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0%的肠癌由息肉恶变而来,排便时小心这些情况,或提前发现

凡雁聊娱乐趣事 2024-11-10 04:35:4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李叔七十多岁了,他有过几次住院的经历,经历过肠息肉手术,还在复查过程中听过医生的唠叨。

每当朋友里有人聊起健康,尤其是肠道健康时,李叔总是会叮嘱一句:

“别小看那些肠息肉,超80%的肠癌都是息肉恶变来的,多留意排便的症状,早点发现,可省去不少麻烦。”

这番话表面上看是老人的劝告,实际上蕴藏了深刻的医学道理。

今天,我就以李叔的故事为引子,跟大家聊聊有关肠息肉、肠癌和排便症状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通过细心观察,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超80%的肠癌,是息肉恶变而来,别让“小事”变“大事”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惊讶——肠癌,有超过80%的病例,是由小小的肠息肉恶变而来的?

这可能让人细思极恐,但确是科学研究的结果。

肠息肉是一种异常的肠黏膜增生,简单来说,它是一块“长错了地方”的组织,息肉本身通常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加控制,它有可能逐渐发生病变,最终演变成癌症。

从医学角度来看,肠息肉的恶变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通常包括增生、异型增生、癌前病变,直至癌症的发生,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十年以上。

但并非所有息肉都会恶变,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基因突变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息肉才有可能向恶性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肠息肉的细胞可能因为外部刺激(如炎症、饮食中的致癌物质等)而发生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使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逐渐转变为癌细胞。

也就是说,息肉的恶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积累”过程,基因损伤的逐步积累最终导致细胞癌变。

许多人年纪轻轻时查出息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到年老时再进行检查,可能已是恶性肿瘤,我们需要认识到肠息肉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信号,忽视它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就像李叔,年轻时不把肠息肉当回事一样。

他当时只是觉得偶尔肚子不舒服,或者排便有些不规律,后来因为腹痛加重才去医院检查,结果查出了几颗不小的息肉,还伴有一定的恶变迹象。

医生告诉他,如果再拖下去,有可能发展成直肠癌。

幸运的是,李叔及时手术,息肉被切除,没有恶化成癌症,这才让他免于更大的痛苦。

肠息肉就是这样一种“小事”,很多人平时根本不会察觉它的存在,但如果不加重视,它就可能变成“大事”,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威胁。

尤其是家族中有肠癌病史的人,更应该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因为这种人群的息肉发生率和恶变风险,都要比普通人高出许多,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

这种病是由APC基因突变引起的,家族成员发生肠息肉和恶变的概率,远高于常人。

现代医学认为,肠癌的预防重点之一,就是尽早发现并切除肠息肉,定期体检和肠镜检查,息肉可以在它们还没有恶变之前被移除,最大限度地降低癌症的风险。

而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和处理肠息肉最为有效的方式,尤其对于那些高风险人群,定期肠镜是必须要重视的。

如果我们把肠道健康比作守护一座大坝,那么肠息肉就是那些小小的漏洞,只有及时堵上这些漏洞,大坝才能保持坚固,所以平时要上心。

排便有这两个症状,可以留心一下肠息肉

人们常说:“身体是自己的,最了解自己身体变化的也是自己。”

对于肠息肉的早期发现,最重要的莫过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心观察,特别是排便的变化,肠息肉最常表现的症状之一就是:

排便习惯的改变和大便中带血。

正是这些“小信号”,可以让我们及早察觉到潜在的风险。

① 排便习惯的改变

当肠息肉生长在肠壁上时,它可能会部分阻塞肠腔,导致肠道的蠕动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会表现为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排便的次数和时间也可能变得不规律,很多人会将这些症状,归因于饮食问题或者情绪压力。

但事实上,这可能是肠道在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肠息肉的生长可能刺激肠壁,导致蠕动过快,从而引起腹泻,或者因为阻塞作用引起便秘,就像李叔当年那样,他总是觉得排便有时候正常,有时候却非常困难。

直到后来进行检查,才发现是肠息肉在“作怪”。

② 大便中带血

这种大便带血,通常表现为鲜红色的血液附着在大便表面,有时候大便颜色也会变暗,呈现暗红色或者黑色,如果血液量较少,可能肉眼无法察觉,但在化验中却可以检测到。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建议,年长者每年进行一次粪便潜血测试的原因。

如果肠息肉由于体积变大,开始摩擦肠壁时,表面的细小血管容易破裂,从而导致大便中带血,而这项测试,能够帮助我们在症状尚未明显时,就发现潜在的病变,从而采取更及时的措施。

不过,大便带血并不一定意味着癌症,它也可能是由痔疮、肛裂等良性问题引起,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掉以轻心。

尤其是如果大便中带血的情况,反复出现或者伴随排便习惯的改变,那么我们就需要特别警惕肠息肉的可能性,李叔当年也有类似的症状,最初他以为是痔疮并没有特别在意,直到腹部出现持续性不适后,才去医院检查。

如果有类似的症状出现,最好去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排除肠息肉和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

观察粪便的形状和颜色,也是判断肠道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如果大便变得又细又扁,这也可能提示肠道内有息肉在生长,因为息肉可能压迫肠腔,使得粪便的形状发生改变。

日常中保持对身体的关注,学会辨别这些变化,是我们保持健康的第一步。

肠息肉并不一定要做手术,要分情况

说到肠息肉,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那是不是必须要手术切除呢?”

其实,肠息肉的处理方式因息肉的种类、大小和位置而异,不是所有的息肉都需要动手术。

肠息肉可以分为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有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特别是那些直径超过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更被视为癌前病变。

医生通常会建议尽快进行切除,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的细胞容易发生异型增生,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使得细胞容易失控,最终可能发展为癌症。

对于这种类型的息肉,尽早切除可以有效阻止癌变的发生。

相反,增生性息肉通常恶变的概率较低,特别是那些直径较小,且位置较靠近直肠末端的增生性息肉,医生可能会建议通过定期观察的方式来管理,而不是立即手术。

这类息肉的细胞增生较为稳定,恶变风险很低,可以通过定期的肠镜检查来密切监控其变化,对于这些低风险的息肉,手术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来减少其进一步增大的可能性。

李叔当年发现息肉的时候,医生告诉他部分息肉的直径已经超过了1厘米,并且位于较为危险的部位,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而他也有一些较小的增生性息肉,医生则建议通过饮食调整和定期复查,来观察是否有增大的趋势。

李叔后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几年下来,其他息肉都没有显著变化,这也让他免去了再次手术的痛苦。

对于肠息肉的管理,除了手术切除,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重要的部分。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息肉的形成。例如,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可以帮助保持肠道通畅,减少息肉的形成。

这是因为纤维素,可以增加大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内有害物质的滞留时间,从而降低息肉的风险,同时,饮食中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胡萝卜、绿叶蔬菜,也能帮助降低细胞损伤的几率,减少息肉的形成。

与此同时,少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避免过量饮酒,则有助于降低肠息肉的生长风险。

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肠道中胆汁酸的分泌,而胆汁酸在肠道内的代谢产物,可能对肠黏膜产生刺激,增加息肉和癌变的风险。

保持低脂饮食、控制糖分摄入,对于降低息肉的形成和恶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适度运动也很重要,运动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减少便秘的发生,这些都有助于降低肠息肉的风险。

总之,肠息肉并不是一发现就需要动刀的“坏东西”,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应对方式,有些息肉可以定期复查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控制,而有些高风险的息肉则需要尽早处理。

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保持足够的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结语

回想李叔的经历,他的故事无疑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健康往往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足够细心、足够警觉。

肠息肉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它可能成为肠癌的温床,定期检查,留意身体的变化,我们可以将“小事”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它变成“大事”。

3 阅读: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