的动作、节奏流畅自然,不夸张,不做作,这是纯然的古法。在他之外,几乎不得一见。二,对力量、空间(也即每个字的结构,字与字、行与行的连接方式)的控制十分精到,点画的质量、黑白关系的分布和组合都经得起推敲,古典又现代,意外又协调,耐看,令人惊讶。第三,具体到笔法,老辣而清逸,内含丰富而不乏烂漫,不支离,不矫饰,有浑然天成和元气淋漓之感。”

02

从书法到三维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海报

四月中旬,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正式开幕。其中,中国国家馆展览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共分为两部分: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文献组成的版块“集”,和由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作品组成的版块“传”。展览旨在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在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军械库(Arsenale)展区游览路线的最后部分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思考和视觉体验。

▲ 邱振中,《状态》系列作品,2024,钢筋龙骨、玻璃钢着色,多尺寸,拍摄:邱昕,©️邱振中工作室

从展厅的侧门来到室外的处女花园中,邱振中以“景观”为焦点,展出了名为《状态》的系列雕塑作品。《状态》系列作品将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具体化,重新诠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假山和奇松。在中国馆的室外空间,它们建造了一个新的“花园”,人类和飞鸟穿行其间,模拟了许多人所向往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事实上,几年前邱振中便曾根据书法观念创作过一组装置作品。他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介绍,那组装置作品运用了书法中的一种笔法理论——绞转,即笔锋在一条线里不停搅动。尽管在硬质材料中无法实现这种持续变动,但他在构建装置时运用了不规则转动的概念,这在雕塑领域是前所未有的。

▲ 香港艺发局主席霍启刚及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参观中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馆,与艺术家及策展团队合影

而基于过往经验,这次他将一组平面作品自然地转化为雕塑作品,成为一次顺理成章的过渡。可以说,如果将邱振中的所有作品从书法作品、文字作品、水墨作品到如今的雕塑和装置进行回顾,可以明显感觉到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书写性的不断深入体验和运用,二是空间构成的方式。而在其源头,书法则始终作为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和起点。

这件“空间草书”,从外形上呼应了西方二战后的抽象雕塑,和其场地一起回应了“园林”的主题,强调了寻求自然与艺术和谐共生的价值。邱振中的作品也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个在户外展示的作品。他表示,与20世纪的雕塑不同,这件作品可以说是纯抽象的构成。作品以线条为主,并在其内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空间。这些空间由于作品的透视特性,能够与任何背景融洽结合——这种融洽性也得益于作品的空间性质和现代运动的兴起。

03

文化的分&合 书法的静态&动态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符号,在形象结构和语义方面有着无尽的可塑性。首先是其具有形象性的抽象结构。唯独中国保留并发展了文字艺术——书法。人们往往关注书法的静态结构,而忽略了其动态特性。实际上,书法的书写性和空间构成方式可以为艺术和文化提供无穷的灵感。

▲ 艺术家邱振中水墨作品

由于汉字的符号为书法提供了完美而又无须再创造的基本结构原型,所以书法的创造只在单字结构上进行微妙的变化改造。如何领会并切身感受到书法中的“时间、空间、运动、造型、节奏、色彩”,以及它们的丰富和幽微所在?这大概正是书法“微妙玄通”的地方,也是它终不能十分地抵达大众的原因。

▲ 艺术家邱振中水墨作品

不过,邱振中的户外雕塑《状态》虽然高至三米,却让人体悟到那些来自中国书法的线——被风梳理时的纠缠、飘动并最终与风融为一体,成为了“园林”的灵魂。而这样一件新颖的作品,毫无疑问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陌生却又熟悉的。

这种矛盾统一存在于各处。邱振中指出,此次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虽然看上去与威尼斯双年展存在某种张力和对立,然而事实上,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对于熟悉当代艺术的人来说并不新鲜,因为这种全球化的现实早已存在。无论是从人物、体验,还是文化的不断吸取和交流来看,都是一种不断融入我们固有事物的陌生元素。中国馆的主题则强调了“集”的一面,特别是由于这次的设定主题与中国绘画史和中国艺术史有关,所以它实际上更多地强调了“分”和“合”的一面。

▲ 艺术家邱振中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研讨会

邱振中作品的意义,并非在于推翻了书法本体,而在于启发了人们对它的重新认识和拓展,并为探索现代书法体系提出了某种方法论式的启示,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的观众可以看到书法不仅仅是平面的表现形式,而是能够转化为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这种转化同样为当代文化世界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可能性。

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将其与现代艺术结合,通过不断深入体验和运用书写性以及空间构成方式,邱振中展示了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广阔前景,亦证明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语境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 邱振中,《状态》系列作品,2024,钢筋龙骨、玻璃钢着色,多尺寸,拍摄:邱昕,©️邱振中工作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