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裂变,以及我们凭什么走到今天?

大渔的江湖 2022-12-13 22:47:10

熟悉我的朋友,都应该非常清楚,我先后多次说过,美国越是不择手段,现阶段越是会得到相反的效果,以往各国即使年复一年的被美国割菜,绕过美元,敢于突破美国底线的,却不多,其中的理由有很多,但经济和武力的结合,占据了绝对因素。

这一轮全球化可以从1980年算起,美国作为其中的主导者,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往上,产业升级成功,互联网革命爆发,不仅解决了,70年代,里根时代,遗留下的债务,自身的经济,也出现了一轮井喷,全球的蛋糕亦在无形中扩大,往下,产业链的大量转移,促进了东亚各(某)国的制造业大发展,进而又推动全球制造成本出现跨越式下降。

这么一整套组合拳下去,全球的经济被高度整合,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周期,注意,这个词,这并非是夸大,功是功,过是过,我们不能因为大漂亮现在的面目全非,就完全否定过去有益于世界的一面,除此之外,我国在其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一阶段,我国虽然只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点,但胜在体量足够大,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工业国,绝对是毋庸置疑,也正是我国的负重前行,进而又推动全球的物价,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物价,得以出现长达四十年,超长周期的低波动。

说来我国能够走到如今的地步,实在是个奇迹,如果按照西方的经济学,我们根本不可能,在短短三十年内,走完先发国平均两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

现在一提到先发国能够率先完成工业化,总能扯出一大堆,诸如什么制度,黑三角贸易,地理大发现,等等一大堆理由,这些广为流传的话,多少都有些盲人摸象,或者说,达不到那种裂变,再说这些理由,欧洲以外,有不少国家都已具备,但都没有如欧洲一般,出现工业革命,一定是少了最关键的一环。

16世纪到18世纪是英国与欧洲的工业化高峰,催化剂的最初源头,其实就一个字,穷,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帝国,在14~16世纪是一个领土横跨亚欧非,面积450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人的庞大帝国,同时期的欧洲强国,西班牙、英国,人口不过数百万,经常要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对抗奥斯曼的扩张。

戏剧的是,奥斯曼通过地理优势,控制欧亚陆地商道收取巨额“过路费”,致使到达欧洲的商品贵的离谱,欧洲各国孱弱已久,武力上无法较量,只好绕开陆地,试图通过海运的方式,寻找马可·波罗笔下的富裕东方,我们熟悉的哥伦布(注 此人是个十足的rubbish)从小熟读此书,中年时才能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找到美洲,西班牙更是借助这笔财富,搞出了个无敌舰队,至此算是开启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

欧洲那疙瘩当年也是穷的叮当响,好不容易才开辟出一个黄金海道,自然一拥而上,决定利益分配的,向来是拳头的大小,为了更多份额,为了不被吞并,欧洲进入“战国时代”,开始疯狂的点击火炮技能树,成立自家的科学院。

比如说伽利略,你以为他是搞天文学的,实际上他还是帕维亚大学的军事科学教授,与威尼斯兵工厂有着长期合作关系,1593年正式成为该厂的私人科技顾问,专门负责对新式武器的研发,简单的说,是计算炮弹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射击移动中的目标。(注,牛顿力学到底是干嘛的?)

但是打的准,不代表可以打的狠,射的远,为了追求更大的杀伤力,欧洲各国开始研究火药原理,而这一轮的胜利者,不再是日不落。

通过光荣革命,登上英国王位的威廉三世,在位期间,一直孜孜不倦的同法国互殴,长期的冲突,导致对作为火药主要材料的硝石,有着巨大需求,在这一点上英国可谓占尽优势,一来可以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发现的硝石来补充消耗,二来又经常动用庞大的舰队围堵法国,使得法国的硝石经常得不到补充,形式堪称岌岌可危,为此1775年,法国以拉瓦锡为指导,动用举国之力,建立一个的硝石实验室,试图以更为低廉,更为容易的方式获取硝石,最终导致了拉瓦锡化学革命的爆发。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察觉到,这场席卷欧洲的战争,没有一处不需要钱,举国之力,建立科学院(现代大学的前身)需要钱,养活一大群完全脱产的科学家需要钱,没日没夜的拿着炮火对轰还是需要钱,由于本身就穷,火炮上虽然有些优势,手工业却得不到足够的资源,发展的依旧一塌糊涂,在与各国的贸易中,并无明显优势,单靠自身那点家底,压根就玩不起,玩不久,这么豪爽的游戏!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技术,想要长久迭代,都需要需求(订单)的推动,或者说,这些成本一定需要一个最终的买家,如果这个买家,无法通过正常方式(贸易)找到,技术的持有者一定会通过非正常方式找到它,这一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我们经常叨叨,生产了一大堆飞机大炮的小胡子。

现在我们再来捋一捋整个过程,为了利益,为了不被他国吞并,欧洲各国集中所有的资源,研发更凶猛的火器,由此引发了更为混乱的,欧洲版战国时代,美国和苏联的星球大战,技术扩散后,引发了后续的互联网革命,欧洲各国长久互殴下,火炮技术同样开始急速裂变,最终引发了以弹道计学和化学为主的火炮革命,为了给这些吞金兽找到最终买家,开启了以火炮为商人武装,商人为火炮提供资金的贸易(殖民?)时代。

其中又以英国最为成功,殖民地足够大,代表有充足的原材料,市场足够广,代表有海量的需求,商人足够多,代表可以及时组织生产,当三者同时具备,工业革命自然爆发了。(法国是化学革命)

所以现代国家还想完整的复制欧洲当年那一套,无论外在环境,还是时间周期,早已不再具备,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面对此种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后发国需要一些特殊方式,建立起特殊的竞争优势,才可完美的复制发达国走过的路。

需要有人帮你修桥铺路,缩短贸易流程,需要有人帮你,周转原材料,保障生产,还需要一批具有某种精神的人,将以上这些串联起来,对内,组织人力,搭建统一市场,对外,搭建贸易渠道,引导商品出口,说到这里,又得提下美国,虽然现在有些歇斯底里,但是在过去主导全球贸易时,虽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客观上,也依靠武力,维护了贸易通道的顺畅,让各国不用如早期的欧洲各国,随身带着火炮,增加了交易成本。

回归正题,仅仅是完成上述难题,并不代表可以彻底成功,自打布雷顿体系解体,美元不再于黄金挂钩,货币的发行,开始以一国信誉,以及依靠税收发行的国债,作为最终载体,货币也成为现代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经济上的天花板也由此打开了,而能够制约货币印刷总量的,只有通胀,过去四十年之所以能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完全是因为全球长期处于低通胀,各国才能一次次开闸放水,挽救经济,推动增长。

这么说大家不太明白,可以理解为,货币超发代表利率降低,利率降低代表盈利空间上升,企业为了更多的盈利,招聘工人,加大生产,工人有了收入,需求(消费)就会大增,之后经济出现过热,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恶性通胀,货币的水龙头就会收紧,利率会上升,企业没了利润,收缩产能,早早还贷,就成了必然,如此周而复始,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

不过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以上这张图,就十分清晰的显示,美元的债务,在布雷顿体系解体后,就一路狂飙,过去贵金属作为货币的载体,虽然受限于产量,无法出现纸币式的无限供应,却也让经济平滑许多,很难出现类似2007年那种动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过去的经济危机是以小频低波动的方式呈现。现在,要么很长时间没有,要么一准来个大的,进而导致出现了一个十分滑稽的场面。

越是救市,债务越多,需求也就越弱(中产被快速收割),而需求,也就是源源不断的订单才是技术能够持续迭代的基础。

一个国家一开始内需薄弱,依靠美国的需求,进行快速迭代是非常正常的事,但也代表,你能走到什么程度,拥有多高的天花板,完全取决于美国,韩国,日本,舍弃了独立,加上体量较小,美国才允许他们混入发达国的行列,但是当美国的需求也不足时,镰刀是不会分方向的,此时后发国,还要加速往上,就需要从内部抽取足够的份额作为补充!

清朝的工业革命之所以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普罗大众实在过于贫困,仅仅是活着,就已用尽所有资源,根本没有可用于交易的剩余资源,当时的富裕阶级(比如,地主?)虽然有,但数量太少,需求的资源还不足以引发足够的贸易交换,耗费心血建立的工厂,脱离了来自顶层的资金,又无法从底层吸取养分后,有如空中楼阁,轰然倒塌。

所以一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之后的产业升级,能否成功,和制度,和举国体制,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和你是否,能将成本与别人进行交换有着直接关联。

如何让普罗大众拥有足够的剩余资源,又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交出来,是一个十分高难度的操作,这里没有对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交出来的剩余资源,也会亦另一种方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属于资产的盛世,才刚刚开始!

末尾,今天本来是想写石油结算的,写着写着,不知道为啥,写歪了,下一篇文章争取把中东石油带来的影响写一些!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9 阅读: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