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26.4%!日企巨头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声称:在中国销售不佳

江卿曻 2024-11-11 09:23:26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在全球汽车行业风云变幻的今天,曾经叱咤风云的日系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日产汽车,这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汽车巨头,如今却陷入了困境。

从股价暴跌到大规模裁员,从市场份额缩水到利润急剧下滑,日产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日产如此窘境?在电动化浪潮下,这家老牌车企又将如何自救?

日产汽车的重大抉择

2024年11月7日,一则震惊全球汽车业的消息从日本横滨传出:日产汽车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9000人。

这一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整个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日产此举无疑是在向世人宣告:我们遇到麻烦了。

事实上,日产的困境早有端倪,根据公司最新公布的财报,日产汽车2024年第二财季净亏损93亿日元,约合4.33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令人瞠目结舌,要知道就在一年前,日产还在盈利,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日产汽车已经下调了2024财年的全年经营利润预期,从原本的5000亿日元骤降至1500亿日元,降幅高达70%。

面对如此严峻的财务状况,日产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除了大规模裁员,公司还宣布将降低20%的全球产能。

日产CEO内田诚更是以身作则,宣布从2024年11月起自愿放弃50%的月薪,其他执行委员会成员也将相应减薪,这一系列举措无不彰显了日产应对危机的决心。

然而日产的困境并非孤例,在全球汽车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关键市场,日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中国,日产连续五年销量下滑,市场份额不断被本土品牌蚕食,2023年,东风日产的销量已经跌至70余万辆,较巅峰时期的131万辆几乎腰斩。

而在美国市场,日产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7.9%下降到2023年的5.8%,虽然今年上半年销量有所回升,但利润却未见起色。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电动化浪潮来势汹汹,而日产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

在中国市场,日产目前仅有Ariya一款纯电动车型,月销量长期徘徊在1000辆以下,与本土电动车品牌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日产在混合动力领域的布局也不尽如人意,虽然推出了e-POWER混合动力系统,但市场反应平平,难以与丰田等竞争对手抗衡。

面对这样的困境,日产究竟该如何破局?是继续坚持传统路线,还是全力押注电动化转型?

日产的希望与失望

于日产之全球布局里,中国无疑乃最为关键的那片拼图,身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往昔曾是日产达成增长的核心动力之源。

近年来这台引擎似乎开始失灵,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以用“失望”二字来形容。

让我们先来看看具体的数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东风日产的销量从2018年和2019年的131万辆峰值,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70余万辆。

这种断崖式下跌令人触目惊心,2024年的情况似乎也没有好转的迹象,1-7月累计销量为36.83万辆,同比下降4.80%,这种持续下滑的趋势,无疑给日产敲响了警钟。

细究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车型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传统强势车型如轩逸,虽然2024年1-10月累计销量达到272146台,仍然保持着燃油车型销量第一的位置,但增长势头已经明显放缓。

SUV车型中,逍客系列1-10月累计销量89911台,同比增长5.2%,成为日产在华为数不多的亮点,然而这些燃油车型的相对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大潮下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面对中国市场的严峻形势,日产并非坐以待毙,公司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试图重振旗鼓,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闭常州工厂的决定。

这家年产能约13万辆的工厂虽然是日产在华最小但也是最先进的工厂之一,其关停无疑是日产调整产能的一个重要信号。

与此同时,日产将武汉云峰工厂转产为合作伙伴东风汽车生产电动汽车,这一举措既是为了提高产能利用率,也是日产向电动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步骤。

然而仅仅关停工厂显然不足以扭转颓势,日产制定了更为宏大的计划:未来三年内在华推出8款新能源汽车,并从2025年开始出口中国生产的汽车,目标是每年出口10万辆。

更远大的目标是,到2027年将在华年销量从目前的80万辆左右提升至100万辆,这无疑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

日产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本土电动车品牌的崛起,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品牌推出了一系列兼具性价比和科技感的电动车型。

不仅在本土市场大受欢迎,甚至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挑战传统车企的地位,相比之下,日产在电动化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

其在华唯一的纯电动车型Ariya,尽管多次降价促销,月销量仍长期徘徊在1000辆以下,与中国品牌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日产能否在中国市场重振旗鼓,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日产的自救之路究竟在何方?

日产的自救之路

面对全球汽车市场的剧变,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遭遇的重创,日产汽车意识到,唯有全力押注电动化转型,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不仅是日产的选择,也是整个日系车企的共同命运。

2024年3月,日产汽车重磅推出名曰“The Arc 日产电弧计划”的四年战略规划,此乃其于电动化浪潮之中的自救宣言。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制定新的产品规划、推动电动化、创新研发和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日产希望通过这一计划,重塑自身的竞争力,在电动车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然而仅凭一己之力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已经领先的竞争对手,在这种背景下,“抱团取暖”成为日系车企的共同选择。

2024年8月1日,一则重磅消息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三菱汽车正式宣布加入本田和日产所组成的联盟,这三家企业将在日本国内完成重组,携手在电动车和软件开发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这种合作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联盟,三家企业可以共享技术资源,分摊巨额研发投入,从而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

同时这也是日系车企面对中国比亚迪和美国特斯拉等强劲对手时的无奈之举,毕竟,在电动车领域,日系车企整体上都落后于这些新兴势力。

日产在电动化转型中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技术积累的不足,虽然日产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纯电动车型Leaf,但在后续的技术迭代中,日产并未保持领先地位。

产品线的单薄,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日产目前仅有Ariya一款纯电动车型,远远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此外日产还面临着如何平衡传统燃油车业务和电动车业务的难题,在美国市场,日产甚至打算直接从燃油车过渡到纯电动车,跳过混动环节。

这种策略虽然看似激进,但也蕴含着巨大风险,毕竟混合动力车型在当前市场中仍有相当大的需求。

面对这些挑战,日产的应对策略是多管齐下,除了前文提到的联盟合作,日产还在积极调整全球产能布局。

在中国,日产计划利用现有工厂产能,为合作伙伴东风汽车生产电动车,这不仅可以提高产能利用率,还能积累电动车生产经验。

在日本本土,日产则计划将九州工厂的产能削减三分之一,以应对美国市场需求的变化。

日产的电动化转型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布局,从市场策略到品牌重塑,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结语

日产汽车的转型从全球裁员9000人的艰难决定,到在中国市场的节节败退,再到全力押注电动化的战略转型,不管怎么看,都能够看出,现在日产汽车转型的困难。

当然日产的转型之路,也许正是整个日系车企,乃至传统汽车制造业的一次重生机会。

参考文章

光明网2024年11月8日《突然宣布!知名巨头,裁员9000人》的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2024年11月8日《巨头官宣:全球裁员9000人,CEO自愿减薪50%!公司称在美国和中国销售不佳,今天股价大跌》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