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心理年龄,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什么?

虫虫情情 2024-10-18 02:36:26

心理年龄这个概念,书上是这么解释的:是指依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健全程度确定的个体年龄,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

但是这句话从理论理解会比较复杂,还有个解释会比较接地气,就是“心智化能力”。平时我们所说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是成熟还是不成熟,通常会从心智化来进行诠释。

这个心智化,是指一个人客观认识事物,保持在相对稳定且具有合理范围,试图尝试去理解的阶段,能否达到具有其年龄阶段的水平。

如果能达到,我们就说这个人心理功能健全,心智化能力高;相反则是心理功能不太健全,心智化程度较低,也不具备稳定的人格品质。

什么情况下会是心智化能力高的表现呢?一般会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估。情绪稳定性、认知合理性和行为逻辑正常,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知情意”统一的范畴。

举个例子。

一对情侣谈恋爱,感情还不错。有一天男的工作比较忙,要加班,于是他打了电话给女友,说抱歉对不起,今晚上要忙工作得在单位里忙通宵,无法跟你出去约会了,能不能改天周末再去?

情绪稳定的对象,就会很通情达理地表示没关系,你先忙工作,约会去不了不要紧的。反正又不是非得这一天见面,等有空了再聚也行。

很好地就把事情给处理好了。

但要是情绪不稳定,可能此时就会有不同的做法。看到男友不下班陪他约会,她开始起了疑心,认为对方要抛弃她了,外面有了对象。内心担忧,然后会拼命打电话让男友进行解释。

男友忙工作不接,她就拼命地打,打几十个电话也不罢休,信息也是发了上百条,言语中有各种诋毁、辱骂的现象。

像这种情况,会是心智化能力低的表现,无法做到情绪的稳定,且认知和行为也具有不合理的特点。

像这种情况,我们就会说这个人不成熟,心理年龄低,外表是大人了,但是做起事情还像小孩子一样幼稚,其心理年龄不匹配他的生理年龄。

与生理年龄不同,心理年龄有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线性成长的,随着你年龄的增加,必然会有变化。心理年龄是呈阶段式发展的特点,它更多包含的是人的心理能力还有功能。

不是说你年龄到了某个阶段,心理年龄必然会变得成熟,这种认识会比较片面。

像有的人觉得,结了婚以后有了孩子,他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了爸爸妈妈,那么人就会立马变得稳重起来,这种思维理解是错误的。

角色的变化,不会让人的心理年龄有大的飞跃,真正让人的心理年龄变得成熟,心智化能力提升,是需要建立在人格、心智的完善程度,也就是在情绪、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相处不断磨练,慢慢地让个体的人格变得稳定。

比如一名大学生,他从来没参加过工作,想法很简单,觉得我只要好好努力工作,就能拿高薪;等到进入社会以后,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努力工作,也不一定能有好的回报。

不是说“我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获得好结果”,人的认知会有一个相当大程度的转变。

当你的认识不再非对即错,看问题过于极端,能够全面的看问题,那我们才能说你的心理年龄变得成熟了,心智化的水平有所发展。

但要是你大学毕业,始终还是想法单纯,把人际关系看得很简单,工作几年以后也没有什么变化,那么你的心理年龄就会“停滞”,陷入僵化和没有发展的阶段。

一辈子这样下去,到了四五十岁,也可以说人的心理年龄还是会像孩子一样不成熟。

所以对于心理年龄,我们得保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的存在,不能笼统地认为心理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成熟,而是人心智化能力提高之后,才能成长的过程。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