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锭戳记反映出的钱粮税收(三)——“人无三分银”的贵州银锭

龚博钱币 2024-07-06 13:22:10

清代时期,我国西南边陲田赋虽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涉及到边疆安全与稳定发展,所以关系到国计民生。朝廷对其财政治理主要表现在针对灾荒与战乱的田赋蠲缓、减轻民众赋税负担的普免积欠和整治田赋征缴积弊。据史料记载,自1799年到1911年这一百多年间,清廷蠲缓云南田赋总额近乎累计免除该省17年田赋之额征,其中荒田赋额占蠲缓总额的95%。

清代贵州“丁粮”银锭实物遗存

贵州田赋以丁粮为主。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通饬该省各属将所收耗银、耗米提解司库。乾隆二年(1737年),饬定划一办法,每两加耗银一钱至一钱五分,每石加耗米一斗至一斗五升,“此丁粮正、耗援照内地办法所自始也”。清末,贵州省应征年额丁银正耗1062万两、秋米正耗1678万石,在各省区中“租赋最轻,通省收数不及内地行省一州一邑”。征银之名目有条编、马馆、盐钞、蜡价等十余种,粮则有本色、折色米等十余类,“历年虽经归并,而款目仍觉纷繁”。加以丁粮“随地派征,并非按亩制赋,科率复杂,乡里互异”,以致人民纳赋,“在乡愚固难明了,即贤者亦难索解”,粮书、胥吏乘机舞弊,恣意盘剥,病国害民,税收锐减。

清代贵州“遵义丁粮”银锭,公博评级AU55

清代云贵地区田赋征解期限在雍乾之际有所调整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先是各省地丁钱粮“于二月开征,四月完半,五月停忙,八月接征,十月全完”,雍正十三年“改令十一月全完,各省遵行”,只有贵州与他省不同,“九月开征,次年三月全完”。这种调整与当地的季候有着很大关系。

“人无三分银”是过去人们对贵州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无论经济与文化。也正因如此,现今遗存下来的清代贵州地区银锭实物表现出来大部分铸造相比其他省份要粗糙,锭面加盖的戳记文字也明显羸弱并缺乏美感,这些都与铸造匠人的文化水平及工艺手法紧密相关

清代贵州“古州.裕兴恒”银锭,公博评级MS61

虽说大部分清代贵州银锭铸造比较粗犷,缺乏美感,但也有例外,比如业界公认的最具贵州特色的“茶花锭”就是其精制银锭的代表。

贵州茶花锭

这是一枚清代贵州茶花型银锭,铸造精美,银色纯净,锭面中央加盖有“钱粮银”戳记,整体显得周正端庄。一目了然,它与贵州地区的钱粮税收有着直接联系。类似这种直接加盖“钱粮银”戳记的贵州银锭遗存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茶花型银锭,虽然无法通过锭面戳记直接揭示其实际用途,但大致可以推测,亦应属同类范畴。

精美的贵州茶花锭

清代贵州“贵阳”双戳记银锭,公博评级MS62

清代贵州“贵阳”单戳记银锭,公博评级MS62

清代贵州“贵阳”三戳记银锭,公博评级MS63

清代贵州“恩州府”单戳记县存留银锭,公博评级AU58

清代贵州银锭,从早期粗犷的笸箩型银锭到灵动优美的茶花银再到普通厚重的碗型银锭,无论锭形的精美与粗糙,也无论戳记的规范与率真,它们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真实反映,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在收藏把玩之余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深究其精髓使其发扬光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