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现如今却成了24小时待命的“护工”。
每天面对的是打扫不完的卫生,和倒不完的屎、尿。
几乎没有自己的休息时间,天天处在崩溃的边缘。
这个德高望重的教授为何会沦落至此?他又是如何揭开4400万人的伤疤的?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部分内容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
生病的母亲胡泳是一位年仅50多岁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他的婚姻来得较晚,目前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需要照顾。
2021年3月,胡泳82岁的母亲被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
随着病情的发展,胡泳母亲逐渐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连最基本的日常活动都无法独立完成。
面对母亲的病情,胡泳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
他和兄弟姐妹商议后,考虑将父母送入养老院。
然而,当他们与父母商量这件事时,母亲却坚决反对,她坚持认为自己能够自理生活。
母亲的这一决定,使得胡泳不得不改变计划。
原本的家庭生活被彻底打乱,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胡泳作为最年轻的子女,不得不承担起主要照顾者的角色。
阿尔兹海默症的进展远比胡泳最初预想的要迅速得多。
短短几个月内,母亲的认知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出现了显著下降。
她开始频繁忘记家人的名字,无法辨认熟悉的环境,甚至连最基本的日常活动都无法独立完成。
这种急剧的变化不仅让胡泳感到震惊,也使得照顾工作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母亲逐渐失去了自理能力,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都需要胡泳的全程协助。
有时候,母亲会突然忘记如何使用餐具,胡泳就不得不手把手地教她。
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活动,在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时却变得异常复杂和耗时。
随着病情的加重,母亲逐渐失去了控制排泄的能力。
起初,胡泳还能及时带母亲如厕,但随着情况恶化,他不得不开始为母亲更换尿不湿。
每次更换尿不湿,都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助和心酸。
这种经历让胡泳深刻体会到照顾失能老人的艰辛。
除此之外,母亲的睡眠规律完全紊乱,经常在深夜醒来,有时会突然下床走动,甚至试图外出。
为了确保母亲的安全,胡泳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这导致他长期无法获得充足的睡眠,常常感到疲惫不堪。
长期的睡眠不足、体力消耗和心理压力,让胡泳常常感到焦虑和沮丧。
有时,当母亲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或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时,胡泳会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挫败。
他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对母亲的照顾,但这种自我压抑又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心理负担。
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时刻,比如母亲突然不认识他,或是对他恶语相向时,胡泳会感到异常的心痛和沮丧。
他知道这些都是病症的表现,母亲并非有意为之,但情感上的冲击依然难以避免。
在这些时刻,胡泳常常需要独自一人默默承受这种情感上的煎熬。
上有老下有小 还有事业在母亲患病后的第二年,94岁的父亲因为突发疾病住院。
尽管胡泳和兄弟姐妹们尽了最大努力,但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离世对整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特别是对已经患病的母亲而言。
母亲虽然因为阿尔兹海默症而记忆力严重衰退,但她似乎依然感受到了丈夫离世的悲痛。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母亲的情绪变得更加不稳定,经常陷入深深的悲伤中。
有时她会突然询问丈夫的去处,当被告知真相时,又会重新经历一次失去的痛苦。
这种反复的情绪波动不仅加重了母亲的病情,也给胡泳的照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父亲的离世也意味着胡泳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
虽然父亲年事已高,但在母亲患病初期,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协助照顾。
现在,所有的照顾责任都落在了胡泳一个人身上,这无疑加重了他的负担。
面对日益繁重的照顾工作,胡泳意识到仅靠自己一个人已经无法应对。
在与兄弟姐妹商议后,他们决定雇佣一名专业的保姆来协助照顾母亲。
经过仔细筛选,他们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保姆。
这位保姆不仅有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经验,而且性格温和,耐心细致。
保姆承担了大部分的日常照料工作,如帮助母亲洗漱、更衣、进食等。
这使得胡泳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其他事务,包括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然而,长期雇佣专业保姆的费用相当可观,这给家庭财务带来了一定压力。
其次,胡泳需要花时间与保姆沟通,确保照顾的质量和方式符合母亲的需求。
有时,当保姆的照顾方式与胡泳的期望不符时,也会产生一些摩擦和矛盾。
前文提过,胡泳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正处于需要父母关爱和指导的重要时期。
然而,由于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照顾母亲的工作中,胡泳不得不减少了与女儿相处的时间。
这种情况让胡泳感到深深的愧疚。
他意识到自己正在错过女儿成长的重要时刻,无法像以前那样陪伴她学习、玩耍。
有时,当女儿需要帮助或想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时,胡泳却因为照顾母亲而无法及时回应。
这种情况导致女儿有时会表现出不理解和不满。
为了弥补这种缺失,胡泳努力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与女儿相处。
他尝试在照顾母亲的间隙与女儿交流,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有时,他会带着女儿一起照顾奶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女儿理解家庭责任的重要性,同时也增进祖孙之间的感情。
尽管如此,胡泳依然常常陷入内心的矛盾和自责中,既担心无法尽到对母亲的孝道,又害怕忽视了女儿的成长需求。
引起共鸣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胡泳深感需要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他决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文章发表。
文章中,胡泳详细描述了照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艰辛,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
他的真实记录和深刻思考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弦。
许多人在文章下留言,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表达对胡泳的理解和支持。
照顾失能老人不仅是体力上的消耗,更是精神上的巨大考验。
长期的高强度照顾工作会导致照护者出现身心俱疲的状况,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
然而,社会对照护者的支持和关怀还远远不够。
许多照护者在默默承受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挑战。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医疗资源的分配、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等问题都将变得更加突出。
据统计,截止2022年,全国大约有4400万的老人丧失了自理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全国有4400万像胡泳这样的子女。
这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生命的尊严不仅仅是照顾者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被照顾的人。
很多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在患病之前从没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这么没有尊严的活着。
被人擦屎擦尿的感觉,比死更难受。
可怕的是这种病症只会越来越严重,直到彻底糊涂。
同为北大教授的陈司寇就因自己卧床的病,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她退休之后,虽然年过七旬,仍坚持自己料理生活,不愿意过度依赖他人。
2009年,她的丈夫被诊断出癌症。
在丈夫患病期间,她清楚的看到了患病老人的痛苦和无奈,她不想自己临终前也变成那个样子。
然而她没想到的是,在丈夫离世三年后,自己也被诊断出癌症,并引发了一系列并发症。
更不幸的是,她在一次意外中摔倒,导致中风,从此失去了站立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困境,陈司寇痛定思痛之后决定——绝食离开。
她拒绝了全天候的照顾,不愿成为他人的负担。
在与子女交代后事后,她用四天的时间,以绝食的方式安详离开了这个世界。
因为在生命的最后,还清醒着的她不想没有尊严的活着。
陈司寇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何定义有质量的生活?如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保持尊严?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在面对生命终点时,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做出选择。
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长度,更在于其质量和尊严。
它也引发我们思考,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医疗照顾,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度过晚年。
参考资料:
河北新闻网: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