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的哪一渡的艺术成分最高,这么打分你赞成吗?

历史微声悟说 2024-07-31 18:08:45

都知道四渡赤水是毛主席一生引以为豪的得意之笔,体现了他极高的军事指挥艺术。

那么,这四渡赤水,哪一渡的艺术成分最高呢?这篇文章,试着还原一下这个惊艳整个世界的战役,斗胆给每一“渡”打打分。

四渡赤水,离不开老蒋打造的至暗背景

四渡赤水,是发生在刚刚开完遵义会议之后的一系列战役,而且是以败仗作为引子的。

书上常说,遵义会议是历史转折点,给人的印象是,好像这个会一开,红军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现实残酷复杂一百倍。

红军刚经历了湘江惨败,兵力从8.6万锐减到3万左右。尽管在遵义休整了10天,但是,敌我悬殊的对比没有一点改变。

当时,红军核心纵队驻扎在遵义,红一、红九、红五、红三军团分布在遵义外围,构成保卫中央的环形防线。

而他们四周,是老蒋派出的150个团足足40万人,逐渐压缩的铁通包围圈,像一双双铁手掐住红军的脖子。

东面,湘军何健4个师守住酋阳、秀山、松桃、铜仁一线;

西面,滇军孙渡3个旅扼守西北贵州毕节地区;

南面,薛岳兵团2个纵队和周浑元共8个师控制贵阳、息烽和清镇,控制乌江北岸;黔军王家烈两个师驻扎刀靶水、湄潭。桂军还有2个师进驻贵州独山、都匀一带;

北面,川军刘湘10多个旅向川南集中,前锋已达松坎以北;上官云相2个师从河南开进四川万县、重庆。

一招不慎,红军就会全军覆灭。

国军蓝色包围圈

敌我双方,一方是包围,一方是反包围。四渡赤水其实就是不停地在反包围。

对手很强,人马又多,处处天险绝境,又是客场作战,没有后方。物资、粮草、武器、弹药、兵源储备、伤员安置、隐蔽休整……哪一项都拿不出手。当年的这个阵势,放到任何年代,交给谁,都是一个作不活的死局。美国西点军校,多次用兵推来推演当时的红军,都是失败,作不活。

总之,一把烂牌,一个死局。这就是催生“四渡赤水”的军事背景。

但也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四渡赤水”的神奇,才能凸显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一渡赤水。战略目标:摆脱围堵,北渡长江。结果:未成

一渡赤水,其实是战败后的被动选择。

红军拿下遵义,却不能死守遵义,还是要走。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往哪走,怎么走,就考验指挥艺术了。

当时的红军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向东,进入湖南湘西一带,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和。第二则是北上渡过长江,和兵力更加强大的红四方面军会和。

综合考虑后,毛主席建议北上渡江,进入四川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1月24日,红一军团成功从黔军王家烈手中夺下土城,也探出王家烈部战斗力比较弱。

拿下土城后,红军兵分两路准备拿下赤水县,从水势比较平缓的泸州宜宾一带渡过长江。

为了顺利过江,中央还电令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打配合,从川陕边界出兵南下,吸引川军撤离长江防线。

但是,现实很残酷。赤水县一带,就是川军在布防了。

和王家烈的“双枪军”相比,川军的战斗力太强了。赤水县城竟然久攻不下,而且,情报显示,一股部队已经从后方悄悄包抄过来。

偏偏此时情报出现失误,红军以为后面包抄的是黔军的4个团6000多人,红军知道黔军的战斗力,没有特别在意,只是分兵在青冈坡设伏。

但是,来的不是黔军,而是川军郭勋祺部。而且也不是四个团,而是六个团。

狡猾的郭勋祺,到达青冈坡后,并没有从谷底走,而是直接沿着山梁行军,绕过了红军埋伏点。一场埋伏战,就此变成了双方抢夺制高点的战斗。

红军一交手发现不对劲,敌人不是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0000多人。这一仗,红军损失惨重。郭勋祺打到土城指挥部,差一点就见到毛主席了。

最后,朱老总都亲自抱着冲锋枪上了。多亏陈赓的干部团拼死杀敌,勉强拖到了红一军团第二师赶回来支援,才稳住阵脚,陷入胶着。

情势队红军极为不利,赤水县和土城两线作战,再打下去,国军的各路援军可就到了。毛主席当机立断,命令红军撤出战斗。

可以说,这是遵义会议之后,最危险的一次败仗。同时,也是郭勋祺的巅峰时刻。他不知道,被他打败的这支队伍,后来诞生了187位开国大将。

土城战败,红军也失去了从赤水县渡过长江的机会。这次失败,也催生了一渡赤水。

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战略目标是转移到金沙江过河。

但是,国军有飞机在空中侦查,红军的动向完全在国军飞机侦测之下。

老蒋一看,自然也明白红军想从金沙江跑路,于是安排川军12个旅的兵力,在红军前进的各个可能方向,都张网以待,甚至在长江的江面上,都布置了舰艇。

而通往金沙江的必经之路上,还有滇军孙渡的三个旅,严阵以待,就等着红军上门来。

要是这么硬打过去,红军肯定是自投罗网,自寻死路。

于是,红军想用调虎离山之计,扯开防线。

2月8日,红军打下扎西,同时,又派一支部队佯攻镇雄、彝良,这几处都是滇军的重要城市。红军想以这样的方式,吸引孙渡的三个旅从金沙江撤回。但是,遗憾的是,这家伙并没有上当,一动不动。

而四周的敌人都在赶来的路上,新的包围圈即将形成,红军再次面临全军覆没的死局。一渡赤水的战略目标太过明显,已经被敌人看破,无法达成。

所以,如果斗胆打分的话,这一渡赤水,撤离及时,脱死向生,但未达目标,艺术成分打个60分吧。

二渡赤水。战略目标:摆脱围堵,赢得喘息。结果:完成。

一渡之后,半路受阻,毛主席的灵感也愈挫愈强起来。

面对国军的再次合围,毛主席在地图上比比划划之后,提出一个让所有人诧异的方案——再渡赤水,杀个回马枪,再夺遵义。

什么理由呢?毛主席说,此时国军大部队都已经移动到赤水河西,赤水河东的贵州地界,兵力空虚。而且敌人绝想不到,我们刚刚从遵义出来,又会突然打回去。打回去,既能摆脱这里的包围,也能出其不意,打王家烈一个措手不及。特别是,遵义的军事补给还是很给力的。

兵者,诡道也,永远不要让敌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众人对毛主席的大胆谋略,只能表示叹服,叹服,再叹服!

1935年2月18——21日,红军从太平渡、二郎滩渡口,二渡赤水,进攻遵义的桥头堡桐梓。

毛主席在二渡时,还把渡河的船只藏了起来。别人不明白毛主席的这个操作,哪里知道在今后还有奇效。这个操作,再次证明了毛主席的远见和神算。这是后话了。

王家烈此时正在遵义家里,给老娘过生日呢,突然接到报告:红军又打过来了,一下子懵了,慌作一团。心跳平稳后,王家烈琢磨,虽然这里兵力空虚,但是还好有天险娄山关啊。红军是疲惫之师,他只要死守娄山关,撑到友军支援,红军就不战自败。

实话实说,王家烈这么想,是很合理的。但是,他唯一没有想到的是,红军被国军追来逐去,战斗力居然还是那么强。

红军当然也知道,必须拿下娄山关,而且是速战速决。

2月24日,红军发动了娄山关战役。战术上,采取正面猛攻,另派两支部队两侧迂回攻击敌方指挥部和后备队。

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击溃了敌人的军事防线和心理防线,赶在敌人援军到来之前,拿下了天险娄山关。

这一至关重要的胜利,被毛主席写进了诗词里。

拿下娄山关,红军一刻不停留,直奔遵义,在半路上碰到去支援娄山关的王家烈,王家烈一触即溃,逃离了遵义。王家烈逃跑路上,又和姗姗来迟的吴奇伟部合兵一处,组团又杀回来,反攻在遵义城外制高点鸭溪,红军一度丢掉阵地。

危急时刻,还是红军的迂回战术起了作用,王家烈和吴奇伟,一看到有红军从背后杀来,丢下部队就跑了。

毛主席下令,给我远远地追着打,这一追,追出去百八十里地,简直和撵兔子一般,为遵义赢得更多喘息空间。

这场战役中,红军共歼敌两个师共8个团,缴获枪支2000多,子弹10万多发,大大地补充了战力,也是遵义会议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二渡赤水,出其不意,跳出包围,赢得重大胜利,部队休整充足,为艺术打分的话,90分吧。

三渡赤水。战略目标:调动国军西移。结果:完成。

红军出其不意,二下遵义,着实让老蒋火冒三丈。老蒋气蒙了,觉得还是部下不给力,就直接坐飞机来到重庆,近距离督战。

在重庆的时候,蒋介石做了一番军事分析,说实话,还是很到位的。

他说,红军战力仍未稍减,不可轻视。贵州西北地瘠民贫,大军行动不仅米粮困难,就是柴草也不容易得到。红军徘徊于此绝地,乃其大方针未定的表现。

老蒋继续分析说,这一段长江两岸大多是横断山脉,山势陡峭,大部队无法机动。今后红军只有化整为零,在乌江以北打游击。

其实,现在已经是打明牌了。渡过长江,就有机会成活。但老蒋自信,在他的指挥下,红军断然无法突出重围,北渡长江了。

因此,面对飘忽不定的红军,他决定稳扎稳打,再次祭出碉堡政策。

他指示薛岳,命令各纵部队一边咬住红军尾追侧击,一边修碉堡围攻,一步一步向赤水包围。命令,李韫珩在遵义城周围,上官云相在桐梓和遵义之间,刘湘在长江以南的叙永、赤水、土城、古蔺地区,龙云、孙度在大定毕节以东,全力修筑碉堡封锁线。

到3月下旬,乌江南岸各渡口,乌江以北大定、黔西、金沙、仁怀、遵义、桐梓沿线,都已初步形成碉堡防线。

红军其实是从一个包围圈跳出,又陷入新的包围圈,而且,一次比一次让人窒息。

红军来回佯动,想引诱国军冒进,寻机歼灭。而这一次,国军竟然沉得住气,步步为营,不轻易出动,等待包围圈的严丝合缝。战场上出现极不寻常的死寂。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反而沉不住气。为了打破老蒋的碉堡合围,林彪提出一个方案,攻打王家烈残部驻扎的打鼓新场。理由是,王家烈是软柿子,打赢这一仗,一可震慑敌人,二可鼓舞士气,三可补充物资。

3月10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会议,讨论林彪的计划,几乎所有人都同意进攻打鼓新场,周恩来没表态,明确反对的只有毛主席。

反对理由:第一,王家烈虽然弱,但以红军长途奔袭,并没有把握一口吃掉,若打成攻坚战,对红军不利;第二,如果周浑元和吴奇伟选择支援王家烈,红军就会腹背受敌,立刻陷入绝境;第三,即便是拿下打鼓新场,也守不住,还要退回遵义,那被包围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打打鼓新场。最终,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执行林彪的计划。此时,改变历史进程的毛主席,再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林彪

当晚,毛主席自己提灯走了六里的山路,再一次找到了周总理彻夜长谈,终于说服了周总理,两人又一起说服了朱老总。于是,11日凌晨,周总理提议继续昨天的作战会议。这一次,在三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人这才统一了思想。

也就是同一天夜晚,前线传来战报,打鼓新场周围出现大量敌军。大家心里一惊,冷汗直冒,心说,幸亏没有鲁莽行事,否则可能全军覆没。

这件事,让毛主席觉得,在战争决策上搞少数服从多数,实在是太危险了,必须改。

于是,3月12日,红军成立由周恩来、王稼祥、毛泽东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毛主席到此时才真正拿到了最高指挥权,才真正开始了神乎其技的操作。

不打打鼓新场,打哪里呢?毛主席语出惊人,打周浑元驻扎的鲁班场!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打弱鸡王家烈,你说有风险,打强敌周浑元,岂不是风险更大?

毛主席的理由:第一、周浑元绝对想不到红军会打他,这叫出其不意。第二、打周浑元,王家烈支援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不大。吴奇伟要支援,距离较远,我们有充分准备打援。第三、若打下鲁班场,当然好,即可以此为支撑,渡过长江。若打不下,则可以转向北从茅台镇渡江。第四、不直接从茅台镇过江,就是防止周浑元趁红军渡江偷袭。打周浑元,最低限度也要他不敢出城,为渡江解除后患。

这就是毛主席的军事艺术,有如下棋,至少要看到三步之外,才能动手。

3月16日,红军部队从贵州茅台镇三渡赤水。前两次渡过赤水都是悄咪咪地,而这一次,毛主席命令军队毫不隐蔽,就在国军侦察机下,大摇大摆地走。

红军又一次渡过赤水河,这么来来去去,老蒋被搞昏了头。从老蒋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当时他蒙圈的状态。老蒋在日记中写道:匪由茅台西窜,其再转南?转北?抑留一部于东面乎?

最高指挥官蒙圈了,底下的将领当然也跟着蒙圈。红军到底要去哪里?所有人都在猜。

红军大摇大摆渡过赤水河后,毛主席立刻下令关闭电台,全军就地隐蔽。完成隐蔽后,立即派红九军团,携带主力电台,伪装成主力红军,向西北方向急进,攻击叙永,同时,用电台疯狂发报,就是要让国军截获电报。

于是,老蒋看到的情形就是,红军主力正在向叙永进攻,有从叙永金沙江渡河之意。

3月20日,老蒋马上命令全军向西移动,集中重兵于赤水河西。同时,命令贵州的黔军,也快速向黔西方向集结。

老蒋又从重庆飞到贵州,在距离战场一线更近的地方督战。一到贵阳,老蒋就发表了一篇非常乐观的训话。他说,共军已是强弩之末,现今已迫逃入黔,今寻求渡江地点未定,前遭堵截,后受追击,浩浩长江,俨如天堑,环山碉堡,星罗棋布。

老蒋乐观地认为,红军已走投无路,这是最后一战了。

三渡赤水,全军大佯动,如期调动国军大举西移,为第四渡做准备,军事艺术100分。

四渡赤水。战略目标:调动国军东移,扯开长江防线。结果:完成。

老蒋飞来飞去,不停地给国军下令。但老蒋不知道的是,他的动向和电报,其实一直在毛主席的掌握之中。

就在老蒋电令下发的当天,红军真正的主力部队,悄无声息的折返至太平渡和二郎滩渡口,也就是红军二渡赤水的地方。

当初,二渡赤水时,毛主席命令隐藏的船只,发挥了巨大作用。红军主力飞速四渡赤水,随后,向南急行军。路上,竟然和在顺着赤水河西搜寻红军的国军大部队,擦肩而过。

而此时,双方兵力产生不对称差异。国军主力此时全部都在赤水河西,而老蒋所在的贵阳,仅剩不到两个团的兵力。面对红军主力,老蒋处于绝对弱势。

毛主席下令,让红九军团继续伪装主力,迷惑敌人。其他主力部队一路南向,进击乌江,兵锋直指贵阳。

3月31日,红军借助大雨,从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突破乌江,贵阳完全暴露在红军攻击进程里。

红军真的要进攻贵阳吗?表面看的确是,毛主席让部队一路大张旗鼓打出“攻打贵阳城,活捉蒋介石”的口号。此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老蒋,接到薛岳打来的报警电话,内心是崩溃的。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想到,40万人对阵3万,怎么会落到可能被红军活捉的尴尬局面?

4月2号,老蒋召集陈诚、薛岳等人商谈,判断红军的行动方向。他们判断,第1种可能是趁虚袭击贵阳。第2种可能是仍然要往东突围,和红二红六军会师。两种可能,都会威胁到贵阳的安全,当务之急,就是确保贵阳安全,也就是确保老蒋安全。

而毛主席也正是希望他们能这么想。

于是,老蒋一面大规模调动大军急奔贵阳勤王,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随时准备逃跑。

4月5号,贵阳东南几十里地区不断发现战情。贵阳已经人心惶惶,蒋介石心神不安,坐不住了,竟然步行走出行辕,亲自去查看城区的工事。

4月5号晚上,贵阳外围到处都传,有红军活动。老蒋又不停地询问城防工事、守备兵力强度,特别是飞机场的情况。

老蒋受惊到何种程度,据他身边人后来回忆透露,那天晚上,老蒋开始拉肚子,一个没控制住,竟然把屎拉在了床上。同时呢,宋美龄也伤风了,发起烧来。结果,第二天一大早,老蒋把侍从副官蒋孝镇,好一顿臭骂。

就在老蒋心惊胆战之际,孙渡率部三天急行军400里,终于赶到贵阳。

这一切都在毛主席的计划中,攻打贵阳是假动作,把孙渡调离云南才是真实目的。

就当孙渡准备在贵州和红军决一死战的时候,红军却派出一支人马,在乌江河上大张旗鼓地搭建浮桥,造成一种阵势,红军主力要渡过乌江,往东去,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老蒋一看,哦,原来当初他们分析的没有错,红军主力还是要往东跑。于是,电令来贵州勤王的国军,一律往东追击,要在乌江把红军围剿消灭。

老蒋没有料到,乌江搭桥也是个假动作。红军主力一个大转弯,悄悄地从贵州和龙里之间的空档穿过去,向西南急行军,进入空虚的云南。

云南的主力一共就六个旅,三个旅跟着孙渡在贵州准备在乌江干仗呢。

红军主力兵锋直指昆明,云南王龙云急令各地滇军回防昆明。

而红军攻击昆明,还是个假动作。这一系列的假动作,终于让长江驻防的国军,全体西移。长江防线出现薄弱环节,也给红军渡江留下了比较充足的时间。

红军对着昆明虚晃一枪,然后急速北上,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跃出重围,逃出生天。这就是另一个神奇故事了!

四渡赤水,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心理大战,逃出生天,艺术分120分。

结语

长达三个月的包围与反包围,最终以红军突出重围而结束。

多少年后,人们谈起这场战争,才发现,原来毛主席从一开始就坚定了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总目标,而在这个总目标下,一步步走来,完全牵着敌人的鼻子,闪转腾挪,虚虚实实,似乎在第一天,就预料到了随后的每一天,把一个绝无可能成活的死局,轻松破解。

最高的指挥艺术,是指挥敌人的部队。这一点,毛主席做到了。

他老人家,把各种战争元素,包括敌人将领的矛盾和心理状态,都运用到了极致。

试问古今中外,还有谁能做到呢?

四渡赤水,永垂史册。

文章斗胆给每一渡都打了艺术分,您是否同意这样的分数呢?

您打分会打几分呢?

又有哪一渡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