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与年轻人的现实,差了几条街?

墨兮视点 2024-11-14 17:58:09

在当下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专家言论总能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提出的“有条件的年轻人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 这一观点,便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诸多争议。

梁永安教授主张 “啃老” 并非等同于消极躺平,而是年轻人展开自我探索的重要阶段。从其视角来看,毕业后的数年时间,年轻人可借此挖掘自身兴趣、体验多元生活方式、感悟世界的多样性,进而构建更为宽广的人生观念。不可否认,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若能在这一迷茫阶段获得缓冲时间以思索人生方向、探寻个人价值,确有一定合理性。

然而,这一观点在网络上却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与嘲讽。对于多数普通家庭的年轻人而言,“啃老” 着实是一种奢望。以农村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为例,其父母为供子女上学往往倾尽积蓄,甚至背负债务,子女毕业后首要任务便是尽快独立,承担起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责任,根本不具备 “啃老” 的条件。由此可见,梁教授的此类建议对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来说,缺乏现实基础,难以落地施行。

事实上,专家在年轻人话题上发表引发争议言论的情况并非个例。当下,诸多专家热衷于针对年轻人如何为人处世发表观点,诸如 “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 等言论屡见不鲜,令人应接不暇。

专家热衷于此类发声,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针对年轻人提建议似乎对专业背景要求不高,只需凭借年长的阅历,辅以几句看似饱含深意的话语即可。其二,年轻人作为网络时代的活跃群体,与之相关的话题自带流量,容易吸引关注,专家难免受此影响参与其中。但在此过程中,专家们却常常忽视了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

当代年轻人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从就业层面来看,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岗位供需矛盾突出,众多年轻人即便拥有较高学历,也需历经艰难才能觅得一份合适工作。在生活成本方面,房租、物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在大城市,生活开销占据了年轻人收入的较大比重。以一线城市为例,高昂的房租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偏远地区居住,由此带来长时间的通勤,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在扣除房租、生活费用等必要支出后,所剩收入极为有限,难以支撑他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与兴趣探索。

再审视专家们的诸多建议,不难发现其脱离实际之处。例如 “年轻人不要掏空六个钱包去买房”,可对于无力承担购房首付的年轻人而言,这一建议并未触及根本问题,即如何解决住房刚需;又如 “没有工作的人把闲置的房产出租”,但现实是大量年轻人本就为租房发愁,何来闲置房产一说。还有建议年轻人在特定年龄段多谈恋爱建立亲密关系,然而在生活压力之下,年轻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情感生活,此类建议显得过于理想化。

专家学者大多依托纳税人经费支撑的公立大学或相关机构,享受财政经费保障的薪资待遇,其本职应是凭借专业知识与影响力,为公共机构、行业组织以及社会规则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助力社会的良性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部分专家将言论重点聚焦于年轻人,所提建议往往看似合理却缺乏可操作性,不仅无法切实解决年轻人面临的实际问题,还致使自身公信力受损。以经济学家姚余栋曾提出的 “人们在健康的前提下,应该工作到寿命终结” 这一观点为例,该言论与现行的退休政策严重不符,进而引发公众强烈不满。长此以往,“专家” 这一原本备受尊崇的称谓逐渐被污名化,公众对知识权威的信任也随之削弱,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应当明确,并非要否定专家建议的价值,只是社会迫切需要的是贴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专家们理应深入了解年轻人所处的现实环境,聚焦社会实际问题,避免为追求曝光度、流量而随意发表脱离实际的言论。唯有如此,专家们方可重拾公信力,切实为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渴望获得的是基于现实考量、切实有效的理解与支持,而非空洞且不切实际的建议。期望专家们能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站在年轻人的实际立场,提供真正有助于他们应对生活挑战、实现个人成长的优质建议,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和谐、有序的方向稳步迈进。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