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抗丨陆逊之子,东吴最后的铁壁,为东吴续命十几年,无奈又悲壮

雁芙说历史 2023-02-22 15:56:14

魏蜀吴并立的三国时代,东吴是最后一个被灭掉的割据政权,他能坚持这么久的时间,与东吴代代出名臣名将不无关系。

周瑜死后有鲁肃,鲁肃死后有吕蒙,吕蒙死后有陆逊,可谓是代代有英才辅佐。

然而东吴皇帝孙权晚年昏聩暴戾,以至于东吴出现剧烈的政治动荡,陆逊也被卷入其中,最后忧愤而死。

陆逊死后,他的儿子陆抗继承了陆逊的衣钵,成为了东吴后期唯一的名将,其才识不下于陆逊。

蜀汉灭亡后,江东独力难支,正是陆抗多次挫败司马家晋国的进攻,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独撑危局,为东吴续命十几年,他死后第六年,东吴就被灭了。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正是这位江东名将,东吴最后的长城——陆抗。

名将之后亦是名将

226年5月,魏国皇帝曹丕病逝于洛阳,太子曹叡接过了帝国最高权力,至此,曹魏帝国已传至第三代,距离其灭亡仅剩40年。

也恰恰是这一年,东吴名将陆逊家中诞下一名男婴,陆逊简直是喜笑颜开,激动不已。

对于他来说,虽然早年和夫人生下一个儿子,却不幸早夭,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无儿无女,如今已经是43岁的年纪,终于老来得子,实在是人生幸事。

激动之余,陆逊给孩子取名为陆抗,并对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儿子呵护有加。

在此后的20年里,他不仅给了这个孩子最好的教育,还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陆逊绝对想不到,正是因为他20年的培养,让陆抗学会了各种兵学谋略、治国之道,成为一代栋梁之才。

多年以后,当东吴处于兴亡继绝的危急关头,陆抗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江东一片天,为江东续命十几年。

不过,陆抗的第一次出场,却是为父辩白、洗刷冤屈!

在他20岁这一年,正是东吴夺嫡之争最为激烈的时代,其父陆逊也不幸被卷入其中。

当时,孙权已经步入晚年,成天疑神疑鬼,任用酷吏,搞特务机构监视百官,酷吏吕壹便借机罗织罪名,打击异己,不少东吴大臣因此被株连。

好不容易等到孙权发现吕壹是在胡作非为,将其诛杀,大家一口气还没松下来,东吴政坛又陷入严重的夺嫡之争。

原本,孙权已经立了长子孙登为太子,可孙登的运气实在不大好,年仅33岁便英年早逝,令孙权悲痛不已。

但悲痛归悲痛,孙登虽死,东吴却不可一日无继承人,思来想去,孙权决定立王夫人所生的儿子孙和为太子,并加封王夫人的另一个儿子孙霸为鲁王。

也就是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是同胞兄弟,现在一个成了太子,一个封了王。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谁知孙权却犯了致命的错误。

他虽然立了孙和为太子,却对鲁王孙霸十分宠爱,特别喜欢这个儿子。

按理说,太子的地位是比鲁王要高一截的,可到了孙权这里,完全变了样。

在孙权无限的宠爱下,鲁王孙霸享受的待遇竟然和太子一样,两人地位基本不相上下,甚至孙权对孙霸的宠爱远超孙和。

这就给孙霸释放了错误的信号,让孙霸觉得自己有资格去竞争一把太子之位,认为孙权既然更喜欢自己的话,将来一定会支持自己为太子的。

于是,孙霸便开始在朝廷里拉帮结派,形成鲁王党,并找机会把太子孙和拉下马,而太子孙和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也极力拉拢大臣,形成太子党。

就这样,太子党和鲁王党围绕着太子之位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夺嫡之争也因此恶化为朝廷党争,直接引发东吴政坛的剧烈动荡。

最终,鲁王孙霸倚仗孙权的宠爱和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逐渐处于上风,在他们的运作下,成功动摇了孙权的想法。

那一日,孙权召见杨竺,和他谈论起了改立太子之事,没想到,太子府中安插在宫中的眼线居然藏在孙权的床底下监听了谈话内容。

随后,太子孙和很快就收到了孙权要废立太子的想法,心中恐惧不安。

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他赶紧向亲信陆胤求助,可陆胤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好搬请陆逊这个在陆氏家族中最有威望的人出面为太子求情。

陆逊收到信后,出于东吴长治久安以及政局稳定的长远考虑,遂上书孙权说道:

太子是国之根本,不可随意更换,况且鲁王只是一介藩臣,给他的宠爱和待遇应该和太子区别开来,只有太子和鲁王两宫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才能长治久安。

谁知,孙权看完奏章后,反倒是出奇地震惊。

通过陆逊的这封劝谏信,孙权确信了一点:自己和杨竺的谈话内容泄密了,宫里肯定有外面派进来的眼线。

于是,震怒之下,孙权干脆将杨竺、陆胤、吾粲打入大牢,严加审问,陆逊虽然没被抓起来,但孙权也派了使者责备他。

被打入大狱的杨竺,最终禁不住拷打,而且他又是鲁王党,所以干脆就在狱中诬陷陆逊,并招供了陆逊的“20条罪状”。

事发之后,对于陆逊这样的人物,不仅是江东大族,而且战功赫赫,是东吴的柱石,孙权毕竟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没有把他一刀砍了。

但晚年的孙权,疑心病很重,此前就对陆逊有所怀疑,虽然没杀他,却在鲁王党的怂恿下,频繁派使者训斥、质问陆逊。

这显然是皇帝对于自己极其不信任的举动,作为一代名将,陆逊隔三差五就要被孙权派来的一群宦官审问和斥责,他哪里受得了这般侮辱,不久便在忧愤中病逝。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陆逊死后,陆抗承袭了陆逊的爵位,孙权好在还保持了理性的头脑,当即就任命陆抗为建武校尉,负责统率其父陆逊的五千部众。

就在陆抗安葬好陆逊,返回都城时,孙权却对那20条诬陷陆逊的罪状始终不能释怀,当场就拿出来一条一条地质问陆抗。

陆抗不愧是厉害人物,面对孙权的质问,他对答如流,对每一条罪状的回应,不仅有理有据,而且令人无可辩驳。

一番陈词后,孙权对陆逊的疑虑才开始消退,不过并没有彻底释怀。

但孙权还是继续任用了陆抗,让他在军中任职。

陆抗多年的学习果然是有效的,他在军中治军严明,所统领的军队号令严肃,威武霸气。

在他统领其父陆逊的五千部众后的第二年,孙权让他和东吴大将诸葛恪互换防区。

当诸葛恪抵达陆抗的营地后才发现,陆抗驻地的营区严整有序,整个营区就像新的一样,一看就是军纪严明,平时军队内务都是井井有条的。

而诸葛恪自己的防区,却是显得有些破败,个别地方还有损坏的,为此他还愧疚了一番。

就这样,一直到5年后,也是孙权去世前的一年,兴许是孙权最终幡然醒悟,有一次陆抗回都城治病时,孙权特意接见了他。

只听孙权说道:

以前我听信奸臣谗言,对于你父亲当年在君臣大义上不笃厚,因此也亏待了你,我前后责问陆逊的材料,如今已被我一把火烧掉,不再让人看到。

其实,陆逊在东吴党争中一直极力保持中立,但身居高位,岂能幸免?

他之所以替太子说话,全是出于东吴政局稳定、长治久安考虑,并非是太子党,但那段时间正好是孙权最昏聩的时代,听不进忠言。

如今孙权说出这番话,想必疑心病好了不少,对陆逊的怀疑也彻底释怀。

一年后,孙权病逝,东吴的权力交接却十分不顺。

孙权鉴于昔日太子党和鲁王党形成了党争,不管立其中任何一个为太子,最终内部都不能团结,干脆两个都给废了,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亮登基后,吴国宗室权臣孙綝掌控朝政大权,与皇帝孙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孙亮为了收回皇权,密谋干掉孙綝,结果失败被废。

诸葛恪作为托孤大臣之一,卷入其中,被孙亮干掉,这对陆抗也产生了影响。

原本此时的陆抗并未进入权力中心,但他娶了诸葛恪的外甥女,为了保存自己,无奈之下与其离婚,才躲过一劫。

孙亮被废后,孙綝扶植孙休为帝,孙休登上皇帝宝座后,也不愿意皇权落入权臣之手,于是设计诛杀了孙綝及其党羽,并为诸葛恪平反。

孙休在位期间,整个三国时代发生了剧变!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率18万大军伐蜀,蜀国危在旦夕,在抵抗的同时,也派出使者向东吴求援。

孙休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一番商议之后,一面派兵在西线进攻魏国边境,以缓解蜀国的军事压力,一面兵分两路,试图从汉中和蜀国腹地两个方向救援。

谁知,负责救援的将领刚制定好进军路线,蜀国就投降了。

但孙休却打起了新的算盘,想浑水摸鱼,趁蜀国一些地盘还没有被魏国接管前,先抢来再说。

既然蜀国灭亡已成定局,那不如抢点地盘来壮大自己。

于是,他当即命令原本准备救援蜀国的东吴军队从荆州向蜀国边境巴东郡的永安城发起进攻。

可万万没想到,区区一个永安城,只有2000兵力,竟然如同铁壁一般,无论东吴军队如何猛攻也打不动。

孙休听说后大怒,当即就调东吴最强名将陆抗率军三万,从西陵出发,直取永安。

自从陆抗出道以来,虽然上过战场,带过兵,但还没有指挥过大型战役,这也算是他第一次指挥数万人作战。

但也是这一次,他遇到了平生第一个真正的对手,令他无计可施。

这个人就是蜀汉名将罗宪。

陆抗带着3万步骑加上之前进攻永安的军队,得有数万人的规模,将永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可即便是这样,东吴军队依然打不动永安城,在罗宪的带领和指挥下,永安城内用尽各种办法守城,罗宪更是计谋频出,多次挫败东吴军队。

就这么打了整整6个月,依然没能打下永安,6个月后,魏国收到消息,才出兵进攻西陵,迫使陆抗解围而去。

说了这么多,似乎这位陆抗并无过人之处,好像跟名将没啥关系。

其实陆抗的前半生并不是东吴的主角,只不过这位名将的前半生经历跟东吴政局变化有莫大关联,不得不写出来,以便于更好地认识这个人。

陆抗真正成为东吴的中流砥柱,是在蜀汉灭亡后的那段日子里。

在这最后的十几年里,司马炎篡夺曹魏江山后,想趁机攻灭东吴,却次次都被陆抗挫败,他以高超的军事才华,独力支撑起了东吴半边天。

名将之路

蜀汉灭亡后,仅仅过了一年,吴主孙休突然病逝,但他的儿子都尚未成年,如今蜀汉已灭,东吴处在危机当中,让一个孩子做皇帝显然是不行的。

于是在大臣的支持下,23岁的孙皓被扶上帝位,成为东吴末代君主。

这帮大臣万万也没想到,孙皓登基后没几年,就变得十分残暴,在东吴实施高压、残暴的统治,搞得鸡犬不宁。

刚刚登基的前几年,由于根基尚浅,孙皓还算老实,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但随着他皇位的稳固,开始原形毕露。

孙皓变得残暴不仁,在那个时代,朝廷重臣被砍头,往往不需要任何理由,全凭孙皓的个人喜怒,连前任皇帝孙休的两个儿子也被杀掉。

一时间,东吴内部人心惶惶,大臣们时刻都处在恐惧当中,害怕哪句话说错了就得挨宰,民间也被搞得民不聊生。

不久之后,孙皓突然下发了一封诏令,没想到却引发了东吴剧变!

272年,孙皓下诏要求时任西陵督的步阐进京述职,这下可把这位封疆大吏给吓坏了。

这个暴君突然让自己进京,该不会是他身边的小人进献谗言诬陷自己吧?还是说皇帝在打自己的主意?

在孙皓的高压统治下,人人自危,从以往众多大臣被杀的教训来看,但凡被孙皓盯上的人,大多死于非命。

步阐越想越害怕,要是就这么进京了,估计这条命就得交代进去。

一番挣扎之后,与其进京挨宰,不如索性投降晋国,这个东吴暴君也不值得为他卖命。

虽然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孙皓想干掉步阐,但孙皓此前的种种暴行给了步阐极大的心理压力,也透支了孙皓在大臣心中的信用。

于是,步阐宣布投降晋国,司马炎收到消息后,当即就给步阐封了大官,命他继续镇守西陵。

但东吴绝对是咽不下这口气的,而且西陵是荆州一带的军事重镇,一旦有失,晋军顺江而下,可随时吞并东吴。

陆抗听说后,当即率军讨伐步阐,此时的陆抗已经官至镇军将军,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守乐乡(湖北江陵一带)。

西陵正是陆抗的辖区,这相当于是陆抗的属下叛变了,自己必须亲自出手把这股叛变之火给扑灭了才行。

陆抗的军队主力多数集中在西陵附近,所以进兵神速,没多久就把西陵给包围了。

既然步阐已经投降晋国,司马炎自然不会放任步阐覆灭,当即就派荆州刺史杨肇发兵接应步阐,车骑将军羊祜率军进攻江陵,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师进攻建平。

面对来势汹汹的三路大军,还有步阐所据守的西陵,陆抗并没有陷入慌乱,反而发出了一个让人不解的命令。

他命令军队在赤溪至故市(今湖北宜昌)修筑高墙,以形成攻守兼备的防御工事。

可他手下的将领却发起了牢骚,认为此时应该趁军队锐气正盛,迅速进兵攻击西陵,等晋军赶到时,吴军早就攻下西陵了,为什么还要费劲构筑这么多工事?

面对属下的质疑,只听陆抗解释道:

西陵城墙坚固,地势险要,而且城内粮草充沛,各种防御工事应有尽有,这些都是我以前规划好的。

现在我们反过来要去攻打这里,短期是很难攻下的,到时候就会陷入持久攻坚战当中,如果这时晋军赶到,内外夹击,我军连日攻城已经疲惫不堪,必定全军覆没。

陆抗的意思是,西陵的军事防御都是他之前亲自设计好的,坚不可摧,想在晋军赶到之前攻下来是不可能的。

如果在赤溪至故市之间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既可以围困步阐,也可以抵御晋军的进攻,攻守兼备。

但他手下的将领目光短浅,显然是看不懂,也不相信他说的话,依然牢骚怪话很多。

无奈之下,陆抗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干脆就放任手下众将出兵攻打西陵。

果然,西陵城池坚固,防备严密,吴军多次进攻都败退下来,根本无法攻上城池,这时大家才明白了陆抗的想法。

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开始专心修筑防御工事。

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三国志》

这时,晋国车骑将军羊祜已率军5万逼近东吴军事重镇江陵城。

此地是战略要地,当年周瑜从曹军手里攻下此地,足足花了一年多。

这座重镇对东吴极其重要,不容有失。

晋国的策略很明显,这是围魏救赵之计,试图进攻江陵,迫使陆抗回援江陵,以解除对西陵的围困。

但陆抗不愧是一代名将,他并不上当,也不打算回援江陵。

这下众将又产生了疑惑,不回援江陵,那万一晋军攻占了江陵可咋办?

只听陆抗分析道:

江陵城池坚固,防御工事完善,而且守城的兵马充足,没那么容易被打下来,何况晋军攻击江陵属于孤军深入,即便攻克江陵也无法长期固守。

所以,哪怕晋军打下江陵也对我们威胁不大,反倒是西陵一旦有失,则南山的蛮族部落必定趁机叛乱,到时候祸患无穷。

果然,杨祜进军至江陵时,遇到的第一关却是一个人工湖。

原本江陵城北地势开阔,陆抗接管后,下令在城外挖掘出一个大型人工湖,一方面可以防止内部有人叛逃,另一方面可以迟滞敌军进攻。

但也给敌军带来了便利,羊祜原本粮草运输不是很方便,现在直接利用这个人工湖,不费吹灰之力就通过水运调来大量粮草。

这时,羊祜却释放了一个烟雾弹,他对外扬言要毁了这个人工湖。

如果东吴重视这个湖,就一定会抽调兵力前来阻止,那样就可以缓解西陵的军事压力。

谁知,此话传到陆抗耳朵里时,他竟然决定满足羊祜的愿望,下令江陵守将迅速毁了人工湖。

对此,众将十分不解,当初大家可是费了很大力气才建造了这么一个人工湖来防御敌军,现在怎么自己要把它毁了?

于是纷纷劝阻,但陆抗不为所动,坚持要摧毁这个湖。

不久之后,人工湖被江陵守将一通破坏之后,湖里的水全部流走,留下一大片沼泽淤泥地。

这实实在在地把羊祜给坑了一把,原本还能借助水路运输粮草,现在又得换回车马运输,导致运输时效变长不说,军队想进攻江陵,在那淤泥地里根本是寸步难行。

就这样,晋国进攻江陵这一路兵马被陆抗设计给阻滞在了江陵城外。

但与此同时,另外两路中的晋军水师已经逼近建平,荆州刺史杨肇的军队已经抵达西陵附近,试图解救西陵危机。

两军相遇,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

而此时的陆抗却十分镇定,似乎成竹在胸。

他当即命令公安督率军在长江南岸机动部署,防止羊祜南进,又派水师督留虑溯江而上,抵挡晋军徐胤的水师。

而他自己则亲率大军继续围困西陵,并与晋国荆州刺史杨肇形成对峙。

谁知在这关键时刻,东吴军队中一个叫朱乔的将军和一个叫俞赞的军官叛逃到晋军阵营,顺便把东吴军队的底细全部告诉了杨肇。

这种雪上加霜的事情,要是换做一般的将领,估计会因此战败。

但陆抗不愧是一代名将,他不仅没受影响,反而把敌军给毒打了一顿。

就在众将都十分焦虑之时,陆抗却说:

俞赞是军队中资历比较老的人了,深知我军的弱点,他一定会把这些弱点告诉敌军,而我军的弱点正是军中的夷兵。

这些夷人士兵平时不认真训练,战斗力差,如果敌军得知这个弱点,在进攻之时,一定会首先攻击夷兵。

言罢,陆抗决定将计就计,连夜就把精锐军队和夷兵进行防区互换。

果然,第二天晋军突然大举袭击,而袭击的对象正是夷兵防区,可现在的夷兵防区早就被替换成了精锐军队。

因此,晋军实际上碰上了硬茬,加上东吴军队早有准备,所以晋军偷袭不成,反而损失惨重。

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三国志》

接下来的日子,杨肇绞尽脑汁与陆抗数次交锋,均被陆抗凭借此前修筑的坚固工事给挫败。

相持一个月后,杨肇无计可施,只好决定放弃解救西陵,趁着夜色,抓紧开溜。

但这一切都没能逃过陆抗的眼睛,他想派兵追击,可又担心西陵城内会出兵袭击,于是命令军队擂鼓,装作要大举追击的样子,顿时喊杀声震天。

晋军听到声音后,顿时大惊失色,陷入慌乱,纷纷丢盔弃甲,以狂奔的姿态逃跑,这时,陆抗才下令轻骑兵出动追击,晋军惨败而回。

杨肇败退后,羊祜和徐胤这两路也被东吴军队阻挡不能前进,看到杨肇败退后,只好也撤军回到晋国境内。

不久之后,陆抗攻破西陵城,诛杀步阐及其同党数十人,并夷灭三族。

陆抗在此战中,面对晋国三路大军来势汹汹的进攻,指挥若定,料敌于先机,成竹在胸,颇有名将风采。

而西陵之乱的本质,却是在暴政之下的东吴,君臣离心,朝野上下人人自危,以至于君臣离心而引发的危机。

东吴也在孙皓的残暴统治下,不断走下坡路,但晋国却始终无法攻灭东吴,这背后,便是有陆抗这样优秀的名将镇守在边关。

陆羊之交

西陵之战结束后,晋国名将羊祜深知东吴有陆抗的存在,难以攻灭,但他找到了东吴致命的弱点,即便是陆抗,也无法挽救。

他认识到,东吴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孙皓这个暴君的残暴统治,导致君臣离心,朝廷上下人人自危,百姓对朝廷也失去了信任。

长此以往,东吴势必会亡于内部,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进程。

于是,他决定加快这一进程。

羊祜开始对东吴采取“和平演变”的方略,争取江东人心,从内部瓦解东吴。

具体的措施是这样的:

羊祜坐镇荆州北面,每次要进攻东吴都会事先通知对方:我在某月某日要带多少人进攻哪个地方。

每次打仗,他都跟东吴约定日期和地点,然后光明正大地干一架。

此举意在向江东百姓表明,晋国是真正的王者之师,是正义之师,跟孙皓以及东吴军队区别开来。

其二,向江东百姓施以恩惠。

羊祜每次攻入东吴境内作战时,粮草不济时,往往会就地割掉江东百姓种的稻谷,但他绝不白拿。

在战后,羊祜都会将割走的稻谷换算成同等价值的绢帛,然后偿还当地百姓。

除此之外,他还命令晋国境内的百姓不准越界进入东吴境内打猎,,如果在边界上打猎时,要是猎物是先被东吴这边的百姓射伤,然后被晋国境内的百姓捕获的话,一律送还东吴百姓。

这些施恩于江东百姓的措施实行后,时间一久,就会跟以孙皓为首的东吴朝廷形成鲜明对比。

在百姓心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样一个认知:

晋国施行仁政,哪怕是江东百姓也受惠,晋国的军队也是仁义之师,不像东吴那个暴君和朝廷,除了盘剥百姓外,没啥优点。

就这样,东吴与晋国交界一带的民心开始倾向于晋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羊祜和陆抗这两名当世名将却惺惺相惜,甚至礼尚往来。

陆抗经常送好酒给羊祜,他却丝毫不怀疑其中是否有毒,每次都一饮而尽。

羊祜也经常回礼,有一次陆抗病了,治疗缺乏一些药材,恰好羊祜那里有,他听说后,当即就派人给陆抗送了去。

陆抗的部下怀疑里面有毒,劝他不要吃,可陆抗也同样的丝毫不怀疑羊祜会给他下毒。

他对部下说道:羊祜岂是那种下毒之人?

说完便服用了羊祜送来的药。

两人都是当世名将,也都十分赞赏对方的才华、品格,因此英雄惜英雄,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

抗与羊祜推侨、札之好。抗尝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有疾,祜馈之药,抗亦推心服之。于时以为华元、子反复见於今。——《晋阳秋》

虽然处在不同的阵营,却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友情。

而羊祜能认识到东吴最根本的问题,陆抗又岂会不知?

只不过,这一切都取决于东吴皇帝孙皓,他只是一个臣子,最多上书劝谏,却也无法改变。

因此,面对部下将领的疑惑,他感慨地说道:

人家专门施行仁义,我们却实施残暴统治,对江东军民必定不战而服其心,我们在军心民心上已然处于下风。

我在这里驻军,也只是尽忠职守,与羊祜保全各自的疆界而已,不敢再苛求占到什么便宜。

此话透露出陆抗遇到这么一个暴君,他心里是多么无奈。

明知东吴必亡,却无力改变,只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尽力保住东吴疆域不被吞并。

谁知,此话一出,不久便传到孙皓那个暴君耳朵里,他听后暴跳如雷,当即就派人去斥责他。

可陆抗却也不回避,当场就对来使说:

即便是一个城邑中的小乡村,也不能没有信义,更何况是一个大国,我如果不这么做,那岂不是恰好衬托出羊祜高大上的形象吗?

此话言外之意就是:你的对手施行仁义,讲究信义,你却小肚鸡肠,非要搞点动静出来,那不就是落入对手的圈套,反倒衬托出对手的高大形象?

孙皓听完后,竟然无言以对!

虽然这家伙是个暴君,但毕竟不傻,对于陆抗这位东吴当世唯一的名将,他还真不敢把他怎么滴。

因为孙皓也知道蜀汉灭亡后,东吴随时都会面对晋国的强势进攻,他需要陆抗这样的名将去抵挡敌军。

因此,孙皓自始至终都没对陆抗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

虽然晋国暂时选择了“和平演变”的策略,双方会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但晋国也在进行战争准备,大量打造战船,储备粮草。

当东吴民心、军心分崩离析那一刻,也是晋国大举进攻的时刻。

所以,陆抗也一直在苦思破敌之策,这期间,他不断地给孙皓上书,劝谏他施行仁政,可孙皓压根不听。

在军事上,陆抗深知西陵这座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一旦西陵不保,则江东灭亡。

但此时的西陵兵力不足以应对大规模的进攻,陆抗上书请求孙皓增加三万人,以重兵防守西陵,并且加强西部的防御。

谁知,这份奏章呈送上去后就再也没有回音。

到了274年,陆抗因病去世,年49岁。

值得注意的是,陆抗死后的第六年,晋国沿长江顺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其作战方略和攻击重点完全跟陆抗当时预料的那样。

天纪四年,晋军伐吴,龙骧将军王濬顺流东下,所至辄克,终如抗虑。——《三国志》

可孙皓却对他的应对建议置之不理,终于葬送了江东地盘,成为亡国之君。

烟郭说

陆抗虽然在三国时代这样一个乱世中,真正带兵打仗的次数并不多,但在他少数的几次作战中展示出来的军事才华是十分厉害的。

尤其是西陵之战,陆抗指挥若定,料敌于先机,战略部署得当,堪称名将。

他对晋国将来要进攻东吴时所采取的战略战术,攻击重点的预测和推演几乎和后来的事实一致,这种水平和才能已不下于其父陆逊。

可惜的是,他是千里马,却未曾遇到伯乐,明知东吴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却无力改变。

无奈之下,他明知东吴必亡,却也只能在余生中尽力保全东吴的疆界,直到他死的那天,这是一种悲剧。

也是一种明知不可为却不得不为的悲壮之举。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阳秋》、《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