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大中文系,见庭前有刻石:斯文在兹。
不禁想弄明白它的出处和意思。
“斯文在兹”不独北大有!如果你去过大同孔庙,走进大成殿,抬头便可见光绪帝御书的几个大字——“斯文在兹”。
“斯文在兹”出自《论语》: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群众拘禁,道:“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吗?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将把我怎么样呢?”
孔子认为自己是周文王之后,是能担负起文化传承任务的人。那年孔子56岁,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困,孔子安慰同行的学生们说:不要怕。这是他文化自信和担当的表现。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充满自信,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本身就说明他的思想的高度和智慧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