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虚幻的梦海 -- 评琼瑶的小说
说明:这说起来是38前的事情了。1986年7月,北京日报社和北京市教育局联合发起“北京市教师读书心得征文”活动,向中小幼教师征稿。我响应号召,投稿两篇,都入选了。一篇就是本文《跳出虚幻的梦海》;还有一篇是《谈谈校内落后生小群体》,后来我沿其思路写成了我的第一本教育专著《育病树为良材——差生教育研究》。当时我获得了征文三等奖,奖品是一套《三希堂法帖》。中选的文章后来集结成书,题名《怎样当个好教师》,于1987年8月出版,邓颖超题写的书名。
那时正流行琼瑶热,但琼瑶的小说,我只读过《窗外》,其他的书也就翻了一下。后来琼瑶的电视剧大播,我也只是断断续续看了几集《还珠格格》。我对琼瑶的文学成就评价不算高,感觉其才华不如三毛,但她确实善于编故事。现在她翩然离世,我重发此文表达纪念之意。(2024,12,5)
跳出虚幻的梦海
琼瑶的作品是梦的喷泉,梦的河流,梦的海。蓝天荡荡,白云悠悠,柔浪千顷,情波万里。水是甜的,稍微有点儿酸,还掺杂着几丝苦和辣。浪是清的,但永远动荡不息,偶尔还有几个惊涛。
我的天!青年人,我们的宝贝学生们,尤其是女孩子,都成群结队地扑通扑通跳下去了,
“当心!你们会淹着的。”长辈们在岸上大喊。
他们竟置若罔闻。他们疯了吗?
是的,他们的心和琼瑶的心共振了,他们的情和琼瑶的情共鸣了,他们的梦和琼瑶的梦叠影了。梦是一种追求。梦是假的,可情是真的,做梦是青年人的权利。
情窦初开,含苞欲放的青少年,像小虫子一样的在心中蠕动的,是爱情。向谁去说?向家长?家长好厉害,一脸的冰霜。向老师?老师好正经,一脸的X、Y、Z。向同学?好难为情,于是只好躲在一个角落,痴痴地发呆。这时候忽然冒出一个琼瑶,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了,写出来了。好啊!心里话自己不得说,别人替我说出来也痛快呀!
青少年注重个性,自信又自卑,坚强又脆弱,勇于进取而又不能坚持,喜欢交际却又常感孤独,敢于创造未来却时常迷信命运。这些,都可以在琼瑶的作品中看到。琼瑶作品的主人公总是青年,这些可能也是它吸引力的所在。
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我们是教育者。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吗?若不能理解,还谈得上教育吗?
琼瑶既不是革命家,也不是思想家。她不以深刻解剖社会为己任,也不以指导人生为目标,她只一心一意的编织着自己的梦。青少年正是了解社会,塑造人生观的时候,满脑子“月朦胧,鸟朦胧”,岂不成了新型的堂·吉诃德了吗?琼瑶这一颗“红豆”是太甜了,过多的甜食对孩子是有害的。梦有各种各样的。鲁迅先生年轻时,也做过许多梦。“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青年人多做点这样的梦,不是更好吗?琼瑶这棵“幸运草”并不高大,它只有梦。不过,被这“一帘幽梦”淹没的人也终究不会多。生活将教育青年,我们将引导青年,他们的思想将迅速升华,跃出琼瑶的梦海,透过“烟雨蒙蒙”看清它的真实形象——不过是一个避风湾而已。好清,好浅,好媚,好狭窄的海湾啊!
琼瑶的梦海,彩浪翻滚。在一些青年的眼里,那是仙境。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青少年心理折射的一个海市蜃楼。引导不是训斥和阻拦,但也不是迁就和迎合,关键在于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信任,失去了信任,您再说话,不管多么正确伟大也都没用了,不想听的耳朵比聋子还聋。所以我们要在理解和教育青年上深而又深地动脑筋,下功夫。琼瑶能把青年人弄得神魂颠倒,我们就能使他们迅速醒来,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奋进。
琼瑶给我们上了一课。
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